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青岛 266003; 2 青岛市胸科医院)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受损引起。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劳、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有晨轻暮重现象[1]。病情进展累及延髓肌和呼吸肌时可发生重症肌无力危象,严重威胁生命。国内近期文献报道重症肌无力危象病死率为14%[2]。气管插管、应用机械辅助通气是重症肌无力危象早期急救的重要措施。气管插管、机械辅助通气给病人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情绪影响,如害怕、恐惧、焦虑、抑郁等[3],使病人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造成呼吸机依赖以及肺部感染等多种并发症发生。本研究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于不同时期实施不同心理干预,探讨其对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的影响。
2007年2月—2011年12月,选择我科收治首发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64例,诊断符合文献[4]标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16~70岁,平均(38±14)岁;病程为(10±5)月;呼吸道感染5例;应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22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2例,静脉注射丙种蛋白23例,血浆置换16例,联合治疗1例,抗抑郁或焦虑药3例。实验组38例,男17例,女21例,年龄15~73岁,平均(36±17)岁;病程为(12±4)月;呼吸道感染7例;应用中等剂量糖皮质激素25例,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4例,静脉注射丙种蛋白25例,血浆置换15例,联合治疗16例,抗抑郁或焦虑药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1危象前期 病人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病情迅速进展,认为患上绝症,郁郁忡忡,焦虑不安。责任护士巡回病房,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及时评估病人的吞咽能力、呼吸状态;如遇异常,及时通知医师给予处理。责任护士向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成功救治的病例经验,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应用支持疗法,床边指导翻身、拍背,告知病人保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性。及时消除病人因身体不适带来的不良情绪,必要时尽早行气管插管。
1.2.2危象期 病人呼吸困难,有濒死感,气管插管带来不良心理反应如紧张、恐惧、孤独、急躁、忧虑、抑郁、绝望等[3]。行气管插管时,责任护士守护于病人的身边,讲解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及配合的方法,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法,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同时,鼓励病人家属给予病人支持与力量,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利用认知疗法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呼吸机可辅助病人呼吸,减轻肋间肌、膈肌的疲劳,消除其恐惧的心理,更好地达到人机同步的目标。
1.2.3恢复期 病人出现呼吸机依赖,不能顺利撤机。撤机时医务人员守护在病人的床边;撤机时间选择在病人睡眠充足的上午;且呼吸机放在床边,保证完好并处于备用状态。撤机前充分吸痰后将气管外气囊放气。采用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相结合,转变和消除病人不良认知,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告知病人机械通气只是暂时帮助其度过呼吸衰竭这一关,一旦呼吸肌力量恢复,自主呼吸也随之恢复,呼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撤机时告诉病人健康状况好转,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并向家属介绍病人的情况,积极调动家庭支持系统,消除不良的情绪影响。
比较两组病人机械辅助通气时间的长短。
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为(18.22±12.24)d,对照组为(44.92±15.92)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271,P<0.01)。
刘化侠等[3]报道,不能讲话和沟通障碍是机械辅助通气病人产生急躁和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武淑萍等[5]认为,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首先应给予必要的关注,加强交流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并给予适时的必要解释和满足,可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心理。谭兰等[2]报道,重症肌无力危象持续时间平均为42 d,机械通气时间越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由于重症肌无力病人病程迁延漫长,导致病人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症和精神病性心理改变等[6]。不良的情绪反应导致人体的免疫抑制,心理干预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实验组病人从危象的早期开始,应用心理干预疗法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机械辅助通气过程中,采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御意识,增强其对疾病的治疗信心。
心理干预着眼于治疗不良的心理刺激,有助于协调各种关系,使病人能够适应医院环境,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做好自我护理,以利于病人疾病的康复及心理健康的保持。
本文结果显示,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对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有重要影响,可有效缩短机械辅助通气的时间。提示医务人员在为病人实施治疗护理操作时,应注重心理干预的应用。但由于本研究的局限性,仅选择首次发生的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复发者不予考虑,而重症肌无力具有复发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复发病人是否有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侯熙德.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04-206.
[2] 谭兰,刘敏,王雁,等. 重症肌无力病人危象82例临床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2,35(2):93-95.
[3] 刘化侠,沈宁. 机械通气病人的心理不适及其原因探讨[J]. 中华护理杂志, 2002,2(2):32-33.
[4] 刘敏,邢昂,丛志强. 血浆交换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肌无力危象疗效的评价[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38(10):658-659.
[5] 武淑萍,孔曲. 老年患者对撤离机械通气认知程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00,35(12):712-715.
[6] 王丹,张其刚,李晓波,等. 重症肌无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05,34(4):382-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