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褚玫燕,袁 明,郭 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猪生产实习”是“猪生产学”关键的实践教学过程[1],目的是通过现场教学以及生产实践,使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较全面地掌握规模化养猪生产各工艺流程中的饲养管理技术,为今后从事相关的畜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形势下,我国养猪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由数量型到质量型养猪生产的转变,因此,本课程组结合多年“猪生产实习”的教学经验,探讨了影响其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对怎样提高“猪生产实习”效果进行相应改革。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专业4届本科学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猪生产实习”的特点是:(1)综合性强,必须有规模化的实习猪场作支撑;(2)内容多和周期长,只有精心组织与安排方可达实习之目的;(3)实践性强,要求指导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2]。课程组在多年指导我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猪生产实习,并结合对其它农业院校猪生产实习了解的基础上,发现猪生产实习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实习过程中师生人身安全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2010年12月19日,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进行了一次动物活体解剖实习,旨在观察的动物内脏情况。解剖实习从上午一直持续到下午,结果造成师生共28人感染严重布鲁氏杆菌传染病。该实例表明,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实习或实验,如果没有制定实验动物采购相关条例或没有严格按规定执行,师生有感染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另外,近来已证实,猪流感病毒H1N1以及禽流感病毒H7N9可由猪或禽传染人类,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死亡。因此,安全无小事,尤其对于猪生产实习中的体尺测量、仔猪编号、接产、屠宰实验和肉质分析等与有猪密切接触的实习,必须选择健康无病试验猪,且师生必须有一定的防护措施。
动物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在养猪生产理论知识上比职业技术学院同专业毕业生强,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原因主要是本科毕业生在大学阶段不重视猪生产实习环节,在猪场实习中放不下本科生的“架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成绩较好的学生看重猪生产学理论课程的学习,而轻视生产实习;(2)部分学生存在毕业后换行业的想法,因此不愿投入更多精力;(3)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不愿意从事养猪生产现场工作,因此缺乏实习的主动性。以上因素导致“猪生产实习”的效果较差。学生的认识决定他们生产实习态度和表现,也影响了养猪企业继续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
实习猪场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猪生产实习的质量[3]。对于“猪生产实习”而言,实习猪场为校内外规模化猪场。建立校内规模化实习猪场周期长、投入大,加之建成后猪场运行管理成本高,因此,对于非“985”或“211”重点农业院校困难较大。但是,校内实习猪场一旦建成且管理得当,可大大提高学生生产实习效果。对于校外实习猪场而言,因学校无或有很少的投入与运营管理,猪场首要考虑的是怎样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因为学生无养猪实践经验,在实习阶段不能独立工作,如果接收实习学生会额外增加猪场管理和防疫等方面的费用,故对安排学生进猪场实习缺乏热情,这就导致联系校外实习猪场比较困难。此外,即使部分养猪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也只是把学生当廉价的劳动力对待,让其从事一些重复性且简单的体力劳动,或只允许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性实习,很少能为实习生提供真正的实践机会,因此很难获得较好的实习效果。
猪生产实习旨在使学生了解规模化养猪生产全过程,故应参与到生产和管理的各环节,掌握整个过程的技术要点以及常见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但目前大多数猪场生产管理落后,技术过时,设备陈旧。即便这些猪场愿意接收实习生,其目的仅为解决本场的部分现场工作。并且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仅让他们参与某几项辅助性工作,如打扫圈舍、清粪、消毒和猪群周转等饲养工的简单工作。而对于生产性及技术性强的工作,例如规模化猪场的建筑与设计、选配计划的制定、人工授精、接产与护理、疫病防治和猪场废弃物(猪粪、尿、尸体及胎衣等)无害化处理等,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或参与到,这就导致实习内容简单且过时,严重影响实习的效果。
此外,“猪生产实习”主要以集中实习为主,形式单一。诚然,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但由于参与实习的学生数量太多,企业接收难度很大,加之生产实习的学时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质性的实习内容,因此,集中实习的方式无法达到生产实习的预期目的。
近年来,教学管理部门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管理,但忽视生产实习的管理,导致猪生产实习考核制度相对不完善。目前,猪生产实习的考核依据主要是实习报告,而对于实习过程的考核则缺失[4],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猪生产实习”一般由学校教务处确定实习时间和考核标准,再由相应院系安排,指导教师具体实施学生的实习内容,过程则取决于指导实习的教师。因条件所限,一般农业高校没有校内实习猪场,或校内猪场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此外,在校外猪场的实习过程中又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实习质量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个人能力和责任心以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不健全,指导教师又不负责任,将很难确保实习效果。
