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翔 谭红梅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 510830;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教师课堂礼仪属于职业礼仪。礼仪的大范畴是相同的,单独提出教师礼仪或教师课堂礼仪,针对的是教师这个特定的职业和群体中的特定表现。传统的说法中有一个“师道尊严”,其中包含的多是属于礼法、礼教的东西,跟我们现在说的礼仪、课堂礼仪有很大区别。
首先要明确的是关于教师课堂礼仪的基础,毫无疑问这个基础是师德。不过在这里不能仅仅把师德理解为教师的自我道德,以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只要形成并以相应的道德体系来待人接物,同时注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或道德感,事情就算大功告成了。曾见过有的老师为人正派,待人接物处处是非分明,甚有个性和棱角,但却不注意小节,比如在讲课的过程中将痰吐在讲台角落,让学生大跌眼镜,大呼受不了等等。类似的事情说明,礼仪与个人道德的有无或高低关系是复杂的,并非那么简单。
我们理解,作为教师课堂礼仪基础的师德主要可以分为“自向”和“他向”两个方面。所谓“自向”,指的是教师个人自我秉持的部分,其中包括善心善意、乐于接纳、乐于倾听、乐于分享,平等谦和、节制有礼、不充权威、不气势凌人等等,也即我们平时所称的个人涵养的那部分。所谓“他向”,指的是对待学生始终抱持人性本善的诚心和耐心,并用爱包容学生、理解学生,渴望和相信学生能够进步、能够改变并达至优秀境界的属于教师“施与”的那部分。当然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属于师德的东西,但我们认为如何对己、如何对人始终是师德的核心[1]。作为教师,要防止一味爱讲大道理、大道德,不注重个人具体的良善表现的偏差,要避免师德表现的空洞化。
直观考察教师课堂礼仪,其最突出的要素之一是教师的形象礼仪,即教师在履行教职时的外在形象所传达出来的礼仪内涵。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句话表明人们着装时有着自由选择权,想穿什么、爱穿什么别人管不着。这句话对教师这个职业肯定是不太恰当的。在我们多数国人的印象中,影视剧中的“先生”职业在民国时期是男性穿长衫的居多,穿西装的不多。这至少说明在编剧和导演的心目中,教师的着装在民国时是有规范的。教师着装应该有规范,着装整洁大方、体现职业特点是基本要求。这里至少应该包含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自我珍视和认同,二是这是教师对授课对象起码的尊重。在一些高校,夏天时男女老师穿着凉鞋去教室上课,裤子则是凉快的半截裤,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笔者亲见,有位年轻的女老师穿着短上衣上课,抬手写黑板的较高位时,大半截肚皮全都裸露出来,很是扎眼。也见到过有的女老师化着近似于浓妆的妆容上课,或有的年轻男老师顶着怪异发型上课。类似现象,对教师的职业形象肯定不是什么加分因素,而是相反的减分因素。
由外在之形深化到内在之实,作为教师要具备职业形象意识。不具备教师的职业形象意识,我们的教师不仅不可能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高度,反而可能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或者教室里一套,教室外一套。所以具备不具备职业形象意识,差别也是很大的。传统儒家要求我们做人要谨言慎行,“谨”确实是从事教师职业者要多加思考的。维护教师自身的职业形象,“谨”的要求意味着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要严谨,要多加小心,要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孔门弟子曾子所说的每个人随时都要将自己置于“十目所视,十指所指”的情状中进行自我监督可能过分了,但这种高度的自我监督的自觉,确实是我们从事教师职业的每个人都需要的。
自信、知识渊博、胸有成竹、适度谦逊而非自傲自夸,是教师自我形象中应该具备的另外一些品格要素。有人动辄夸耀自己的努力、奋斗、成功,拿了一个又一个学位,或者自己的过人之处,每当给学生上课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到自己的身上。表面看来这可以说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奋斗和成功激励学生,实际上老师自己不知道,在学生的评价中这却是过分自恋和卖弄,使得学生徒生反感。这说明在老师的自我形象塑造中,过分张扬自己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教师课堂礼仪的另一个大内容是关于说,即教师如何说话表达,如何讲课,如何与学生沟通。显然,跟学生说客气话、客套话不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方式,因为这不符合教师这个角色。教师应对学生的话语体系,应该是融合了多重角色的综合话语体系才对。我们理解,这其中首要的角色应该定位为“智者角色”,即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首先应该是拥有丰富知识的有阅历、有智慧的人。其次是引领的角色,我们将其称为“导游”角色,也就是引领学生到达以前从未到达过的某一未知领域的一位可以信赖的引领者、领路人。第三个角色是朋友、伙伴的角色,是采用分享方式向学生传达感受的与对话者等位而非高居尊位的同龄人、知心人的角色。三种角色融合成一体的教师角色,在对学生讲课时采用的口吻应该是分享式,是娓娓道来的倾诉角色,而不能是权威式角色。权威式角色多数情况下的表现是我是知识的权威,我知你不知,我主动你被动;我享有优越感,我等待着你们回答问题时用我一己权威的标准来衡量和评判,以此彰显我作为教师身份的优越和高蹈。权威式角色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常以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回答、符合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来衡量和评判学生,有意无意地压低学生,诱导学生讨好老师,无形中应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迫使学生趴伏在自己脚下。