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应重视对作者著录参考文献的引导

2013-02-19 09:55王银平
关键词:著录暴雨参考文献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编辑应重视对作者著录参考文献的引导

王银平

(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灾害》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探讨编辑如何正确引导作者提高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建议从4个方面做好引导:引导作者明确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和作用;引导作者适当控制参考文献的数量;引导作者合理选择参考文献;引导作者避免漏引参考文献。同时,针对如何引导,提出若干可操作性的具体做法。

期刊编辑;参考文献;作者引导

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科技期刊论文中参考文献的著录所依据的是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尽管该规则施行已近10年,但参考文献著录中的问题仍大量存在,如引用失真、过时、不当以及引而不著、著录格式不规范等[1]。这让不少编辑界同仁感到困惑,他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规范来稿中的参考文献。究其原因,大多数期刊编辑对自身理解、应用上述《规则》较为重视,却忽略了对作者理解、应用该《规则》的引导。为此,笔者从多年从事《暴雨灾害》编辑出版工作实践出发,探讨编辑如何正确引导作者提高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质量。

1 引导作者明确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对参考文献著录的意义和作用,大多数编辑自然是熟悉且明了,但许多作者尤其是写作基本功较差、实践经验欠缺的论文初学者未必清楚。面对这些作者,编辑既要教其如何著录参考文献,更要让其懂得为何著录,即明白参考文献对于科技论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陈浩元[2]早在总结已有众多文献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将著录参考文献的意义和作用归纳为6条:1)体现科学的继承性,尊重知识产权;2)精炼文字,缩短篇幅;3)便于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论著水平;4)与读者达到信息资源共享;5)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水平做出客观评价;6)促进情报科学和文献计量学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编辑对作者有告知和解释的义务,告知渠道主要有:1)在《征稿简则》中写明;2)在期刊网站中的“投稿须知”中给出;3)在编辑初审意见中指出;4)举办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时介绍;5)面对面指导。上述告知渠道中,以后两种效果最好。多年来,笔者不定期到《暴雨灾害》作者集中的地区或单位作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对陈浩元老师归纳的著录意义和作用进行细化讲解,并举例分析,努力让作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收到较好效果。有条件的编辑,应尽量面对面指导,现场讲解并解答,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

2 引导作者适当控制参考文献数量

统计表明,2001年度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平均参考文献量为28篇,国内统计源选取的统计论文平均参考文献量为6.8篇,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平均引文数为7.36篇[3];到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平均引文数上升到13.41篇[4]。相较而言,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引用量仍偏低。但一篇科技论文引用多少篇参考文献才合适,目前尚无定论。丁春[5]认为,引用参考文献要根据论文主题和写作需要,一般以10~15篇为宜。此建议较为中肯,与国内整体科研实力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相符。

在科技论文初学者的单篇稿件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往往不足10篇。对这类作者,编辑要在告知其少引弊端(如不足以反映研究的传承性、连续性和创新性等)的基础上,为作者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增加了解前人或他人工作的途径方面提供建议,并督促其适当增加引文数量。至于增加到多少合适,若期刊对参考文献引用数量有具体要求,则按要求执行,尽量遵守其约定,如《编辑学报》,在《征稿简则》中规定“应充分、恰当地引用参考文献,综述、论文的文献数一般不少于15条/篇”。再如,笔者供职的《暴雨灾害》杂志,作为纯学术期刊,规定一般论文(不含综述论文)参考文献引用量至少在15篇以上,如果引用量不足15篇,便会在稿件退修意见中明确要求作者按规定补充。

一些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多达35篇以上(非综述论文)。对这类习惯多引文献的作者,编辑要让其知道:太多参考文献不仅会掩盖论文主题和特色,造成研究重点和创新点不突出,还会因占用大量版面而增加版面费。同时,建议作者按照全面性、代表性、公正性、时效性原则[6]进行精减,杜绝非必要引用、非正式出版资料引用、不恰当自引等毛病,坚决抵制为提高某论文、某作者、某机构的影响力而人为制造文献数量虚高。

3 引导作者合理选择参考文献

撰写科技论文时,作者需查阅并利用大量文献,对于参考文献如何选择,石朝云等[7]提出参考文献著录的两个基本准则:一是必要性,凡为研究提供支持与借鉴的文献均应著录;二是可追溯性,即可检索性,已标注文献所提供的线索能使阅读者查阅到原始文献。这两个基本准则不无道理,但对作者而言,其可操作性不强。为免除作者精挑细选参考文献的烦恼,可建议作者尽量引“两名一新”文献,即:

①引名刊文献。名刊即权威期刊,包括核心期刊、精品期刊、优秀期刊等。一般来说,名刊论文在发表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审稿程序以及同行专家评议,其学术权威性和影响力为普通期刊难以企及。因此,要让作者知道,引用名刊文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自身研究起点高、选题眼界高、学术影响层次高。