猪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以青年教师主要,由于大多数学校奖励及职称评价看重SCI论文,在此评价体系的引导下青年教师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导致猪生产实习流于形式,实质上是课堂教学的翻版。
经费缺乏为“猪生产实习”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整个生产实习中,需为学生提供实习/试验费和交通住宿费,但因物价增幅较大致使这部分经费也需大幅增加;在生产实习中实习教师还承担指导任务,也需相应费用。近十几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成倍增长,导致办学经费不足,实习经费也出现了较大的缺口,相应的用于校内外实习猪场建设和完善的经费也相对较少,因此实习时间及内容就不断被压缩,实习流于形式,实习质量不断下降。
此外,养猪生产已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千家万户式的养猪方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因此,猪生产实习需在工厂化猪场进行。但工厂化猪场出于疫病防控需要,导致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防护费用较高,如实习消毒费和实习服装费等。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学生在工厂化猪场的实习多为参观讲解性质,达不到实习的目的。
针对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猪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课程组多位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本课程组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学生是猪生产实习的主体,教师起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实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应要求教师通过理论授课和日常教导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猪生产实习的重要性,明确参与生产实习的意义。另外,实习前还可邀请成功经营养猪企业的校友现场与学生互动,让学生以他们为榜样,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认识到参与实践的重要性,这是提高学生认识的另一有效途径。鉴于很多学生对“猪场平面设计、种公猪站建设、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猪场防疫程序”等感兴趣,增加与此相关的实习/实验内容,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5]。
此外,还应增强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对于大部分校内实习的学生,学校必须建立实验动物管理中心,制定实验动物选购条例,切实加强实习过程中师生人身安全。如制定屠宰用猪采购标准,并由专人负责,保证实习用猪健康无病。对于校外实习的学生,实习前应在校内基地得到短期基本的训练,实习中也应和学院及实习教师联系,以确保学生校外实习安全。
实习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通过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6]。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动物科学专业和畜牧业特点,针对性地建设校内现代化猪场,充分发挥校内教授专家的指导作用和科技优势,实行企业化管理与运作,使校内实习猪场依靠自身的效益稳定发展,并从实习内容及课时上保证实习顺利实施。
2007年我校开始筹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9年申请国家级中心获得成功,同年中心畜牧基地种猪场开始接纳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习。我校的“技能培训→综合运用→生产实习→科研创新”四层次、一体化、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实习/实验教学体系[7],具有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点。但校内接纳能力有限,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接纳部分学生。
建设校外现代化实习猪场是保障实习质量的另一有效举措。在建立校外实习猪场时,学校可以依靠现有的与养猪业相关的人才、科技成果和信息等资源优势,依照“双赢”理念,强化与现代化猪场合作,以此调动养猪企业接受实习学生的热情。
要改善“猪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他们的行业阅历。目前,本课程团队既有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还有陕西省生猪科技创新体系首席科学家,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在进一步的改革中,不断加强青年教师实践素质。一方面,每学期从国内外聘请猪业科学领域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到我校技术与科研交流[8-9],并培训青年教师,通过交流,使课程组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与学科发展保持同步。另一方面,本课程组与校外许多养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鼓励青年教师到现代化猪生产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活动[10],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知识,累积生产经验,丰富生产实习教学素材,最终达到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之目的。
增加猪业科学领域新的且学生感兴趣的实习内容,编写学生新喜闻乐见的猪生产实习指导,并使之成为今后学生从事养猪生产的实用参考书。例如,在实习猪品种识别时,可结合陕西省的国家级八眉猪保种场优秀种猪的一些视频资料,并以该品种头部皱纹形似汉字“八”解释该品种名称的由来,以增强趣味性;在实习猪活体背膘测定时,结合当前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的工作,着重介绍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对背膘厚这一重要经济性状的测定及选育目标[11];在实习规模化猪场平面设计时,以陕西省杨凌、河南省郑州、正阳和内乡4个国家级生猪综合试验站新建规模化、数字化猪场为例详细讲解;在实习猪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时,联系近期长江变“猪江”的事件探讨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针对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猪病防治知识薄弱的特点,在实习中增加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治内容,邀请动物医学院猪疫病防治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家现场指导。
