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瑜君,袁希娟,蓝晶晶
(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从高校学报编辑职责谈与作者和谐关系构建
刘瑜君,袁希娟,蓝晶晶
(海军工程大学科研部 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33)
编辑和作者是出版工作中的一组重要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必须依靠作者提供的原素材才能开展工作,作者也离不开编辑,需要编辑对其精神成果进行加工出版,通过社会传播才能实现其价值。两者互相依存,互助合作,贯穿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在和谐的氛围中开展积极有效的编辑工作,从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文中从高校学报编辑在整个工作流程中应履行的工作职责的角度,结合编校实践,探讨编辑应该如何构建与作者的和谐关系。
编辑职责;工作流程;和谐关系
编辑工作主要是指编辑个人必须独立完成的期刊编辑流程的基本工作,即传统俗称的期刊编辑“六艺”,即选题—组稿—审稿—加工—编排—校对等组成的期刊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1]。作者提供稿件,是编辑展开工作的前提。两者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的始终,影响着编辑工作的进程和出版物的质量。因此,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学者们一直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2]为此,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学报的编辑,将结合本刊的办刊实际探讨从组稿到编辑加工到校对出版等各个环节中,该如何处理好这种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信息收集、选题和收集稿件。稿源是一本期刊的生命之源,立刊之本,只有拥有了大量丰富的稿件,编辑才能优中取精,筛选优质文章,打造精品期刊。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编辑与作者打交道的开端,编辑应该积极主动地先迈一步,加强服务意识和换位思考的意识。
1.1 尊重投稿
由于高校学报一般稿源比较稳定,大部分都来源于本校师生的投稿,稿件往往供大于求,编辑不着急“等米下锅”,就容易产生以下几种问题:①对作者的稿件跟踪力度不够,处理和信息反馈都不及时;②过分看重名家、专家的投稿,对新作者的稿件重视力度不够;③“人情稿”、“职称稿”过多,优秀稿件一再拖期。如果编辑换位思考一下,作者经过呕心沥血地研究,总结写成一篇科技学术论文,怀着忐忑不安又充分信任的心情将稿件交付于编辑,自然希望能尽快发表,如果在漫长等待后一直没有消息或是得到未能录用的消息,难免会产生消极抱怨的情绪,以后再不会给该期刊投稿。
编辑对待稿件存在的这些问题,最终会导致一批优秀作者和优秀稿件的流失。究其原因,是编辑服务意识的缺乏。作者是学报的支柱,编辑要全心为作者服务,尊重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作者,对采用的稿件及时与作者沟通修改意见,不能采用的稿件要耐心给作者解释退稿原由,做到坦诚慎重,退稿不退人,期待下一次的合作,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另外,编辑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要尊重科学,选稿要把稿件本身的科学创新含量摆在第一位,这才是真正对作者和读者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1.2 主动约稿
要将学报打造成一本高质量的精品期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依靠本校的学科资源,而应扩大视野范围,针对本刊刊发范畴,有针对性地策划选题,主动走出去约稿。组稿约稿,考验的是编辑如何与校内外专家学者打交道的一种公关能力。由一些专家所做的问卷调查[3]可知,80%的退稿都是因为不符合刊物的原则。因此,编辑与作者打交道,首先就是要让作者清楚地了解期刊的刊载范围、具体写作要求等。另外,就平日作者发来邮件咨询投稿问题可了解到,作者往往比较关心稿件的刊发周期、刊发所需的版面费等问题。只有换位思考,了解作者的信息需求,在约稿函中言简意赅地交代清楚,才能成功实现编辑与作者信息的对接。在用Email发送约稿函时,应考虑专家学者工作繁忙的特点,尽量以简洁的文字概述清楚,以正文的模式粘贴内容,而不是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若以信件形式发送约稿函时,可以直接附赠一本样刊,这样可让作者更为直观地了解期刊的信息。约稿函发出后,要及时跟踪信息,若专家回信太忙不能提供稿件时,应及时回信表示感谢,并诚恳地邀约日后有合适稿件再投或者可以推荐其学生的稿件予以支持。
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一位中科院院士收到约稿函后,虽然没有提供自己撰写的稿件,但推荐了他带的博士生最新完成的学术论文,其学术意义在其研究领域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是一次成功的约稿案例。而对约稿作者稿件的重视、及时处理,也得到良好的收益。有一位中科院的教授投稿后,稿件在三个月内就刊发了,而且免收了版面费,这一信息在其同事朋友圈传开后,学报又陆续收到了该教授几个同事的来稿,吸引了更多的新作者资源。可见,组稿约稿中,编辑热情真诚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可以消除作者的陌生感,建立对编辑的信任,形成对期刊的心理认同,从而给予稿件支持。
