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巧元,张永平,余超虹,郑 铭,汪 玲,张带荣,杨 岷,周世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a.附属协和医院;b.附属同济医院;c.同济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2)
医学期刊编辑如何在转化医学中发挥能动作用
颜巧元a,张永平b,余超虹c,郑 铭c,汪 玲b,张带荣b,杨 岷b,周世慧b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a.附属协和医院;b.附属同济医院;c.同济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2)
转化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能使基础医学成果快速转化至临床服务,让民众受益。医学编辑是医学期刊的主体,作为医学科技期刊成果呈现的把门人,应认真学习转化医学有关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向基础医学转化中发挥能动作用,构筑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学期刊;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编辑;能动作用
转化医学是指以患者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的一门学科[1]。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多层次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可应用的理论、技术和药物。这里所说的多学科包括了宏观和微观、生理和病理、预防和治疗、人文和社会等要素[2]。近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也先后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转化医学成为医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热门话题,但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医学编辑(下称编辑)作为医学科技期刊成果呈现的把门人,理应在其中有所作为,真正发挥编辑在转化医学中的能动作用。
随着医学的发展,转化医学显得愈来愈重要。转化医学的概念首先由哈佛大学医学院于20世纪末提出,目前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和普及。1996年,《柳叶刀》杂志第一次出现了“转化医学”新名词[3]。转化医学是从实验室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室(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B to B)的连续过程[4],其模式主要包括:①将基础医学取得的成就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②针对来自临床医师的观点和假设,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并加以检测和验证[5]。其核心是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的固有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转化医学的任务就是发挥基础科研工作和临床应用间的桥梁作用,使得临床医生可以应用最新的科研成果为病人服务,同时也可以引导科研工作者进行有目地的基础研究[6]。转化医学在新药发现、严重危害健康疾病的防治、社会预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实,通过一般科技期刊做中介的创新技术转化项目早有报道,如抗癌药物“硼替佐米”(商品名“万珂”)是蛋白酶体抑制剂,最初用于蛋白酶体生理功能的基础研究,目前却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一线用药。一个主要由免疫学家、病理学家、化学家、NF-KB信号通路的共同发现者等组成的转化型研究团队,利用哈佛等大学的实验室并与制药公司密切配合,首先关注蛋白酶体抑制剂对肌萎缩的影响、再转到抑制炎症方面,最后发现硼替佐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作用,其研究成果迅速、成功地用于临床指引[7]。通过转化型研究获得成功的先例提示我们,目前在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方法的产生过程中,更加需要转化医学中心或类似机构的建立和转化型研究的开展。现阶段,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8],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哈佛生物医药学在哈佛大学技术转化的比重中已超过50%[9]。在我国实施新医改的今天,转化医学的实施,可望达到节约资源、快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民众尽快享受到医学最新成果的目的。因此,编辑应认真学习转化医学有关知识,理解其内涵,了解转化医学现状及其发展动态,特别关心国内有关医院在转化医学中的动态及其医学成果状况,摒弃传统意识,转变观念,打破以往按部就班地按来稿进行期刊论文编纂的方法,抓住转化医学的核心,以此为重点,发挥编辑的辨别能力,认真进行编辑策划,进行有关专题与专项报道。组稿及设置栏目时可特别针对某一专题设置重点栏目进行系列与系统报道,促进基础-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临床-康复-预防转化整合,药学-临床-预防转化整合,上游-中游-下游转化整合,遗传-环境-机能转化整合,引进-自创转化整合,高新-适宜技术转化整合,医学-人文转化整合,人-环境-生态转化整合,中医-西医相互转化整合[10],确保基础与临床研究内容的持续性、研究队伍的稳定性和研究对象的可得性。
编辑应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社会预防、护理、医院管理等学科的转化中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尽管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已初具规模有的甚至已达到成熟状态,但真正转化成临床能使用的项目却非常有限。临床工作中医生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明知基础医学研究有许多好方法,但苦于不能运用而“望‘果’兴叹”,也就是存在着临床医学急需与基础医学成果大量闲置的突出矛盾。因此,目前亟待将实验研究成果设法应用于临床诊疗之中,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使基础医学成果真正为临床服务。如基于免疫调理机制的实验研究成果能够通过大规模的维生素D辅助治疗脓毒症的临床试验得以验证,则可能为脓毒症的辅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11]。又如,吉非替尼(Gefitinib)等EGFR抑制剂已在临床上用于肿瘤治疗,如能进行相关的临床试验,也有可能为机械通气所致急性肺损伤(ALI)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再如,如果临床试验能够证明依那西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则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胰腺炎(AP)的有效药物[12]。此外,正因为RNAi现象的发现,才有SiRNA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转化型研究。当然,基础研究者也应更加关注转化型研究,涉足转化医学,增加与临床科学家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合作与交流。故此,编辑可针对上述各主题进行组稿行专题报道,使基础研究者“研有方向”,并持续报道反馈信息,使各主题研究与应用得到深入开展。此外,搭建各种平台,建立基础研究者与各方的联系,使临床使用者“用有指南”。在基础与临床合作过程中,打破以往研究课题组单一学科或有限合作的模式,强调多学科组成课题攻关小组,使其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快出新成果,早益于民众。
