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陷入欧债的这个坑是美国人挖出来的。美国采取了信用评级、金融投机和媒体炒作三件大杀器对欧洲进行了三位一体的金融战。其中首当其冲的第一件大杀器便是美国人控制的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虽然全世界总共有150多家评级机构,但只有“穆迪”、“标准普尔”在国际金融服务体系中占据了垄断地位和拥有绝对话语权。排名第三的惠誉国际评级公司提供的等级只是这两家公司中的一个参考与补充。除“惠誉”具有部分英资背景外,三大评级机构都是美国的私有金融中介组织。
三大评级机构市场信用风险最终裁决者的崇高地位是政商联合体控制的美国政府所赋予的。这些评级机构公开宣称自己的评级依赖于漂亮、复杂且公正、严谨的信用评级数学模型来评估风险。但美国联邦法院早已裁定,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的评级模型与过程是保密的,无须向公众说明。它们的评级过程完全是黑箱操作。由此获得超级金融话语权的代价则是它们只能俯首成为美国金融霸权的打手。很多时候它们无非是为维持美国超级霸权而冲锋陷阵。比如2003年3月,德国施罗德政府反对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得罪了美国人,结果,包括德国顶级公司商蒂森、克虏伯等公司在内的很多德国企业被“穆迪”等三大评级公司降至垃圾级,德国公司的股价开始大跳水。而美国的跟班澳大利亚却因全力支持伊拉克战争,被三大评级公司评级升至最高等级的AAA级。
评级机构在欧债危机中的表现更让人对其公正性产生质疑。2009年12月,希腊财政赤字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2.7%,欧盟财政赤字7.5%,而美国财政赤字约占GDP的12%,但“穆迪”对美国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却为最高的AAA级别。2010年4月27日,欧盟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希腊提供援助资金,但三大评级公司并未提高希腊信用等级,反而继续下调。希腊和葡萄牙股市分别应声暴跌6%和5%,德国、法国、英国等国股市普遍下跌2%~3%。
信用降级对资产价格、融资成本和资本流量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在一波接一波的欧债危机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信用评级机构每次调低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都会在金融市场上重创市场信心,造成自我实现式的债务危机。无怪乎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斥责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是寡头垄断。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则说得更为直白:“穆迪降级的时机选择和调降幅度,具有明显的反欧洲倾向。”
2011年8月,“标准普尔”下调了美国的长期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但次贷危机爆发后的两年多时间中,美国的主权信用前景展望都未被调低。偏偏在这个时间点才开始调整,这无非是评级机构对饱受人们责备其不公正行为做出的一个姿态,以显示其所谓的公正态度而安抚人心。实际上,这对美国毫无影响。基于军事霸权与美元霸权的双重保障,美国国债市场规模大,流动性高,安全性好,成为各国政府和主权财富基金最主要的投资品种。“标普”的调级不会对美国造成像欧元区一样的严重影响,这一点应该早就为评级机构与美国政府所了解。
评级机构打的是头阵,美国对欧元的攻击主力与第二件大杀器则是以华尔街为首的美国金融机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和最大的私募基金,而且它不需要任何资本金。它具有近乎无限的融资或创造信用的能力。”
债务危机很多时候由汇率变化引起,而汇率变化很多时候并不反映实际的经济状况。国际投资者购买一国国债,不仅要看利率高低,还要看汇率变化。如果欧元汇率预期下跌的幅度高于欧元利率的提高,再考虑到违约风险,投资者会抛售欧元资产。因此,只要国际资本制造出欧元贬值的预期,就可以引起投资者抛售欧元资产,而这些投资者抛售欧元资产的结果会加剧欧元下跌,形成一个自我推动的恶性循环。这造成欧元区国家的融资成本增加,资金大量外流,投资者对这些处于债务危机的国家的长期支付能力产生怀疑。这些国家的长期国债以低利率难以发行,只能被迫将大量到期的国债转换成利率极高的短期国债。结果处于债务危机的国家很快便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到期债务。市场对这些国家的信心加速恶化,债务危机亦将随之恶化。
