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梅
(广东商学院公外部,广东广州 510320)
人们对话语的理解,不是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发现和推断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其推理能力来自对世界的经验和认识,即大脑中所存储的关于被学习语言背景知识的文化图式。它可以帮助个体储存其关于所处文化的推断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协助其理解文化经历和文化表达的概念结构。在这一理解过程中,相关原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人类认识世界,学习知识是通过自身的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交际成功的前提是双方具有一个共享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只有在这个互相显映(Mutual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中,听话人才能明白说话人的明示刺激,接收新信息,并在自己大脑认知假设的集合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推理,构建新的认知语境,形成新的文化图式,完成交际。
认知语言学认为认知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及其关系进行处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语境(context)即语言发生的环境。人们对语境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被看成是“具体语境学“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往往把语境当做交际场合的种种可见的具体因素。认为语境是固定不变的知识,它先于交际过程静态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交际者被动地根据话语选择语境因素从而达到对话语的理解。一是”认知语境观“阶段。这个阶段以Sperber和Wilson为主要代表。认知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人对世界假设的子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是由一系列可以被感知或者推理,即可显映(manifest)的假设构成的集合。交际双方通过搜寻各自大脑中关于世界认识的假设,找到对应信息,则交际成功,否则失败。成功的原因是新信息(话语内容)与旧信息(语境信息:the individual’s representation of theworld—个体对世界的认识)相关;失败是因为交际一方语境信息的缺失。因此认知语境观的语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还包括交际双方大脑中相关的语境知识;语境不是预先进入对话双方的独立主体,而是外部世界输入的或可感知的当前信息从记忆中所提出的经验信息以及两种信息中所推导出来的新信息。如His Name is Jordan,NOTGod.(他的名字叫乔丹而不是上帝!)。乔丹不是上帝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句?原来1996年NBA总决赛,公牛遭遇打法彪悍、防守积极的超音速,裁判判罚尺度成为争议,超音速球迷便打出这条标语,表示出不满裁判对乔丹明星哨,“他又不是上帝,干嘛对他那么照顾”。该例中,乔丹和上帝都是已知信息,但当把两者放在一起时,就需要重新组合,联系与两者相关的其他信息,从而推断出新的意义,这就是新的语境。由此可见,认知语境下的语境是动态的,是可以建构的。
图式是一种抽象的包含着空档(slot)的知识结构。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为一个空档。用以填补空档的内容不一定来自话语中的信息,而有可能是说话者或听话者或读者自己提供的。当有足够的具体事例填充了图式的空档时,图式便具体实现了。也就是说,图式是一个个存储于人类大脑的模块或者“建筑砌块”,每个图式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人类交际、理解、学习的过程就是唤起自身或者对方脑中图式的过程。只有自身或者对方脑中图式同时被激活,交际、学习才能正常进行。2012年伦敦奥运会,当刘翔摔倒的瞬间,BBC主持人激昂解说,Liu Xiang gothis Heelof Achilles.央视解说员解说为“刘翔遇到了他的阿喀琉斯之踵”。这个翻译对大多中国观众而言是一个陌生的信息,因为阿喀琉斯之踵是古希腊神话故事,讲的是美貌仙女忒提斯为了让她与凡人泊琉斯宝贝儿子阿喀琉斯炼成刀枪不入之身,在他刚出生时就将其倒提着浸进冥河,但是被她捏住的脚后跟却不慎露在水外,成为全身留下的惟一一处“死穴”。阿喀琉斯之死就是因为其被射中了脚踝。所以“阿喀琉斯之踵”具有一定的寓意,即:即使是再强大的英雄,也有致命的死穴或软肋。只有听众头脑中有这样的图式,当听到解说时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关联论认为,图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概念表征的集合,是构成思维和理解的认知环境。当人们进行交际时会在这个认知环境中激活相关的概念,通过与新信息的联系推导出发话人的交际意图。而这些可被调用并激活的各种因素的动态组合即是认知语境。这一过程可以用明示--推理模式(ostensive-inferentialmodel)来解释。语境认知理论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明示—推理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过明示传达给听者一定的信息,并希望听者做出适当的反应。听话人这时就会把这种信息当成一种刺激,并按照关联原则,通过逻辑推理,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找到相应的认知假设,从而实现交际双方互相显映,以此来完成交际。这里有一则笑话:孙杨曾经遇到过一位禅师,他对禅师说:“奥运就要来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下吗?”禅师把两个葫芦瓢放在水里,一个竖着平行于水流方向,一个横着垂直于水流方向,只见横着的瓢游速较慢。孙杨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要学会借助水的力量!”禅师笑了笑,说:“我的意思是,瓢太横是赢不了的。”如果读者不知道韩国选手朴泰恒瓢太横)是中国选手孙杨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样的相关图式,会真的以为横着的瓢速度慢,那就有悖说话者借助谐音引人发笑的初衷,双方无法产生共鸣。
上例中,禅师用瓢在水中的流速给出明示,孙杨根据明示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跟禅师本意不符,造成了沟通的误区,因为其找禅师的目的是要求他指点一下,应该是期待一种超灵的指引,头脑中的语境认知是跟水有关的图式,但是禅师的目的却是通过行为的方式来给孙杨信心,他的语境认知是通过压低对手,提高孙杨的自信。当禅师说出“瓢太横是赢不了的”的时候,读者或者孙杨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时双方的认知达到了统一,只通过声音,很容易将“朴泰恒”和“瓢太横”联想在一起,达到交际双方的互相显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图式具有相对静态的特点,它存储于人的大脑中,当外部交际需要时,它被激活,满足人们的理解需求,而认知语境具有相对动态的特点,人们会根据自身的需要,使各种信息产生关联,构成新的信息。在交际环境中,只有双方自觉或不自觉地激活相关的图式,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内容,才能实现交际目的。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对图式理论进行应用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提高阅读理解可靠的方法是提供阅读前导(advance organizers),即为阅读者提供图式框架,特别是当阅读材料内容生疏,语言生涩时。如:
Ihad travelled here to Henson’s last home…to learn more aboutamanwhowas,…,an African-American Moses.
