■殷永风 叶元土 张宝彤 向朝林 李 宾
(1.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2.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69)
饲料油脂是养殖鱼类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饲料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鱼油、豆油、菜籽油等油脂是常规饲料油脂重要来源。棉籽油是利用棉籽经过压榨、浸提而得到的油脂,也是一种重要的油脂来源。棉籽油中可能含有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等抗营养因子和有害物质,棉籽油能否作为水产饲料油脂原料之一?虽然不同的饲料企业在进行尝试使用棉籽油,但所取得的效果基本都是负面的。目前还没有研究报告来探讨棉籽油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效果。本文以斑点叉尾鮰为试验对象,研究棉籽油在水产饲料中的使用效果和可行性。
斑点叉尾鮰平均体重(12.6±3.1)g,共270余尾,为江苏姜堰市池塘养殖当年鱼种。试验鱼经过2周的养殖驯化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平行网箱,共9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斑点叉尾鮰30尾。
选用常规饲料原料设计斑点叉尾鮰试验饲料,配方及其营养成分见表1。以豆油2.5%为对照,分别添加2%、4%棉籽油为2个试验组。
养殖试验在室内水泥池网箱中进行。养殖水体为经过沉淀、曝气的沟渠水,试验水泥池每天换水1/3。正式养殖试验从5月26日至7月26日,共60 d。试验期间溶解氧保持在6.0 mg/l以上,pH值6.5~7.5,水温及其试验期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养殖期间水温大于20℃、且处于上升期,适合鱼类快速生长。每天投喂饲料3次,投喂量为体重的3%~5%。
表1 试验饲料配方及其营养成分
图1 试验期间水温日变化曲线
采样之前,停食24 h后,称各网箱鱼的总重。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鱼8尾,称重,量体长,解剖取肌肉和肝胰脏,分离并称内脏团、肾脏、肝胰脏、肠脂(包括体侧脂肪)重量;另外,从每个网箱随机取鱼3尾,用作测定全鱼粗蛋白和粗脂肪。
试验结果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 13.0进行Duncan's多重比较法分析试验数据的差异显著性,显著水平为0.05。
经过60 d的养殖试验,各组斑点叉尾鮰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结果见表2。
表2 斑点叉尾鮰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
以2.5%豆油为对照,添加2%和4%棉籽油后,特定生长率分别下降15.75%、32.12%,差异显著(P<0.05);饲料系数则分别增加28.94%、80.26%,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沉积率分别下降12.64%、41.37%,其中4%棉籽油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脂肪沉积率分别下降10.60%、64.56%,其中4%棉籽油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上述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使斑点叉尾鮰的生长速度和对饲料的利用效率均显著下降,且4%的棉籽油组蛋白质和脂肪沉积率也显著下降,说明棉籽油不适宜作为斑点叉尾鮰饲料油脂的来源。
试验结束时,测定各试验组鱼体体重/体长、脏体比(内脏总重占体重百分比)、肝体比、肾体比(肝、肾脏重占体重百分比)和肠脂比(肠系膜脂肪重占体重百分比)的值见表3。各试验组鱼体脏体比、肝体比、肾体比和肠脂比之间均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表现为脏体比、肝体比、肠脂比有增加的趋势,而4%棉籽油组体重/体长则显著低于豆油组(P<0.05)。
表3 斑点叉尾鮰的体重/体长、脏体比、肝体比、肾体比和肠脂比
表3结果表明,添加棉籽油后,斑点叉尾鮰鱼体变瘦,但肠道系膜脂肪、肝脏脂肪沉积量则增加。
2.3.1 全鱼、肌肉和肝胰脏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
养殖试验结束时,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各组斑点叉尾鮰全鱼、肌肉和肝胰脏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结果见表4。与豆油组鱼体成分比较,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斑点叉尾鮰全鱼的水分含量增加,粗蛋白含量差异不大,而粗脂肪含量减少。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几乎没有变化,而粗脂肪含量增加;肝胰脏中水分、粗脂肪含量增加,而粗蛋白含量下降。
表4 斑点叉尾鮰的全鱼、肌肉和肝胰脏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水分含量(%)
上述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鱼体中水分含量增加,粗脂肪含量减少;但是,肝胰脏中粗脂肪、水分含量均增加,结合表3中,肝体比也是增加的,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使斑点叉尾鮰出现脂肪性肝病的可能性增大。
2.3.2 全鱼、肌肉和肠脂的脂肪酸组成
