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娜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奶牛乳房炎(mastitis)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乳房组织及乳头发炎的一种疾病。它是造成奶牛业经济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全世界的2.2亿头奶牛中至少有1/3患各种类型的乳房炎。据报道,日本平均每头奶牛因乳房炎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5万日元,美国奶牛约有一半患各种类型乳房炎,每头奶牛每年损失90~250美元,每年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以上。我国奶牛存栏数较美国少,但乳房炎的发病率则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迄今为止,报道的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约有80多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接触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植于乳房并通过挤奶工或挤奶机械传播,如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支原体等;另一类是环境性病原体,如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假单胞菌以及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真菌、化脓性放线菌及牛棒状菌,有些是由疱疹病毒和口蹄疫病毒所引起。因此,饲养管理不当及奶牛自身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而引起的细菌感染是引起乳房炎主要原因。美国和法国的奶牛专家的研究发现,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但是绝大多数的奶牛乳房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亚临床状态,且从患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有94%~10%的带有荚膜多糖,这种外源性的荚膜多糖允许抗体接近高抗原的细菌壁,阻碍了中性粒细胞对抗原的识别与吞噬。因此,中性粒细胞难以充分发挥其免疫杀菌作用。同时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人源分离株的荚膜多糖依据免疫特异性可以分为n种不同的血清型。在各种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主要为CPS和CPS型菌株,约占70%~80%。因此,导致奶牛乳房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产生的荚膜多糖成为中外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
引起奶牛乳房炎的原因很多,其中生物源性因素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原因,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支原体、真菌、病毒等,以细菌为主,所以乳房炎可按病原菌分类。
乳房炎病原微生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传染性病原菌,包括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此类菌常定植于被感染的乳腺,通过挤奶工或挤奶机从病牛向健康牛传播;另一类为环境性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类及其他革兰氏阴性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环境链球菌等,是乳牛场的环境中的常在菌,常由各种原因经乳头口进入乳池而引起感染。
在生产实践中,多根据临床表现划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
临床型乳房炎是乳房实质、间质或两者都发炎,临床上表现为乳汁变质、乳内混有凝块、血液或脓汁,乳房肿大、质硬、温热、疼痛,甚至有全身症状的乳房炎。
隐性乳房炎,又称亚临床型乳房炎,这类乳房炎发生率高于临床型乳房炎,表观检查通常不表显任何临床症状,但用细菌学检查和生物学检查可见明显变化,尤其以乳汁中体细胞数升高为特点。隐性乳房炎的主要影响是使产奶量下降、品质降低,而且有时会发展成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在我国奶牛群中发病率高。传染性病原菌多引起隐性乳房炎,而环境性病原菌常引起临床型乳房炎。
在诊断方面,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一般经临床检查,根据乳汁、乳腺和全身的症状变化做出诊断。但对隐性乳房炎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常用方法主要有乳汁病原微生物检查、乳汁体细胞计数检查、乳汁生化检验等。
在治疗上,主要对临床型乳房炎进行治疗。对隐性乳房炎,一般不作临床治疗,主要靠加强挤奶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范等预防措施,以降低发病率。
发生乳房炎时,奶中体细胞数升高。体细胞数与产奶量损失密切相关。正常乳汁中体细胞计数在5万个/毫升左右,当牛群体细胞数为50~100万个/毫升时,潜在损失的产奶量约为12%;体细胞数为100~500万个/毫升时,损失的产奶量为20%。发生临床型乳房炎时,体细胞数超过500万个/毫升。发病症状严重者,出现泌乳停止,如以每日25千克计,如在泌乳第三个月发病,此类病例将损失牛奶4000千克。
发生乳房炎的病牛,由于乳腺的分泌细胞受到损伤或破坏,从而其分泌机能出现障碍,乳糖乳脂、总固体及总蛋白减少;由于乳房炎,乳房血管扩张及渗透压改变,血液成分中白细胞、碳酸氢钠、蛋白等渗出并进入腺泡,致使乳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结果PH升高,白细胞增多,氯化物增高。因乳中钠、氯离子和PH值与组织损伤和代谢紊乱关系密切,即组织损伤越大越重,炎症反应越强其升高愈明显。
如乳中有害病菌及其毒素含量过高,能直接引起消费者发生相关的疾病。对乳房炎病牛的治疗,目前普遍采用抗生素疗法,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造成原料奶抗生素残留等问题。敏感者饮用含相应抗生素的乳后,可引起过敏反应。更多的情况下,消费者可能因长期饮用残留有抗生素的乳,而使人体内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给医治疾病带来困难。因此,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法规,规定经抗生素治疗的奶牛须有休药期,休药期内所产的奶不得出售。此外,由于乳中有抗生素残留,接种乳酸菌后不易繁殖,使乳酸生成受阻,极大地影响乳制品的加工。
临床型乳房炎病牛,消耗的饲料不能转换出更多乳汁;有的牛发病后患病乳区泌乳能力永久丧失。如果牛场内有4头损失一个乳区的奶牛,即损失4个乳区,意味着饲喂4头奶牛,而只有3头奶牛泌乳,造成饲料浪费;乳房炎治疗时,其药费开支也造成了额外的开销,而目前,新药价格越来越贵,治疗费用高昂。
临床型乳房炎可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泌乳量下降、乳房肿胀,乳房的炎症变化等,较易做出诊断,确诊特定的病原体须做病原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动物实验。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有多种,其中体细胞计数,NaGase法,CMT法,兰州LMT隐乳试验等应用较多,且方法简单可靠。
目前,各国奶牛业均强调改善奶牛挤奶卫生条件,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这有利于减少传染性病原菌的传播,减少传染性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生,使牛奶中的体细胞数得到降低;另一方面,奶中的体细胞数主要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构成,大量的免疫细胞可以在微生物增殖到造成临床型乳房炎的数量之前吞噬和破坏它们,因此,隐性乳房炎控制不好的牛群可能较少发生临床型乳房炎,而隐性乳房炎较少的牛群发生临床型乳房炎的危险性增高。
最近,国家重点扶持奶牛业,强调奶牛业规范化生产,我国奶牛场的挤奶卫生正逐步改善,传染性病原菌等引起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渐渐下降。今后,在奶中体细胞数持续降低的情况下,预计在我国奶牛业生产中临床型乳房炎问题将会变得比较突出。因此,加强对奶牛临床型乳房炎治疗的研究,是保证我国奶牛业的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