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可持续设计的反思

2013-02-19 01:29张志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崇明岛东滩环境

张志为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对于可持续设计的理论论述和实践应用也在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室内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众所周知,各种可持续设计的策略,例如“绿色建筑”、“生态设计”、“低冲击开发”等,都开始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这当然令人欣喜,但是,当前的可持续设计的实用理念、技术与手段真的就能够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吗?

一、上海崇明岛的“生态”蓝图概述与思考

步入21 世纪,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各个城市的开发热火朝天,开发项目一个接一个,对于欧美的建筑公司和开发商来说,这是一个不能不占领的市场,而从事可持续规划设计的公司,也能在环保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的中国找到市场。

几年前,上海决定在上海崇明岛的东滩打造“全球首座生态城市”,在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上海,建造一个生态城市的确能够吸引不少眼球,但是当仔细看了规划的资料,就会发现,东滩生态城市规划至少在目前来看,还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空皮囊。

上海的繁荣离不开城市化,大批量的农村人口为了生存糊口,迁移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而政府为了解决大量的住宅需求,把目光转移到了大部分土地都是农业用地的崇明岛上。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面积相当于纽约的曼哈顿。当地政府一方面赶潮流,一方面为了解决上海居住问题,所以欲把东滩建设为全球首座生态城市。然而,东滩生态城市计划一直因为各种原因不能付诸实践,后来又因为个别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直接导致了计划的流产。不过在我看来,崇明岛“生态”蓝图的流产未必是一件坏事,个人认为这所谓的东滩生态城市还是不建为妙。

根据规划,生态城市里的居民将是中上产阶级,岛上原有的农民恐怕根本住不起,东滩的用地主要是农业用地,只要生态城市计划实施,岛上原有的65 万居民不得不迁移,让位给徒有虚名的生态产业,然而这种大量迫迁居民的行为对于政府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样常见,这就导致忽略了与环境议题同样重要的社会正义与良知。

建立在人道牺牲之上的绝不是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无论其设计理念是何等的生态,建筑是怎样的节能环保,毕竟人也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理想生态非常重要的环节肯定也包含了人群和社群的健康与安乐。

崇明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由全球知名的设计顾问公司Arup 所设计,包括了许多可持续设计的策略与方法,从能源、交通、水资源运用、污水以及垃圾处理到生物栖息地等面面俱到。其实在人道问题上,此计划不符生态之名,在其他问题上,同样也是如此。

首先,在基地选址上违背了可持续设计和规划的原则,破坏绿地和农田而进行的生态产业的商业开发,不管这个计划包括了多少前卫的环保策略,也无法弥补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损害。其次,崇明岛是生态丰富的河中绿洲,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之一,在如此重要的自然之地,开发商打着生态的旗号而行破坏生态之实。对于当前的绿建筑、可持续社区、生态城市等观念,笔者是非常支持的,但也必须指出极为丑陋的事实,在中国的城市开发项目中,很多都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如可持续或生态名号,而真正做到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是少之又少,特别是对于那些在绿地和农田上的开发项目而言,对生态环境都是很大的破坏。

二、重新检视可持续的意义

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可持续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生态学中相当重要的“非平衡理论”(注:核心—外围理论,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 世纪40 年代提出,主要是阐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间的核心—外围不平等体系及其发展模式与政策主张。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将核心—外围理论的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可持续的意义。

非平衡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说我们所谓的生态平衡是达不到的,那些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不可能恢复到原始的平衡状态,或者达到一个理想的终极境界。而以人为主的环境系统也不可能不受任何灾难的干扰。因此,所谓的“可持续”并非指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稳定的终极境界,即使我们暂时达到了一个相对满意的状态,那也并不意味这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当你了解了“非平衡”的观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目前关于“可持续”的做法中的谬误。

目前,普遍的一个状况就是把可持续化为特定的目标,以为只要抵达目标,就等于进入可持续的理想境界,最好的例子就是关于目前受到高度关注的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多地方政府将特定的数字作为减排的目标,以为只要达到这个程度,人类就不用担心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而,所有的相关的策略都以减碳为唯一目标。当然,以减碳作为目标的相关政策并没有错误,但是当视野只看到单一目标时,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忽略其他方面所衍生的问题。即使我们可以马上停止任何人为的温室的其他排放,也不能保证未来的无限美好,正因为可持续的挑战绝不止于全球暖化的问题。

