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
(宁波市第二医院 血管外科,浙江 宁波 315000)
腹主动脉瘤好发于中老年人,该病起病凶险,患者常因瘤体破裂出血而死亡[1]。腹主动脉瘤破裂(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病死率高达90%以上[2],且该类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病等多种内科疾病,传统外科手术并发症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提高,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EVR)已成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EVR具有创伤小、易耐受、恢复快等优点。近年来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腔内修复术已得到逐步开展。自2008年11月至2012年2月我院对12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成功实施了腔内修复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均由急诊入院,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6~92岁,平均(72.5±8.7)岁;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3例;3例入院前出现突发一过性腹部疼痛伴腰背部痛,其余9例患者均有持续性、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均可扪及腹部搏动性包块。其中1例患者入院时已出现低血压[85~98/50~65mmHg(1mmHg=0.133kPa)],经积极补液、扩容、抗休克等治疗后循环恢复稳定。所有患者均行急诊CT脑血管成像(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确诊。其中4例患者在局麻下置入直筒型覆膜支架,8例均在全麻下置入分叉型覆膜支架。
1.2 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腹主动脉瘤破裂病情凶险,常需急诊行手术治疗。而患者往往因为疼痛、对病情的担心、手术费用以及病房陌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所以急诊入院时,向患者家属讲解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后配合的重要性,积极完成急诊检验等术前准备。同时,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不要按压腹部,避免用力咳嗽及排便。告知患者治疗注意事项,树立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并积极监测生命体征,酌情给予吸氧等处理,必要时给予镇静镇痛等处理,以稳定患者情绪。
2.1.2 病情观察
2.1.2.1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以及尿量等情况,该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护及无创血压监测,测量生命体征1次/15min,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血压的骤升骤降将增加瘤体再次破裂的机会,稳定血压至关重要。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容易出现循环不稳定、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情况,往往需要液体复苏及升压等抢救治疗,所以要及时建立多个静脉通道,必要时建立深静脉通路,加强补液和扩容治疗,积极纠正休克。本组患者均在初步诊断明确后开通两路及以上的静脉通路。同时,积极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治疗。腹主动脉瘤破裂一旦确诊,应立即嘱咐患者绝对卧床,制动,同时积极控制患者血压心率,控制目标血压在110~120/60~70mmHg[3]。
2.1.2.2 疼痛的观察 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疼痛,往往在降压治疗后可缓解[4],若期间出现疼痛加剧,往往提示腹主动脉瘤再次破裂可能,此时应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补液、抗休克等抢救治疗及静脉采血、输血等准备。另外,腹主动脉瘤患者部分合并冠心病,持续的低血压,会引起冠脉缺血,导致心肌梗死,故应常规行心电检查,及时纠正低血压,适当应用改善心肌血供的药物;若期间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汇报医生作相应处理。此外,还应观察患者头痛、头晕等症状,注意脑缺血、脑梗死的预防。部分腹主动脉瘤破裂可累及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动脉,引起相应部位疼痛,亦需警惕。注意观察患者呕吐物、排泄物情况,警惕因疼痛、恐惧等因素引起的应激性溃疡[4]。
2.1.2.3 其他基础疾病的观察 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肾功能不全的其他疾病应注意监测尿量,观察肾功能及肺功能情况,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肾功能、心肌酶谱、肌钙蛋白等,并加强血糖监测,可予以雾化吸入预防排痰不畅。
2.1.3 术前准备 术前积极快速完成急诊常规实验室检查化验备血,做好皮肤区备皮,协助患者更换手术衣裤,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咳痰方法,鼓励患者做深呼吸,锻炼肺功能,注意防止感冒,预防术后肺部感染。指导患者床上使用排便器,适当应用润肠通便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嘱患者禁食、禁水,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肾功能不全患者,术前注意控制补液量[4]。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腔内治疗术后患者予平卧24h,腹股沟穿刺处敷料沙袋压迫6h,穿刺处肢体制动12h。局部麻醉后患者可给予半流质或普食,全身麻醉术后患者术后4h可给予流质饮食,术后8h半流质,术后12h给予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多排尿,减少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高纤维素饮食,如牛奶、豆浆、肉、鱼汤等易消化食品,多食新鲜蔬果,多饮水,避免进食粗糙、油腻以及刺激性食品,进食时嘱患者避免呛咳,预防吸入性肺炎。本组研究中,患者除非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疾病,一般不常规应用抗凝治疗。
