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耕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006)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它强调社会和谐与共生。在我国,生态文明理论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相对于和谐社会、循环社会、节约型社会等,生态社会更加注重动态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状态。从目前来看,学术界对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阶段。人类社会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包括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以及生态文明阶段,它超越了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社会发展状态,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人类由依赖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发展。“文明论”认为生态文明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全部内容,进一步解释和发展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
2、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某个重要领域的文明。这种理论认为生态文明不是大的文明阶段和社会发展形态,而只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从目前的社会形态来看,生态文明只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一个形态,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并未超脱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
我国生态文明主要指对待社会、自然环境的一种基本态度与理念,它是在人们不断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认知与经验,反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新阶段。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遭遇发展的瓶颈,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正处于处理的关键时期,我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的态度将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实践的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面,即人们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概括来说就是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改变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从征服自然向顺应自然过渡;第二层面为实践层面,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自然。从微观上来看,人们应该厉行节约,追求绿色、合理的消费行为,而在宏观上,人们则应该加快经济发展转型,走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并通过对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建设结构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第三个层面为控制层面,即如何保障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在这个层面上,我们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保障合理、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来说,即是要确保社会公平、公正,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基础,并加强生态知识的教育,使人们养成良好的环境意识。
生态文明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社会形态论述,与其他理论相比,它具有如下几种特征:
1、动态性。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动态的关系,人们在处理相关社会问题以及自然环境问题时需要构建一种相互协调、稳定的双边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利用自然,另一方面又要保护自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保障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又要加快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使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它不仅要实现经济量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科技、经济结构的优化,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让人类永续发展。
2、实践性。生态文明并非一种纯理论的论述,它为我们真正描述了可以实现的社会形态,我们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教育上、环境建设等领域采取切实的措施,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推动社会生态产业的不断发展。
3、现实性。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正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在实现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与发展,才能具体应用在当前的社会建设过程之中。当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并且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等形势也日趋严峻,如何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也成为我国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生态文明的理论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现实告诉我们,想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那么就应该重视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良性化”建设。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但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致使社会不和谐因素逐步增加,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环境利用问题
环境问题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现象长期存在,同时,在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大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资源能源形势日益严峻。
2、社会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国家最重大的问题,也是社会稳定、健康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却面临着严峻的民生建设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人口增多、物价飞涨、就业问题、教育资源失衡、社会道德缺失、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等方面。
3、经济发展问题
发展经济始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实现民族崛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不健全、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等问题早已成为国家经济转型的巨大阻碍,国家东西部以及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完全失衡。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加工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面临巨大的瓶颈。
4、政治转型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政府不断地转变职能,将管理职能逐步向规划、调控、服务等方向转型。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受传统官僚主义思想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十分缓慢,官员价值观扭曲,贪污腐败、权力至上、金钱至上等观念在部分官员身上不断滋生,造成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矛盾不断加深,若不妥善地处理,必将留下巨大的隐患。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是党执政思路的一次重大转折,体现了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作风,对解决我国复杂、严峻的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一大进步,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在十七大会议中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具体要求,并将其写入报告,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国家建设的主要目标,彰显了我国政府“扎根现实、展望未来”的执政风格。生态文明理论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尤其是在面临国际能源、环境问题时都积极应对,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理解与实践是卓有成效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保护自然环境、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时要积极地对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厉行节约、保护环境,妥善处理社会各层面之间的关系,将社会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大社会的共同繁荣。
2、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尖锐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并且越发尖锐,尤其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等,它们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健康、稳定发展。而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及实践从多个层面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一方面,生态文明理论要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在社会生活中要求节约、走循环经济之路。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重视生态平衡;另一方面,生态文明的科学实践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的高度去规划、调整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加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民生关系的调整,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促使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法律法规、市场不断加强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建设,从而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
3、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那就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传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环境等观点。而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则将建设舒适、和谐、美丽、健康的生存环境理念带入了具体的社会建设之中,为社会价值观提供了新的动力。同时,在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引进外资,发展高精尖、清洁绿色的产业,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不仅体现了政府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体现出了其超前的忧患意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妥善解决现实中所存在的尖锐矛盾,而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不仅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巨大矛盾,还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为我们营造一个优美、和谐、可持续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其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1]李良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
[2]宋言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意义及其路径[J].南通大学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