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山东 泰安 27100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人类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毒主要经血液-体液传播。HCV感染呈全球性分布,我国整体人群流行率为3%,其慢性化率高达85%,其中20%的病人易发展为肝硬化[1]。目前,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主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前两者检测HCV-Ab,后者检测HCV-RNA。本研究收集328例标本,均用上述3种方法进行HCV检测。本文对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2010年8月—2011年4月,本院行HCV-RNA定量检测的住院和门诊病人328例,男127例,女201例,年龄0~86岁。临床确诊为丙型肝炎105例,非丙型肝炎223例。
将血清-70 ℃保存,HCV-RNA检测采用ABI 7300实时荧光定量分析仪,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反应结束后电脑自动计算定量结果,拷贝数≥103为阳性。HCV-Ab检测分别采用ELISA法和胶体金法,全自动酶标仪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珠海丽珠试剂股份有限公司,胶体金法检测试剂盒购自厦门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操作严格按其说明书进行。
确诊为丙型肝炎的105例标本中,RT-PCR法检测阳性77例(73.3%),ELISA法检测阳性81例(77.1%),胶体金法检测阳性82例(78.1%),3种方法联合检测阳性92例(87.6%)。3种方法检测阳性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阳性率与RT-PCR法、ELISA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2、3.97,P<0.05)。而在非丙型肝炎的223例标本中,RT-PCR法检测阳性1例(0.4%),ELISA法检测阳性43例(19.3%),胶体金法检测阳性48例(21.5%)。
HCV的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世界至少有2亿HCV感染者。我国丙型肝炎约占输血后肝炎的60%~80%,丙型肝炎的感染率仅次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且与肝硬化、肝癌显著相关[2]。自1989年首次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CV-Ab以来,ELISA法已针对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发展到第三代试剂盒,其包被抗原为含有HCV的核心蛋白NS3、NS4及NS5抗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特异度,并大大缩短了“血清学窗口期”,成为了临床上首选的HCV筛查试验[3]。但HCV-Ab的检测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4]。本研究中223例已确认非丙型肝炎病人,ELISA法检测假阳性率达到19.3%。造成假阳性的原因可能有:①对于母亲患丙型肝炎的新生儿,体内由母体传输的抗HCV 抗体能够存在大约12个月,因而还需要通过PCR检测新生儿体内HCV-RNA的含量;②类风湿因子(RF)的干扰,RF可大量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的体内,RF多为IgG,它有与变性IgG产生非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因此在抗HCV测定中,如血清标本中存在RF,则其可与固相IgG和酶标IgG结合,而出现假阳性反应;③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血清中高浓度的非特异性IgG会非特异性吸附于固相表面,从而与后加的酶标抗人IgG结合造成假阳性;④标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干扰,用于包被固相的重组HCV抗原片段C-100如为酵母菌产生的SOD融合蛋白,则标本中的SOD升高可能会造成抗HCV假阳性结果[5]。
胶体金试剂盒与国产、进口ELISA试剂盒相比较均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符合率均在95%以上,达到了国家要求(本研究中ELISA法阳性率77.1%,胶体金法阳性率78.1%,符合率也较高),因而在临床检验中通常作为阳性标本的校核试验,以排除试验中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假阳性。此外, 该法抗干扰能力强,可能与检测时需稀释10倍有关。但该法的敏感性不如ELISA法,而且只能单个测试,批量使用时不及ELISA法方便,成本也高。总的来说,胶体金法简便、快速、单份测定,可立等结果,除试剂外无需任何仪器设备,因此特别适用于急诊检测和基层卫生院检测,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HCV-RNA一般可在HCV感染后2~5周的血清中检出,而且特异性高。虽然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存在多种假阳性、假阴性的可能,但并不能用RT-PCR法完全取代ELISA法,有报道显示仅有55%的抗HCV阳性者能够检出HCV-RNA[6]。其可能的原因有:HCV有可能发生自发性丢失;HCV基因多样性或HCV基因变性等降低了RT-PCR方法的敏感性;因操作复杂、仪器昂贵,对实验条件和技术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由于操作不当造成污染或RNA酶的降解都会影响实验结果;而且在血清抗体阳转以后,血清中的病毒载量可能降至极低水平,使HCV-RNA的结果呈阴性[7]。本研究中105例丙型肝炎病人的HCV-RNA阳性率为73.3%,不排除有上述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导致HCV漏检。
综上所述,3种检测HCV的方法各有利弊,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HCV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能够降低ELISA法假阳性率高带来的影响。对临床疑似HCV感染的病人可先应用ELISA法初筛HCV-Ab,并应用胶体金法进行验证试验,初筛阳性则用RT-PCR法进行HCV-RNA定量检测以确认,并对确认HCV阳性的病人进行抗病毒疗效监测,协助临床对HCV感染者早发现、早治疗。
[1] WANG T Y, KUO H T, CHEN L C, et al. Use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early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after needle stick injury [J]. Ann Clin Lab Sci, 2002,32(2):137-138.
[2] FABRIZI F, MARTIN P, DIXIT V. Automated RIBA HCV strip immunoblot assay: a novel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J]. Am J Nephrol, 2001,21(2):104-111.
[3] 傅涛,寸群,郭宏雄,等. HCV多表位抗原融合肽的表达与抗原性的研究[J].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7,27(1):80-83.
[4] 张敏,刘春波,崔爱玲. 输血后肝炎病人抗-HCV及HCV-RNA的检测及意义[J]. 齐鲁医学杂志, 2004,19(1):63.
[5] 邢文革,郑怀竞. 必须提高丙肝病毒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信度[J].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12(3):170-171.
[6] LEONARD B, SEE F, 王丽红.丙型肝炎自然史的确定为何如此困难[J].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2,25(3):278-279.
[7] 季阳,庄文,杨翠,等.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献血者10年追踪观察[J]. 中国输血杂志, 2004,17(6):39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