2.2.2 病情的监测 观察皮肤有无瘀点、瘀斑,穿刺点及切口有无渗血。老年患者术后需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运动情况,及时发现脑梗死。术后严密患者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术后3d应持续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等变化。由于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情况[5],可在密切监测下应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在110~120/60~80mmHg,心率过快者,可给予β受体阻滞剂等处理。腔内修复术后患者容易出现发热,需严密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及时汇报医生,遵医嘱处理。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糖,控制好血糖浓度,既要避免低血糖现象发生,同时控制好血糖浓度、控制感染。
2.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2.3.1 呼吸道的护理 术后应加强呼吸道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密切观察血氧饱和度变化。术后应常规低流量吸氧,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协助翻身改变体位,术后3~5d予以拍背2次/d,每次5~10min。拍背动作轻柔,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术后24h可鼓励患者取端坐位,48h可协助患者下地活动,以改善呼吸情况。本组有1例合并慢性呼吸道炎症患者术后曾一度血氧饱和度降至86%,予以吸痰、面罩吸氧、叩背及雾化吸入处理,30min后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5%以上,改低流量吸氧。
2.2.3.2 腹部症状的观察 术后需注意听诊腹部血管杂音、肠鸣音,触诊腹部震颤及包块变化。腔内修复术后患者腹痛症状多能缓解,部分腹痛持续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给予镇痛处理。若腹痛剧烈,腹部触诊包块增大,需警惕内漏可能,及时汇报医生处理。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便血等肠道缺血情况。
2.2.3.3 肾功能的监测 术后严密观察肾功能变化,记录24h尿量、每小时尿量、尿颜色、血压,同时查血肌酐、尿常规,尤其对本身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要注意观察。
2.2.3.4 下肢血运的观察 注意肢体有无肿胀,注意下肢皮温、颜色、感觉等变化,触摸动脉搏动情况。术后患者卧床期间,要鼓励患者床上做足背屈、伸等动作,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2.2.3.5 腔内修复术反应综合征的观察 应注意体温监测,体温超过38.5℃可用非固醇类退热药对症处理及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7d。血液成分的改变主要以血色素及血小板的降低为主,血象及肝肾功能检测,2次/周,必要时需成份输血。本组12例患者中4例出现腔内修复术后反应综合征,一度出现高热,血常规白细胞上升,予对症处理后均于5~7d后体温恢复正常。
2.2.4 心理护理 术后加强护患交流,多关心、安慰和开导患者,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以减轻患者术后心理负担。对于患者疑问要耐心讲解,动作轻柔,言语和蔼,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从而增强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2.3 健康指导 嘱患者术后要戒烟戒酒,避免腹部受压及剧烈运动,避免用力屏气、咳嗽及解大便,保持大便通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及作息,注意预防感冒。特别注意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保证血压控制稳定。另外,要合理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进食富含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素的食品,定期门诊随访,术后1、3、6个月及1年复查 CTA[6]。
随着腔内技术的不断提高,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已逐步开展。由于该病病情变化迅速,围术期并发症率及病死率高,故围术期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只有充分了解病情,熟练掌握疾病相关的诊疗知识,密切观察病情,细致入微地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并与医生间紧密默契配合,才能提高腔内修复术的成功率及患者生存率,减少患者痛苦。
[1]叶金明,瞿丽,康骁,等.外科手术在腹主动脉瘤治疗中的地位 [J].浙江临床医学,2008,10(9):1157-1159.
[2]Bown M J,Sutton A J,Bell P R,et al.A meta-analysis of 50years of 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J].Br J Surg,2002,89(10):714-730.
[3]李结媛,吴海华,洪丽霞.腹主动脉瘤伴高血压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压的护理干预[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J].2008,2(8):73-74.
[4]董艳芬,潘伟,张宏鹏,等.破裂性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J].介入放射性杂志,2010,19(12):995-997.
[5]洪明观,林宙,薛芳苑.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11):1385-1386.
[6]赵艳萍,马金凤,刘颖.肾动脉下腹主动脉瘤15例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