将原来的校内实习改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即部分学生可以集中在校内猪场,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进行猪生产实习;另外其余部分同学可到校外现代化养猪场实习,学校可聘请这些猪场的技术主管人员为校外合作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监督。两种实习方式的结合既可以减轻校内实习猪场的负担,又可节省指导教师的时间以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但校外实习容易出现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不力和监管不够,导致实习效果下降的现象。因此,为加强分散实习学生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手机或视频与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实习指导教师则需不定期到校外猪场指导和考核实习学生,如实完成实习规定的各个环节。实习结束后要求校外合作指导教师寄一份学生实习的综合评价结果给校内实习指导教师。
在猪生产实习中,如果没有严格的考核,实习效果将难以达到。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和实施部门对生产实习不仅要重视目标考核,还须强化过程管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主要有3点:(1)完善猪生产实习考核制度是保证实习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如制定规范的猪生产实习教学操作规程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同时还需制定系统的猪生产实习经费预算和资金保障制度。(2)为加强猪生产实习的过程监管,考核内容不仅包括实习报告,还必须包括实习指导教师评价、校内外猪场的实习鉴定和实习日志,根据各项内容的重要性给予加权,最后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此外,对于一些弄虚作假、抄袭的学生,要进行诚信教育,并让其重修;对不负责任、照成严重实习后果的指导教师要通报批评并取消其指导学生实习的资格。(3)有条件、有经费、师资强的学校,实习教师可对每位实习学生进行现场单独考核,以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
实习经费缺乏是农业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实习经费是影响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大投入以改善实习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势在必行。对于猪生产实习而言,也应大力提高经费,如通过学校管理部门的拨付以及其他收益来增加实习经费,并专款专用。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通过争取养猪企业赞助和节省经费等“开源节流”的方式解决,但前者不是长远之策,主要还是依靠经费的节约。在保证实习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安排学生在校内猪场实习;超出校内猪场接纳限度时,就近安排在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校外现代化实习猪场,以减少交通费用和便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猪生产实习。
通过近4年的实习教学改革,课程组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级畜牧教学基地种猪场及校外实习基地的通力合作,为猪生产实习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依托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科以及科研综合优势,通过科研带动实习/实验教学,实习/实验教学促进科研,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就我校实验教学中心猪生产实习效果而言,通过在大中型养猪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学生工作后适应快,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参考文献:
[1] 杨公社.猪生产学[M].1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杜忍让,张慧林,刘小林,等.畜牧学课程实践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家畜生态学报,2011,32(6):132-134.
[3] 崔世泉.《养猪学》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9):42-43.
[4] 曹果清.动物科学类专业大学生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8):206-208.
[5] 庞卫军,杨公社,孙世铎.猪生产学实习指导[M].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6] 付兴周.加强高校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2):121-122.
[7] 杨小军,魏忠义,姚军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请进来、走出去”教学模式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2(2):18-20.
[8] 陶 勇,任善茂,徐椿慧.猪生产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设想 [J]. 成功:教育版,2009(11):221.
[9] 丁月云,张陈华,张晓东,等.动物科学专业《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8):64-65.
[10] 庞卫军,孙世铎,杨公社.《猪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13,32(2):73-74.
[11] 陈伟生,郑友民.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信息网用户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