编辑要善于捕捉来自临床的有关“问题发现”类、疑难杂症类论文,并及时报道。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医学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同时注重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疗之中,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由于疾病特别是危重疾病的复杂性,往往涉及到许多适应证、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医学伦理等,导致临床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加剧。因此,编辑还应动态追踪某一疾病的进展与转归,以提供符合循证医学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例如,在对临床常见危重疾病提出的临床问题,采用分子生物学(包括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通过反复研究,获得用于疾病的临床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分型、分期和药物治疗靶点以及预后评价的、新的、更加灵敏的生物标志物或替代性标志物,规范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实施基于分子分型为基础的个体化治疗,以降低发病率、致死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13]。相关期刊编辑可针对以上主题进行约稿、组稿,并进行系列报道,使之“有始有终”,真正发挥医学期刊的“向导”作用。
由于医学的高度复杂性,转化医学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有些基础医学已按临床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基础,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有些在动物体上适用的方法在人体上效果很小或完全无效甚至完全相反;有些基础研究针对临床发现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却几乎不能使用。同时,由于动物种属的差异性、疾病诊治系统的复杂性等原因,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因此,基础医学研究需要经过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到临床的多个循环往复过程,不断“提升”与“扬弃”,才能使研究成果真正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在此过程中,需要医院、科研机构、大学、医药公司、生物器械公司等通力合作。因而,编辑要有效构筑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在编辑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实现:①设置专项栏目。如设置“争鸣与讨论”栏目,创立作者与读者互动平台,使其建立联系,互通有无;设置“继续教育”栏目,指导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开展有关新业务新技术新知识教育,同时使其之间建立联系,得到长期指导。②举办学术交流会、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论坛、展览会、博览会等,提供基础研究人员与临床研究人员,医药公司、生物器械公司与临床医生面对面交流的互动平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消除疑虑、鸿沟与隔阂,避免转化医学实现中的随意性和功利性,充分发挥学术会议对转化医学的交流、示范、引导和推进作用。如《护理学杂志》(半月刊)每年召开学术会议1~2次[14],特别将新技术新业务论文列入大会前位发言,以便促进经验交流,同时也促进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产生了良好的效果。③出版增刊、专刊、特刊、论文集等。如《护理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每年根据稿源数量、质量,按规定出版增刊,增加信息量,使有些达不到“正刊”标准的来自于临床的论文、信息得到及时报道,让基础研究“关注”,以促进转化医学的实现。此外,尚可翻译出版相关科技文献资料;编辑出版行业服务指南、客户名单、数据库、电子产品等,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融合,以满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需要。④建立网络互动系统。编辑可通过建立期刊社自身网络,利用网络媒介与作者、读者建立互动关系,进行互动式地交流,定期进行读者需求调查并不断反馈;通过网络发布有关信息,使读者(作者)主动上网寻求资讯,让读者(作者)即时表达自己的一些疑问和想法;通过期刊社建立读者-作者的联系,建立独立的读者-作者联系渠道,促进转化医学的实现,真正发挥医学期刊编辑在转化医学中的能动作用。
编辑是医学科技期刊的主体,在新型的转化医学研究中理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传播转化医学信息,建立平台,在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化和临床医学向基础医学转化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能动作用,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建立起有效、密切的联系,加速其融合,促进基因工程、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生物学、RNAi技术、干细胞、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等基础研究成果尽早服务于民众[6],以实现更好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让医学编辑在具有中国特色的转化医学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徐幻,刘玉秀,杨国斌,等.转化医学: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13(8A):2536-2538.
[2]王忠诚.脑干肿瘤的转化医学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l0,5(2):1-4.
[3] 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il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J].Lancet,1996:348-422.
[4] Wehling M.Translational medicine:science or wishful thinking?[J].J Transl Med,2008,6:31-34.
[5] Hall J E.The promise of translational physiology[J]. Am H Physiol Cell Physiol,2001,281:C1411-1412.
[6]杨春喜,殷宁,戴魁戎.转化医学[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7):499-502.
[7]陈燕,王晓阳,周艳霞.科技期刊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7,18(3):369-371.
[8]焦之文.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N].光明日报,2005-01-12.
[9]吴洁,解洪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2003(10):78-90.
[10]方福德,程书钧,田玲.建设研究型医院促进转化医学发展[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7):16-19.
[11]Jeng L,Yamshchikov A V,Judd S E,et al.Alterations in vitamin D status and anti—microbial peptide levels in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sepsis[J].J Transl Med,2009,7:28.
[12]Yilmaz M.Topsakal S,Herek O,et al.Effects of etaner⁃cept on sodium taurocholate—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 in rats[J].Transl Res,2009,154:241-249.
[13]阴喆宏.关注转化医学加强危重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6):326-327.
[14]颜巧元,张亮.论科技期刊的知识营销[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1):14-18.
(责任编辑:叶 冰)
G232
:A
:1673-0143(2013)04-0157-03
2013-06-15
武汉市科协基金项目(2010XSJLWH03)
颜巧元(1964—),女,副主任护师、医学编辑,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医院信息管理、医学编辑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