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宇
(沭阳成桂医院,江苏沭阳 223600)
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功在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症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逆汤乃临床用于急救,回阳救逆的首选方剂。笔者认为,在临床使用时常规剂量太轻,因而丧失了该方应有的临床疗效,可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加大剂量,方能体现原方的真实疗效。现介绍验案3则如下。
仲某,女,77岁。2012年3月1日初诊。
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肺心病在当地医院住院多日,于2012年3月1日上午10时许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昏如死人,四肢厥冷僵硬,呼吸微弱,或有或无,血压测不到。当地乡镇医院认为无法挽救。亲友发现患者尚有微弱呼吸心跳,心口微温。遂求救于笔者。问明情况后,认为患者证属阳气暴脱,阴阳离绝。治宜回阳救逆。处方:
炮附片 90g,干姜 60g,炙甘草 60g,红参 20g。 加开水20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
家人于上午约11点半开始喂药,20min后患者呼吸转平稳,至下午2时许,患者家人电话告知:已经能睁眼看人,神志稍清,手脚稍回暖,但是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喉间有痰鸣音。辨证:阳不敛阴,痰蒙神窍。治法:回阳固脱,化痰开窍。处方:炮附片 100g,干姜 80g,炙甘草 60g,红参 20g,山萸肉 100g,煅龙牡(各)30g,五味子 6g,麦冬20g,煅磁石 30g,法半夏 20g,胆南星 10g,大贝母10g,葶苈子 10g,苏子 10g,京菖蒲 10g。 2 剂,煎服法同上。
晚7时,患者家人来电告知:患者神志清楚,已经能自行坐起,并知饥索食,咳出大量白黏痰,喉间痰鸣音减轻,四肢回温,出汗减少。嘱继服上药。
2012年3月2日上午8时许,患者家人电话告知:患者夜间病情稳定,神清,呼吸心跳平稳,四肢温暖,出汗停止,饮食正常。上午10时许,患者在家人陪同下,步行至医院门诊,登门感谢并做进一步治疗。通过正常调理,患者现在已恢复如常人。
按:患者出现如此四肢厥冷,呼吸心跳微弱,神志不清等垂死危象,当属中医阳气暴脱,阴阳离绝之证候,此种情况下治当回阳救逆为主。笔者考虑常规剂量四逆汤力量太轻,难以担当此重任,遂大胆加大剂量,效专力宏,方有如此神效。第一剂药服完后,患者虽然呼吸心跳平稳,但是出现大汗淋漓,乃阳气虽然回生,但一丝残阳不能固摄阴液所致,如果不救阳固阴,病人性命将不久矣。故后方继续加大四逆汤的用量以回阳救逆,加山萸肉、煅龙牡、五味子、麦冬等固脱养阴之品,佐以化痰开窍醒神药物,诸药合用,方能挽救生死于顷刻。患者在一昼夜间起死回生,均是大剂四逆汤回阳救逆的功效。如此重症,如果用常规剂量的四逆汤,犹如杯水车薪,别说救生死于顷刻,恐怕连一点反应都不会有。
胡某,男,62岁。2012年2月27日初诊。
患者因日间发热10余日在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住院期间体温最多控制2h左右,无奈之下经人介绍前来就诊。症见:日出即热,日落即停,发热时体温在37℃~38.5℃之间,畏寒怕冷,四肢厥冷,手冷过肘,足冷过膝,无汗,口干喜热饮,纳差,大便困难但不干,苔白滑稍厚质淡红,脉沉紧细。辨证:阳气虚衰,外感寒邪。治法:益气温阳,解表散寒。处方:
炮附片 30g,干姜 30g,炙甘草 60g,红参 10g,生麻黄 10g,细辛 5g,山萸肉 30g,煅龙牡(各)30g,炒白术 15g,焦三仙(各)10g。 2 剂。
2012年3月1日二诊:发热已减轻,每日最多发热3h左右,但仍然手足厥冷,畏寒,无汗,口干喜热饮,纳差。苔白滑稍厚质淡红,脉沉紧细。病机治法同上,但须加强回阳救逆。处方:炮附片60g,干姜60g,炙甘草 60g,红参 10g,生麻黄 10g,细辛 5g,山萸肉 30g,煅龙牡(各)30g,炒白术 15g,焦三仙(各)10g。 3剂。
2012年3月4日三诊:发热症状消失,四肢温暖,不怕冷,步行1km至我院,身上微微小汗,口不渴,纳稍欠佳,大便通畅,苔白稍厚,脉细,改健脾和中调理善后,随访至今,发热未再作。
按:患者畏寒怕冷,四肢厥冷,发热等症状本是阳虚外感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可为何独白日发热呢?笔者认为,患者老年男性,阳气虚衰至极,外感后,体内阳气进一步消耗殆尽。白天属阳,体内残阳尚可借助外界阳气与邪抗争,故发热;夜间属阴,体内残阳无力抗邪,故不发热。口干,不思饮食,大便不畅,苔白滑稍厚质淡红,脉沉紧细均是阳气虚衰,火不暖土的表现。所以处方以大剂四逆汤回阳救逆,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配以固脱健脾药物,共5剂中药即奏奇效。
徐某,男,60岁。2012年2月18日初诊。
自诉嗜睡半年余,站立也能睡着,怕冷,自觉从骨缝中透出凉气,四肢厥冷,纳欠佳,苔白稍厚质淡红,脉沉紧。在他处用桂附地黄汤等久治无效。辨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治法:温阳救逆。处方:
炮附片30g,干姜30g,炙甘草30g。3剂。
2012年2月21日二诊:自诉嗜睡改善不明显,但是精神稍有好转,余无明显变化。遂加大剂量,处方:黑附片 60g,干姜 60g,炙甘草 60g。3剂。
2012年2月24日三诊:自诉嗜睡明显减轻,晚上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也不会睡着,怕冷,纳差等症状均明显好转,遂原方不动,继续服用,调理半月而愈。
按:《伤寒论》少阴病篇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该患者正是这种欲寐的症状。畏寒怕冷,骨缝中透凉气,纳欠佳,脉沉紧细均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表现,故治以四逆汤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按理桂附地黄汤也应有效,可为何前医用之无效呢?笔者认为:虽然辨证正确,但是患者阳虚至极,阴寒内盛,病重药轻,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故而在首诊时加大了剂量,但是疗效仍然不显。二诊时加大剂量,因药力强大,方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到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