三、当前可持续设计的谬误

在当前的许多可持续设计的实例中,充满了许多的观念谬误,其做法都是基于“生态平衡理论”的逻辑,把焦点弱化为几个特定目标,而绿建筑的设计标准就是其中之一,有很多设计师认为只要设计满足了许多量化的指标,这就是可持续的绿建筑,而这种认知方法是非常片面的而且是静态的认知,建筑所属的环境将会持续动态的影响建筑。

对于“低冲击开发”理念而言,也存在这样的认知谬误(注:低冲击开发Low-ImpactDevelopment,简称LID),低冲击开发的这种模式主要通过管理雨水径流从而减轻土地开发对基地和周遭环境的负面冲击,同时宣称只需要经过适当的排水设计,就能够使开发后的基地能维持稳定不变的水文循环模式。其实不然,这种经过人为干扰后的基地是根本不可能达到原本的生态功能,这种低冲击只是一种表象,可能为绿地和农田的开发提供了借口。

同样存在这样的认知谬误的是在欧美规划行业中盛行的“紧致都市”理念。紧致都市指的是一个理想的城市形式,主张用提高都市人口密度的方式来避免低密度郊区的蔓延。郊区住宅对农田绿地的鲸吞蚕食固然严重,但都市发展对环境的冲击不在于密度和居住形式,而在于都市的运作模式与市民生活形态,当城市盲目追求某些形式上的统计数字时,这些真正影响环境的机制,很容易被忽略。

对于传统规划设计缺失,特别是环境冲击的检讨导出了可持续设计的论述,可惜的是,当前的实际做法大多数都是过度简化的逻辑。这并不是说,相关的努力对环境无济于事,因为许多的环境策略结合起来也许可以改善目前最迫切的环境问题。然而,当我们认为某些环境问题已经解决,却可能仅仅只是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暂时假象。如果设计专业者仍然用过时的生态平衡理论看世界,设计环境,那可能在解决了一个问题之时又创造了一个新问题。

四、以过程为导向的可持续设计

什么样的可持续设计是我们需要的呢?我们需要重新界定“可持续”,可持续是过程,而并非终点;可持续的未来不会是一个恒久稳定的世界,它仍会受到干扰,是变动无常而且难以预测的世界。因此,将时间与精力花在追求一个不切实际的稳定状态,没有多大的意义。在不可预测的变动环境中,我们必须设法让自己具备高度的适应力,碰到什么样的环境就做什么样的调适。如果我们视可持续为一个过程,那么可持续设计业应该是以过程为导向的设计,将重心放在所设计的环境动态上,而不是放在量化的数字上。

当前的绿建筑或生态设计太过于强调技术细节。技术当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只强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仅用技术解决环境问题是掉进了科技陷阱。设计方案采用了什么技术,或者是达到了什么数字目标,不该成为来衡量成败的标准;绿与不绿的表现取决于:这个设计方案创造了什么环境效果,又促进了什么生态机制,举例来说,以节能、节水等量化数字来检视一栋建筑到底绿与不绿之外,我们还要更积极的检视它的环境过程:建筑物可以可持续的不断制造清新的空气吗?可以维持水的干净吗?可以滋养更多的生物吗?真正的可持续设计方案不是环保技术大集合,而在于是否能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有正面的意义。

五、结语

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和实践都在发展阶段,还有许多改进和发展的空间。过去与现在,许多专业工作者的努力不容置疑,因为其热情与理想,为可持续设计的实践带来了很多的精彩,特别是技术上的突破。然而理论落后于技术是危险的,期望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够回到可持续设计的初衷,重新思考设计与规划的意义,真正达到可持续设计,迈向可持续发展。

[1]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廖桂贤.遇见好城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美)乔治.汤普森/弗雷德里克.斯坦纳.生态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网站:http://www.arup.com/eastasia/project.cfm?pageid=7047.

猜你喜欢
崇明岛东滩环境
美丽的东滩湿地公园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兖矿集团东滩煤矿应用自移式皮带机尾提升综掘工作面智能化水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崇明岛河流中氮营养盐分布特征
崇明岛村镇级生态河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精卫之殇——上海南汇东滩圈围项目监理纪实
上海农家乐旅游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