②引名家文献。名家之成名,不仅源于他们拥有较高的学术威望、学术地位以及取得的巨大学术成就,往往引领本学科发展动向和研究方向,更重要的是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不少名家文献,堪称经典文献。要让作者明白,引用名家文献,不仅可增强自身研究工作的可信度与说法力,还可借鉴其研究思路与写作方法。

③引最新文献。最新文献往往关注的是当前学科领域中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引用最新文献本身,就说明其研究新颖且重要,同时反映其对该学科领域研究动态了解的广度与深度,表明其较强的文献检索能力。对某一研究选题而言,也许没有最新的直接文献,但不应忽视那些最新的间接文献。一篇有关内蒙古暴雨气候研究的论文,作者引用的文献几乎全是10年前的,笔者建议作者以引用内蒙古暴雨气候研究中最新成果和进展为主。作者回复说,查无相关文献。考虑到内蒙古位于我国北方,笔者以中国暴雨和东北暴雨为关键词,从网上检索到多篇涉及内蒙古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的文献。可见,编辑应开阔作者检索最新文献的思路,并向其提供有效方法。

4 引导作者避免漏引参考文献

有的作者不清楚在文内何处引参考文献,往往是该引之处未引,不该引的地方却引了,显得随意而盲目。陶范[8]认为,凡是与选题密切相关的文献应尽量加以引用,不要漏引;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不予引用;无特殊需要,不必罗列一般知识性内容。编辑在初审稿件时,应高度关注作者是否漏引文献。

1)在概述研究历史或现状时,有的作者在对与选题相关的研究事实或现状进行概述时,易将其视为一种背景知识而漏引参考文献。如,“多年来,登陆台风暴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一历史事实是否成立应依据确凿,笔者建议作者给出若干篇文献予以佐证。再如,“我国学者对雷暴已有很多研究……。”雷暴研究的这种现状是否属实,笔者要求作者提供一组文献来证明,否则,便有“凭印象臆断”之嫌。上述两例中的参考文献均不可省略。

2)有的作者在介绍相关研究进展时,多会列举某些重要研究工作,对所列举的各项工作均应引文献加以确认。如,“国内对于MODIS资料的接收处理与应用工作已于近年正式开展起来,相关研究包括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和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等。”要让读者确信“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和“云微物理参数反演”研究已有人在做,其后均不能漏引文献。

3)在介绍研究方法时,有的作者在论文中对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一些通行研究方法的介绍较为简单,甚至一笔带过,但又不引文献。如“为了进一步研究雷暴日数的阶段性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对1960-2002年长时间序列雷暴资料进行了小波变换分析。”该表述中,“小波变换分析”之后不能漏引文献。因为小波分析方法有多种,种类不同,其适用范围和有关参数设置会有差异,作者不具体指明用的是哪种,编辑和审稿人便无从判断其是否使用得当。

4)在使用特殊人称叙述有关重要事实时,有时会用到“人们”、“有人”、“大家”等特殊人称来叙述有关重要事实,编辑应提醒作者不可将其误认为公知公用的常识而漏引文献。如,“后来,人们根据发现者的名字,把这种振荡称为Dansgaard/ Oeschger循环,简称D/O循环(D/O振荡)。”该文作者在“Dansgaard/Oeschger循环”后标注了参考文献,这是必不可少的。

5)在集中介绍国内外研究成果时,有的作者为了在文中说明某项研究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强调国内外在该专业领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但文中要么遗漏国外文献,要么引有国外文献也是象征性地引1~2篇,相对国内文献明显偏少。对这种情况,编辑有责任引导作者:如果作者没有找到相应的国外文献,就只谈国内的工作;如果找到的国外文献很少,可在介绍完国内工作后,实事求是提及所了解的国外相关工作。

5 结语

参考文献著录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技论文质量,因此,编辑应重视对作者著录参考文献的引导。除了从上述4个方面之外,还有不少工作可做,如不断强化作者的引文意识,规范作者在论文正文中正确标引文献,向作者提供搜索或下载引文的渠道,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论及的引导,均以作者对文献的客观著录为前提,未涉及作者的学术诚信、著录动机等主观因素。

参考文献:

[1]黄政,郝希春,汪峰.编辑应重视对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审核[J].编辑学报,2009,21(4):310-311.

[2]陈浩元.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规则及注意事项[J].编辑学报,2005,17(6):413-415.

[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2009.

[4]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R].2011.

[5]丁春.论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著录要求及编辑审稿要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4):532-534.

[6]王平.参考文献引用原则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4,16(1):35-36.

[7]石朝云,游苏宁.文后参考文献引用“公开性”原则的探讨[J].编辑学报,2008,20(3):267-268.

[8]陶范.参考文献引用原则辨析[J].编辑学报,2006,18(4):252-254.

(责任编辑:叶 冰)

G232.2

:A

:1673-0143(2013)04-0147-03

2013-06-15

王银平(1963—),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科技期刊编辑方法与应用。

猜你喜欢
著录暴雨参考文献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常用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暴雨
The Muted Lover and the Singing Poet:Ekphrasis and Gender in the Canzoniere*
暴雨袭击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本刊参考文献著录要求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