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荣
(新疆公安边防总队司令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谚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各民族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疆则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聚居区,汉族和哈萨克族都是生活在新疆的世居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交往中,通过互相学习语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汉哈谚语修辞进行系统地比较研究,将会为新疆社会稳定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积极作用。
1.1.1 在汉语比喻手法的谚语中,只有明喻手法的谚语本体、喻体均出现,中间使用“象、如、似”等比喻词联接。举例如下:
伴君如伴虎;
真理象太阳;
割麦如救火。
1.1.2 在哈语谚语中,有明喻和暗喻两种修辞手法,明喻运用“比喻词”,暗喻一部分运用“比喻词”而另一部分不运用“比喻词”。
明喻:明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体后连接“daj/dej,taj/tej”等比喻词。举例如下:
ʤaqsənəŋ søzi ʤibektej, ʤamannəŋ søzi bilektej.
好人的言语好似绫罗绸缎,坏人的言语好似胳膊手腕。
暗喻:暗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有“bol, teŋ”等比喻词。在这种比喻里,直接指出本体就是喻体,因此相似点得到更多的强调。如:
aqəmaqqa ajtqan søz qumʁa qojʁan suwmen teŋ;aqəldəʁa ajtqan søz qolʁa ustatqan tuwmen teŋ.
给愚蠢的人说出的语言,就像水倒在沙土上;和聪明的人说出话语,就像一面旗递到他的手里。
1.2.1 汉语谚语中,暗喻、借喻、引喻手法的谚语中都没有“比喻词”出现。
暗喻:没用“比喻词”,但其比明喻更深入了一步,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本体和喻体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如:
丑妇家中宝;
家有一老,黄金活宝。
借喻:不仅隐去“比喻词”,也隐去“本体”,只有喻体,这种方式比较简练,本体直接被喻体所替代,比如:“?烦听‘狮吼’耳欲堵,惊闻“‘莺声’情顿生”中,“狮吼”与“妻子”的关系是喻体与本体的关系,“莺声”与“小三”的关系是喻体与本体的关系。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
引喻:引喻中比喻词没出现,本体成一句,喻体也成一句,道理和喻体是一起呈现出来的,表明同一个观点。如“当家人疾老,近火的烧焦”等。一般状态下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果将本体移至前面,并填入一个比喻词,就形成一个完整的比喻句了。
1.2.2 哈语中,大部分的暗喻的谚语并没有出现比喻词,其暗语手法的结构是判断与被判断关系,通过判断与被判断的关系构成含有暗喻手法的谚语。
aqəl dærəja, oj teŋiz.
智慧是江河,思维是海洋;
ata terek, bala ʤapəraq.
父亲是树干,孩子是枝叶。
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看出,传达情意最有效的修辞方式应该就是比喻了,因为它能够把深奥的比做浅显的、宽阔的变为狭窄的、陌生转变为熟悉等,赋予了语言极为鲜明的表现力,并使语言穿透出强大的说服力。
2.1.1 以部分代整体
小来穿线,大来穿绢。
众人的舌头,能把高山说倒。
2.1.2 以具体代抽象
不怕人老,只怕心老;
吃不穷,穿不穷,算盘不到一世穷。
2.1.3 以形状代本体
赤脚人赶兔,著靴人吃肉;
出门在外,不要露白。
2.1.4 以个别代一般
月里嫦娥爱少年;
吃了河豚,百样无味。
2.1.5 双重借代
宁跟红脸打一架,不跟白脸说句话。
在哈语借代手法的谚语中,常常为了使描述的事物形象突出,特征鲜明,更加富有直感,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用与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或指称。常采用的借代修辞手法有特征代本体、部分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三种。
2.2.1 特征代本体: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事物借代体的特征、标志去替代本体事物。如:
tyjaqtə tyjaq ʤibermedi.
马蹄不会让马踢。
2.2.2 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替本体事物。如:
awəsən majlanʁannəŋ tili bajlanar.
嘴上抹了油,舌头被拴住。
这种以人自身最为熟知的器官表达语意的修辞方式,使得所要表达的哲理更加生动、形象了。
2.2.3 具体代抽象:用具体的事物去替代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ʃapannəŋ ʤaŋasə ʤaqsə, dostəŋ kønesə ʤaqsə.
袷袢是新的好,朋友是老的好。
上述例子中带有哈族民族特色的物品ʃapan 用来指代。ʃapan 本来是衣服的一种,但在这条谚语中它指的是人的整个穿戴。ʃyperek 本来是裁衣服时剪下的碎布条,这里却指衣服。
谈到人类的审美,对称之美和平衡之美是不容忽视的。对称之美在人类语言之美中的渗透,从对偶式的修辞方法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精彩绝伦。所谓对偶,就是指运用句型结构基本一致的语法,音节数目基本相等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者相对称的观念。
在汉哈谚语中,都充分运用对偶手法,结构均匀,寓意深刻,互相补充,相互映衬,不仅加强了谚语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强了谚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多异少,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结构上,要求平仄相对,避免同字,结构一样,意义紧密相关。
汉语对偶手法的谚语,分别从内容上和语法上具体分析如下:
3.1.1 谚语对偶从内容上可分出如下几种:
正对:指基本的类似的意象间进行的对偶,其字数基本是相等,结构也一致,平仄对称,语义也非常相同相近,前后两部分互补互衬,基本是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来表现相同的事物及道理,这样保持了用词的丰富性,使词语呈现出参差错综的美感,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反对:就是在完全相反的事与物之间进行的对偶,语义上相反相成,大多借用映衬和对比凸显语义内涵。借用对偶手法,借用的善恶、难易、贫富、得失等诸多的矛盾对立的关系,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问题的实质,形式上表现的整齐匀称,声韵和谐,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表现出极强的语言的征服力。例如: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串对:也称作“流水对”,指的是在语义上显出一种因果的关系,在格式的上都是前后呼应,使语言的表达琅琅上口,耐人寻味。例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哈语对偶手法谚语,具有音节协调、结构十分均匀、节律感强的表现形式;凝练集中,寓意深远,概括力强的内容,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以及十分独特的表现手法,且易于记诵理解。根据上下联的意义关系,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在内容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在形式上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aqəl arəmas, altən ʃirimes.
智慧不会衰竭,金子不会腐朽;
erdi majdanda səna, sawəqʃənə sajranda səna.
战场上识英雄,游戏场上比输赢。
反对:上下联从好与坏、美与丑、新与旧、是与非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概括,突出事物的本质。
ʤaqsə arəna qul, ʤaman maləna qul.
好人是良心的奴仆,坏人是财产的奴仆;
ajaʁə kiʃi syjɡenin kijer, ajaʁə ylken tijɡenin kijer.
脚小的穿喜爱的鞋,脚大的穿遇到的鞋。
串对:上下联内容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条件、假设、目的、因果等方面相互关联,构成复句型谚语。
ular etin ʤeɡenɡe yjrek eti borəq tatəjdə.
吃了雪鸡肉,会嫌鸭肉臭;
aŋ ata almaʁan məltəʁənan køredi, qajtəp kelip qatənnan køredi.
打不着猎物怪枪,回到家里怪老婆。
从以上分析中发现,不同民族的一些文化因素蕴含在语言中,特别是蕴含在语言的谚语中。在谚语中认识民族文化、比较文化的异同,不仅是研究语言的方法,也是研究民族文化的一种手段。一方面有助于从事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各行各业的有识之士们知己知彼、相互借鉴;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了解文化差异、拓宽视野。
[1]王德春.语言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黄中祥.哈萨克词汇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成世勋.哈汉谚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M].民族教育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