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青岛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山东 青岛 266042; 2 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人民医院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是人类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因,其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有效再灌注坏死心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地管理,可进一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研究通过门诊行为干预,帮助病人建立健康行为方式,随访24个月,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评价门诊行为干预对PCI术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08年4月15日—2010年4月15日,选取在我院住院行PCI术的STEMI病人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两组病人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有吸烟史、高血压、血脂紊乱、糖尿病、脑血管病者所占比例,口服药物、病变血管数、支架长度、最小支架内径及心功能分级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参照BRAUNWALD心脏病学标准[1]。病例的排除标准(只要符合下面任一情况者均排除):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严重肝病、肾病、感染、外周血管病变、血液系统疾病及各种恶性肿瘤病人;变异型心绞痛、近期脑卒中事件(3个月内);其他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认知障碍,严重的精神疾病等。
两组病人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个体化的知识教育和行为干预,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病人出院后仍进行每月1次门诊行为干预。行为干预方法:针对病人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心理行为,包括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低体力活动、过分紧张、焦虑或抑郁、A型行为等[2],采取集中座谈和个体化交流的方式,
给予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和PCI术相关健康教育及行为方式指导。行为干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管理、运动训练、心理平衡[3]。
对两组病人随访24个月结果表明,调查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全因性死亡、需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率。对同时有几个事件终点者作复合终点分析视为一次计数。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随访24个月,对照组共有18例病人发生了30次MACE,实验组共有8例病人发生了11次MACE。两组全因性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103、4.444,P<0.05)。实验组24个月累积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χ2=4.592,P<0.05),相对危险度为0.38(95%可信限0.16~0.94)。见表1。
表1 PCI术后24个月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可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但部分病人术后仍可出现再狭窄和不良心血管事件。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可影响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稳定性,是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而有效的行为干预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4]。
行为干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管理、运动训练、心理平衡。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特别是青岛地区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较高[5],因此饮食管理十分必要。著名的Lyon心脏病研究比较了心肌梗死后病人“地中海式”膳食(含有较多的面包、水果、蔬菜、豆类,亚麻酸和维生素C)和欧美“典型”膳食(动物食物多,植物食物少,高脂肪,高能量,高蛋白和低纤维素)对冠状动脉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随访46个月,“地中海式”膳食组病人主要和次要心血管病终点的风险较“典型”膳食组下降了67%[6]。量化运动训练可以较安全地用于改善肥胖指数,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风险[7]。代薇等[8]报道,应用心肺运动试验分析运动状态下病人代谢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等参数,定量评价病人心脏储备功能和运动耐力,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可降低运动风险。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前后有较高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通过干预(包括放松训练、专业指导、药物治疗、支持性康复环境和强化病人及家属的社会支持度),可使病人达到心理平衡,减少心脏事件发生[9]。
目前,行为干预多在医院内进行,病人出院后不良行为可再次发生。行为干预正性效果的减弱,与病人知识遗忘、自控能力降低,以及缺少家庭环境支持相关。因此,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程序指南第4版建议,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应该从医院延续到社区,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3]。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门诊行为干预,病人累积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相对危险度为0.38(95%可信限为0.16~0.94),提示门诊行为干预为较强的保护性因素,可明显减少STEMI病人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综上所述,持续性行为干预是STEMI病人PCI术后进一步改善预后的关键。本文因例数偏少,观察时间较短,完善的行为干预措施需进一步探讨。
[1] DOUGLAS P Z. BRAUN WALD心脏病学[M].陈灏珠主译.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648-1651.
[2] MENEZES A R, LAVIE C J, MILANI R V, et al.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it all in your head[J]. Postgrad Med, 2011,123(5):165-176.
[3] 美国心肺康复协会. 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M]. 4版.王增武主译.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6-23.
[4] VRANCKX P, BOERSMA E, GARG S, et al.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 of patients included in stent trials: a pooled 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nsights from 33 prospective stent trials in Europe[J]. EuroIntervention, 2011,7(7):859-871.
[5] 岳娟,汪韶洁,逄增昌. 青岛市35~74岁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2,48(2):98-100.
cohort[J].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 2011,21(4):237-244.
[7] 张雪飞,叶新钢,荣敦国. 量化运动干预对成人肥胖指数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0,46(6):492-494.
[8] 代薇,杨祖福. 心肺运动试验与冠心病康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16(10):947-949.
[9] JOLLY K, TAYLOR R, LIP G Y, et al. The Birmingham rehabilitation uptake maximisation study (Brum). home-based compared with hospital-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a multi-ethnic population: cost-effectiveness and patient adherence[J].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Winchester, England), 2007,11(3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