从礼仪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自视优越、目空他人的傲慢在作怪,在本质上是失礼的,是极度不尊重他人的一种行为表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犯这个毛病的人比比皆是。据我们的观察,直到目前为止,许多有类似行为的老师尚未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礼仪差距,尚未意识到自己讲课时常常是与失礼行为相伴,并对学生的人格成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老师如何说话有一些具体的技巧需要考量。如前所述,我们主张老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权威式口吻,要多用商榷式口吻、启发式口吻,以避免“挟知识以自重”,避免老师倚势压人。但这一条有的老师很不认同,老师说了,就这个问题、这个算式来说,我就是权威。我都教了几十年书了,我不是权威难道学生还能是权威?其实这里的问题,不是答案对错的问题,而是表述方式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明明答错了,老师直接说“错了!”“不对!”“刚才不是才讲过吗,你怎么这么快就忘了?”“你的智商有问题啊!”等等,都不是恰当的方式,因为其中带有责备和贬低的语气。礼仪的规则中有一条,叫做不直接否定。按照不直接否定的原则,对于有明确答案的像数理化、计算程序等等这样的内容,可以表述得委婉一些,比如说“这个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等等。也就是说,要尽量少用主观标准,多用客观标准,以体现老师这里是对事不对人,不含主观的好恶成分。另外,像哲学、管理学、社会科学、文化、文学等类学科的课程,作为老师在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要养成多采用开放式提问,少用封闭式提问的习惯。所谓开放式就是不给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选择,而是给对方留出选择的主动权,比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之类。而封闭式就不同了,“你认为这个问题是对还是错?”这是不给对方留空间的非此即彼的提问,是封闭式思维的典型表现。封闭式提问显得霸气,没有给人留出选择和思考的余地;开放式提问不预设范围,留出了给学生主观选择的空间,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尊重。
教师教学时如何使用目光,是教师课堂礼仪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这里既有属于通用礼仪的部分,也有只属于教师礼仪的部分。在通用礼仪中,我们都知道看人时间的长短是有规矩的,即看一眼三到五秒,不能是看一眼似看非看,仅只一瞥就匆匆掠过,又或者看人时紧盯对方不放;同时看人应区分部位,公务注视、社交注视、亲密注视本身有区别。一般情况下,异性之间特别是男性看女性时,要特别注意恪守“胸部以下不看”的规矩。教师教学时的目光礼,与通用礼仪可以说是有小同存大异,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首先,教师要善用环视,即教师进入教室后要习惯性地环视教室一圈,以表明一进入教室就对上课学生很在意很重视。讲课过程中,也要不时地使用环视巡视整个教室,以保持对整个教室氛围的影响和掌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将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某个地方,或者停留在某个同学身上久久不移开。其次,要采用平视视角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避免采用俯视的目光看学生。由于教师上课时多处于高出教室地面一截的讲台位置讲课,客观上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所以注意以平视视角与学生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与学生进行注视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目光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关爱、鼓励和包容,教师的目光应该是真诚坦荡的,悦纳对方、渴望对方有优越表现的,而不是怀疑的、质询的,期盼着学生出丑、等着看学生笑话的。
我们知道,手势是说话人加强说话语气、强调说话内容的辅助性动作,每个人都有一些带有个人特色的手势。教师教学时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手势呢?个人习惯应该不应该保留?我们的看法,首先要区分清楚手势的类别,即这是属于积极含义的手势,抑或是属于消极含义的手势。积极含义的手势可以用,值得推广和提倡;消极的手势要少用,要尽量避免,这是当然的结论。具体说,双手自然伸展,掌心向上、手臂自然前伸的手势多表示积极含义;掌心 下压、手掌下劈、食指单指指物或指人的动作多表示消极含义。其中尤其是食指单指指人被认为是包含自以为是、自大、蔑视、斥责、恶意、挑衅含义的手势,使用时是要尽量避免的[3]。可能有人会说我用食指单指竖立的方式,是表示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和强调,并无其他不好的意思,是对方的感知方式出了差错,错在对方的理解,跟我没关系。这样说无疑是置多数人的礼仪共识于不顾,属于我行我素的自负之举,是在拿常识开玩笑,故意跟大家过不去。这显然不值得提倡。
教师上课时的礼仪要求属于职业操守的一部分,职业操守本来是自古有之的要求,并且也不仅仅限于教师职业。但近年来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其他行业,职业操守并不是在不断地得到提升,相反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大专院校众多教师中的一员,本文所提出的教师课堂礼仪,针对性其实十分有限。期望着有更多的同行来关注此问题,以使不同类别学校的教师们对教师课堂礼仪有进一步的理解,期望着大家都来重视并实践课堂礼仪。
[1]彭林.礼乐人生[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204.
[2]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50.
[3]高文翔.礼仪与礼仪教学[J].广西教育,2009.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