句中的Moses是专有名词,具有宗教意义。虽然文本的尾注对Moses做了这样的解释:Moses(in the Bible)the leader who brought the Israelites outof slavery in Egyptand led them to the Promised Land.通过这个注释,读者只是了解到摩西是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的领袖,但不足以使学生体会作者将乔塞亚.亨森比作摩西,突出亨森的伟大之处的用意。只有当他们理解了最伟大的先知,犹太人中最高的领袖,希伯来人的立法者并且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的摩西如何牺牲自我,拯救他人并引领重获自由者到达流奶之地的故事之后,也就是头脑中储存了一些相关信息的图式之后,他们才能理解作者的主要意图,才能对乔塞亚·亨森这个人的作为有更深的了解,也才能和作者产生互明,明了作者对乔赛亚·亨森的评价之高。
上两例中宗教知识是读者的阅读前导,依靠这样的前导信息,即相关的文化图式,读者的阅读理解水平才能更快的提高。因为文化图式是关于被学习语言的背景知识;是帮助个体储存其关于所处文化的推断性和概念性的文化信息,并且协助其理解文化经历和文化表达的概念结构。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在理解新事物时,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概念、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理解的过程就是图式的具体实现(instantiation)。而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如尤·金·奈达所说:The role of languagewithin a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n the meanings ofwords and idioms are so Pervasive that scarcely any textcan be adequately understood without careful consideration of its culturalbackground.。因此,要想正确理解一个语篇,一定要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读者的文化图式会帮助其更好地进行语篇理解。
语篇理解的图式分三种类型: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修辞图式 (rhetoricalschema)和内容图式 (content schema)。语言图式是篇章理解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图式,也就是文化图式是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的目的所在。对读者而言,语篇理解过程是与作者无声交流的过程,是认知语境的创建过程,也就是激活相关背景图式及创建新的图式的过程。在这个认知环境中,语篇是作者给出的明示信息,其中包含了作者有关某个话题的文化认知语境;读者是一个受话者,他要根据作者的明示信息,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搜索相关图式并进行推理。如果信息相互显映,则 表明理解了语篇。如无法相互显映,就说明其认知语境需要更新或者是补充。这时读者可以通过自己查阅资料或者课堂上教师的干涉介入学生的认知语境,通过将相关的文化信息输入个体,创建新的认知语境使之显映语篇中的信息,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图式存储于大脑。因此,语篇理解实际是读者不断寻找互映,创建新的认知语境,形成新的文化图式的动态过程。
阅读是一种书面的交际活动,是复杂的动态的认知过程。激活相关的文化图式是理解语篇的前提条件。百科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填补语篇中缺省的信息。图式的填补主要依赖于认知语境的建构。建构认知语境对正确理解语篇以及作者的交际意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百科知识,丰富图式内容,对正确理解语篇的内涵有重要的意义。
[1]曹剑波.认知语境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4):38-41.
[2]陈喜贝,刘明东,文化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5-129.
[3]高远,李福印.乔治.莱考夫认知语言学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何自然.“G ri c 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23-27.
[5]胡霞.略论认知语境的基本特征[J].语言文字应用,2004,(3).
[6]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
[7]季佩英,吴晓真,陈进.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
[8]赖鹏.认知主义理论在文化导向型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 2).
[9]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外语学习心理研究[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2-3.
语教育出版社,2012.
[10]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1]童肖琼.论认知语境与语篇理解的关联性作用[J].宁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2010,(2).
[12]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
[13]徐学平.语境研究的认知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