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071)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血源、性和母婴垂直途径等传播,其中母婴垂直传播约占我国HBV感染者的30%~50%,每年约有80万新生儿通过母婴传播成为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HBV母婴垂直传播可发生于产前、产时和产后等,其中,在妊娠期间病毒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宫内感染是母婴垂直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如果出生的婴儿为女性, 未来会以同样的方式使其后代获得感染,这可能是我国人群HBV感染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 研究HBV感染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的风险度及其对胎儿的危害,对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断HBV宫内感染或减轻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83例HBV感染孕妇,检测其新生儿脐带血中HBsAg, 并同时检测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情况,旨在探讨HBV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取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HBV感染孕产妇83例,年龄22~40岁,其中HBsAg单项阳性者12例,HBsAg、抗-HBc双项阳性者8例,HBsAg、HBeAg双项阳性者24例,HBsAg、HBeAg、抗-HBe三项阳性者27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12例;1年内无X线内外照射史及化学物质接触史。共分娩出新生儿83例,男43例,女40例。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20例无HBV感染的孕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
胎儿娩出后,对脐带进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注射器取脐静脉血3 mL,立即接种入1640培养基,并同时保留抗凝血送检。
1.3.1新生儿脐带血HBsAg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sAg,诊断试剂盒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与结果判断严格参照说明书的要求。以新生儿脐带血中HBsAg阳性作为宫内感染诊断标准。
1.3.2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 采用广州一生骏1640培养基与广州达晖1640培养基两线培养。脐带血接种后置37 ℃培养箱内培养69~72 h,加50 mg/L的秋水仙素40 μL摇匀,再培养30 min后收获。常规低渗、预固定、固定、制片、染色。
显微镜下每例标本每线各计数50个中期细胞分裂象,观察、记录其染色体畸变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本文83例HBV感染产妇新生儿脐带血中共检出宫内感染41例,感染率为49.4%;对照组20例新生儿中,未检出HBV宫内感染。12例HBsAg单项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检出HBsAg阳性者2例,占16.7%;8例HBsAg、抗-HBc双项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中,未检出HBsAg阳性者;24例HBsAg、HBeAg双项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检出HBsAg阳性者12例,占50.0%;27例HBsAg、HBeAg、抗-HBe三项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检出HBsAg阳性者20例,占74%;1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孕妇所生的新生儿中,检出HBsAg阳性者7例,占58.3%。
将83例新生儿分为宫内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宫内感染组41例脐带血淋巴细胞均观察到染色体畸变,6例染色体畸变率<3%,24例染色体畸变率为3%~5%,11例染色体畸变率>5%,其中1例染色体数目异常;未感染组29例发生染色体畸变者占69%,3例染色体畸变率<3%,19例染色体畸变率为3%~5%,7例染色体畸变率>5%;对照组14例发现为3%~5%畸变(70%),其畸变率均<3%。感染组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风险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χ2=27.03,P<0.01)。
目前,临床常用HB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的指标仍为“两对半”,由于其中的3种抗体(抗-HBs、抗-HBc和抗-HBe)均为IgG,可通过胎盘,故脐带血HBsAg阳性是诊断胎儿宫内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1]。刁奇志等[2]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脐带血HBsAg阳性新生儿外周血HBV DNA均为阳性,并且脐带血采集简单,对新生儿无创伤,因此,用脐带血HBV标志物作为筛查胎儿宫内感染指标已得到广泛认可。本研究结果显示,HBV感染孕妇胎儿获得先天性感染的概率可高达近50%,与部分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HBV先天性感染的婴儿治愈率非常低,其成年后一旦发病,90%左右都呈慢性病程,愈后较差,与成年人HBV感染大多呈急性病程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我国防治乙型肝炎的重点在于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包括新生儿强制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高效价HBV抗血清的应用等。
核型分析结果显示, 41例先天性感染的新生儿,其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100%,高于未感染组的69%,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未感染组与对照组染色体畸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是对照组染色体畸变率在1%~3%之间,感染组脐带血染色体畸变率>3%的构成比高于未感染组; 并且感染组中有1例发生染色体数目异常, 表明脐带血染色体畸变的发生与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 HBV导致染色体畸变可能机制如下。①患有乙肝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将HBV传给胎儿,HBV通过抑制和干扰胎儿细胞 DNA的合成而导致某些染色体发生断裂、重接或缺失等畸变。②基因性传播,即在受精卵形成之前,孕妇体内的HBV DNA已整合到卵细胞的DNA上,并使受精卵的染色体受到损害,也可能HBV在生殖细胞分裂过程中介入,由此导致新生儿的染色体发生畸变甚至形成嵌合型或者纯合型染色体畸变(包括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
本文结果显示,未感染组脐血淋巴细胞的畸变构成比与对照组相似,但畸变率明显增高,其原因为:虽然卵细胞未整合HBV DNA,但是HBV感染孕妇卵细胞质量下降,使受精卵在分裂过程中出现各种类型的畸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正常人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较低,大约为0.55%~ 0.58%,在受到射线、化学物质、病毒等因素刺激后会引发染色体畸变,使畸变率增加[3];也有报道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可达到1%左右[4]。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新生儿脐带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为1%~3%,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分析其原因可能为:①本研究仅以孕妇有无HBV感染为分组依据,未考虑其他导致染色体损伤的理化因素;②不同实验室判断标准略有差异,有一定的主观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1] 赵澄泉,戴淑真,邵济钧.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弓形体感染的研究[J].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1,27(2):133-137.
[2] 刁奇志,张丹,王代永. 脐带血乙型肝炎标志物筛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探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9,4(1):14-15.
[3] 周焕庚,夏家辉,张思仲. 人类染色体[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369-371.
[5] 林宝宁,赵玲玲,毕风华. 2 269例新生儿脐带血染色体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7,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