与此同时,美国金融机构会事先布下陷阱,一边攻击欧元,一边大赚其利。美国金融机构购买大量CDS(信用违约掉期)来卖空希腊国债。结果在希腊危机爆发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CDS的价格上涨了7倍多。希腊政府债券随之被抛售,导致希腊债券价格崩溃,债券价格的崩溃进一步提高了CDS的价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在金融机构进行攻击的同时,少不了第三件大杀器——媒体炒作。媒体炒作是美国人的一种心理战。美国开展心理战的基础是信息源的控制。世界上最大的80多个电信公司都为美国所有。美国的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ABC(美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量,是世界其他各国发布信息总量的100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此外,美国利用互联网技术控制了大多数网上信息的来源。在欧债危机中,美国的媒体与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大肆渲染欧洲国家的政府没有支付债务的能力,甚至传出部分国家已经破产的谣言。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先生指责美国操纵舆论,“恶意的谣言总是被无休止地重复,并被策略性地放大。凭借纳税人资金摆脱困境的同一批金融机构,如今从希腊的厄运中发了一笔横财。而同一批纳税人正为此付出代价,其工资和社会福利遭到大幅削减。因此,这些不良投机商通过赌定希腊债务违约,每天收获数以十亿计的美元”。
除了以上3种大杀器外,美国政商联合体的精英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最为典型的莫过于2011年的卡恩事件。2011年5月14日,IMF总裁斯特劳斯·卡恩因涉嫌性侵一名酒店女服务员被美国拘捕。5月19日,卡恩宣布辞职。然而,62岁法国犹太老人卡恩身高仅168厘米,而那位所谓被性侵犯的32岁女服务员是身高180厘米身强体壮的黑人。显然,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分辨出来,这是美国人设置的一个陷阱。这不仅是一个公开的局,而且还是一个有意羞辱欧洲人的局。纳粹宣传家戈培尔讲过:“群众对抽象的思想只有一知半解,所以他们的反应较多地表现在情感领域。情感宣传需要摆脱科学和真相的束缚。如果撒谎,就撒弥天大谎。因为弥天大谎往往具有某种可信的力量。而且,民众在大谎和小谎之间更容易成为前者的俘虏。”美国的媒体精英深得戈培尔的三昧。
按照一般的传统,世界银行行长由美国人担任,IMF总裁则由欧洲人轮值。但无论是谁在世界银行和IMF,只要不听从美国人的摆布,忤逆美国政府的利益,结局必定是下台。卡恩并非第一个被美国人在IMF搞下台的法国人。早在197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法国人皮埃尔·保罗·施韦泽以IMF的名义宣称美元估值偏高,要求美国提高黄金价格,结果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不到一年后施韦泽被迫离职。
卡恩在1997~1999年担任法国财政部部长期间,强烈呼吁欧洲建立货币联盟,致力于欧洲一体化进程。1998年5月11日,他亲自启动造币机制造出第一枚欧元硬币,从此被誉为“欧元先生”。2007年卡恩任IMF总裁后,主张用超主权货币或一揽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他有一句名言:“战后的货币权在美国手里,欧元问世以后,我们将同欧元伙伴一起收回主权”。欧债危机爆发后,在卡恩的积极推动下,IMF对欧元区重债国做出深度援助承诺。在他的带领下,IMF密切地参与了欧盟拯救成员国的行动,不仅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这3个债务风险过高的国家提供了紧急贷款,而且还对欧盟新成员国匈牙利、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提供了资金援助。然而,卡恩的举措打乱了美国对欧元攻击的步伐,动摇了美国利益,尤其是金融财团的利益。因此,卡恩必须要被搞下来。“卡恩事件”发生后,美国人的目的达到了。市场迅速对这一政治事件做出反应,美元指数一路攀升,欧元一路下跌,而欧债危机也随之恶化。
(摘自中国经济出版社《欧元必死:揭开欧债危机的真相》 作者:余治国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