试验结束时,采用气相色谱仪、以归一方法测定了各组斑点叉尾鮰全鱼、肌肉、肠道系膜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同时测定了饲料中脂肪酸组成,结果见表5。在表5的脂肪酸组成中,差异最大的是C16∶0以下,即16碳以下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由于添加棉籽油后饲料中C16∶0以下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豆油组饲料,导致全鱼、肌肉脂肪中C16∶0以下脂肪酸含量增加。将不同脂肪酸分类统计分析,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全鱼、肌肉、肠道系膜脂肪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呈下降趋势,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也有下降的趋势。鱼体全鱼、肌肉、肠道系膜脂肪中脂肪酸组成与饲料中脂肪酸组成显示出较强的相关性。
表5 饲料、全鱼、肌肉、肠道系膜中脂肪酸组成(%)
按照一般规律,养殖鱼体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很大,本试验结果符合这一规律性。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导致鱼体及其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低碳链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豆油组的结果,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减少,将导致油脂的凝固点下降,容易出现硬化现象,并导致细胞膜流动性下降,这是值得关注的。
试验结束时,采集各组斑点叉尾鮰血清,用生化蛋白分析仪测定了血清中总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葡萄糖含量,结果见表6。与豆油组结果比较,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斑点叉尾鮰血清中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血脂中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加,血糖(葡萄糖)含量增加。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血脂成分发生了改变,整体上是血脂、血糖含量均增加。血脂含量的增加导致脂肪肝损伤的发生概率增加。
表6 斑点叉尾鮰血脂、总蛋白、葡萄糖含量
在试验结束时,用试剂盒测定了各组斑点叉尾鮰体表黏液、血清中溶菌酶(LSZ)活力,结果见表7。与豆油组的结果比较,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导致斑点叉尾鮰体表黏液、血清中溶菌酶活力显著下降,显示出鱼体的非特异免疫力的显著下降。
表7 斑点叉尾鮰血清和黏液溶菌酶活力(U/ml)
棉籽、棉籽油中含有的抗营养因子、有害物质主要是游离棉酚、环丙烯脂肪酸等。本试验中没有测定棉籽油中这些有害物质的含量,而是直接将浸提的棉籽油加入饲料中进行试验。
依据本试验的结果分析,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导致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生长速度显著下降,饲料系数显著增高,而蛋白质、脂肪沉积率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从对生产性能评价结果分析,棉籽油是不适宜作为斑点叉尾鮰饲料油脂来源的,至于其他鱼类,从后面对鱼体成分、肝胰脏影响等分析结果看,从普遍性原理分析,棉籽油也是不适宜作为水产动物饲料中油脂原料直接使用的。
在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导致养殖的斑点叉尾鮰鱼体变瘦,鱼体水分含量增加,尤其是肝胰脏水分和脂肪含量均增加,肝体比也增加。因此,饲料棉籽油可能主要在肝胰脏、肠道系膜中沉积,有导致脂肪肝的潜在危害。从血脂成分、血糖的变化结果分析,饲料中添加棉籽油后,导致血脂主要成分含量增加,也有影响鱼体脂质代谢、尤其是肝胰脏脂质代谢的潜在风险,即可能导致养殖鱼类肝胰脏损伤作用。这可能是棉籽油对养殖鱼类带来的主要危害之一。
从脂肪酸结果分析,普遍的规律是鱼体沉积脂肪的脂肪酸组成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大。本试验结果也符合上述规律。由于添加棉籽油后,饲料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低级碳链数(低于16碳)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导致鱼体、肌肉和肠道系膜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明显增加的趋势,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其结果将导致鱼体沉积的脂肪熔点下降、细胞膜流动性下降,鱼体抵抗低温的应激能力显著下降。养殖鱼类肝胰脏、肠道系膜以及肌肉中沉积的脂肪如果熔点下降,在越冬期,水温将在3℃左右,这将导致这些器官组织脂肪硬化,对于肝胰脏脂肪硬化的结果将严重影响到肝胰脏组织结构和功能;肠道系膜脂肪的硬化也将严重影响到肠道的蠕动,引起鱼体摄食能力、消化吸收能力的显著下降。这种情况与在新疆地区的鲤鱼饲料中,曾经使用过棉籽油导致鲤鱼在越冬期、越冬后出现死亡率增加、肝硬化、肠道硬化的现象是吻合的。
综合上述结果,棉籽油不适宜在水产饲料中使用,不能作为水产饲料中的油脂来源,尤其是对于需要经历越冬期的养殖鱼类而言,棉籽油是不能作为水产饲料油脂原料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