这一阶段的工作包括对稿件的审读筛选和编辑加工。作为一名责任编辑,在此主要讨论审稿后对于已定发稿件的编辑加工工作。期刊编辑的加工工作是通过修改加工,解决文稿中存在的问题并弥补其不足,使文稿内容更加完善,充分展现原稿的特色。此阶段既要以尊重作者为前提,又要切实履行编辑的职责[4]。这一阶段中,构建编辑与作者和谐关系的关键是沟通和学习。
2.1 忠于原作
《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规定:“报社、期刊社可以对作品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可。”可见,期刊编辑有稿件加工权,但又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以保护作者的合法权利,编辑的修改权和作者要求保证作品完整权是编辑加工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处理好这一矛盾,必须加强沟通。
编辑首先要把忠实于作者的原稿当作一种道德责任,对有疑问的地方,要与作者沟通商量,不能想当然地乱改乱换,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作者。需要同作者交流讨论,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用委婉的语气请作者思考修正,得到作者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例如科技论文编辑排版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有些文章图太多,字太少,有的图太大占用版面,还有的图文跨章节。这种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是,或删图或增加文字。这种情况就应该与作者沟通,建议对作为文章论据意义不大的图可以删掉,而对需要保留的图就建议作者补充一些相关描述性文字。学报刊登的毕竟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而编辑若不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自己乱删乱加,会闹出常识性差错的笑话。
2.2 敢于质疑
在尊重作者原稿的前提下,编辑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对于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质疑。科技类论文往往是“内容”大于“辞章”,编辑加工工作中常见的几种问题为:①作者的文笔相对而言较差,文字比较口语化或存在语法错误,需要编辑加以修饰润色。②文章写得匆忙马虎,存在细节错漏,比如公式中出现的量符号Za,却在接下来具体解释每个量的含义时,掉了下标a,或是出现简单的计算错误;有的文章则出现图中显示的内容与文字叙述的结论相反等现象。③不了解科技期刊标准化写作规范造成的错误。例如有的老专家写的论文仍然喜欢沿用已废弃的量符号、量名称,在图表中用特定的单位表示量的数值时,未采用“量/单位”的标准化方法等,矩阵没有用黑斜体,矢量依旧用符号上面加箭头表示等等。这些均要求编辑耐心向作者宣传,讲明科技期刊标准规范化的意义与要求,从而得到作者的理解与支持。
因此,编辑抱着学习的态度,通过与作者交流沟通可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组织才能等素质,而作者在编辑提供修改意见的指导下,对文章进行不断修改和补充,能使自己的文章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顺,从而提高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两者关系处理好了,就能实现编辑和作者利益的双赢。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校对编排、发稿和刊检。此时,文稿要严格做到“齐、清、定”,也即全期的文稿已齐备,文章质量已达到发表要求;发排的文稿(含图、表)都很清晰,符合要求,便于排版;作者和编辑修改、加工文稿完毕[1]。要达到这一标准,同样离不开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与合作。
3.1 坚持合作
目前,多数编辑在校对环节都是闷着头简单地“核红”,一遍又一遍地比对校样和原稿,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事实上,编辑校对不能代替作者校对,编辑在校对过程中常常把稿件中的字、词、句看成一个个独立、固定的符号,以提高校对的准确率;而作者因亲自参与课题研究并撰写稿件,能迅速辨认出校样中一些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性差错[5]。尤其是科技期刊中很多细节问题如:下角标正斜体、图表的量和单位、量的正斜体等,特别需要作者最终看看校样,再次确定格式的正确性,以减少差错率。
所以,在校对这一环节,作者的角色也不能缺失,编辑仍然要保持和作者的联系,最好是能让作者阅读一遍最后的校样,让作者比对原稿和修改稿。让作者集中复核,可以避免因编辑修改不当而产生的常识性错误,提高刊物的内在质量;同时,体现了编辑对作者权利的尊重,可以加深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感情联系[6]。
3.2 保持联系
编辑对作者的态度,决定了作者加深或者淡化对学报的感情动机。所以杂志印刷出版后,并不表示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就彻底结束,而应该是新一轮编辑出版工作的开端。期刊印刷出来后,要第一时间跟作者打电话联络,通知作者领样刊及稿费。对校外专家,应及时用快递的方式寄去样刊及稿费。编辑要趁此机会,好好梳理作者信息,与作者加深感情,力求建立长久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一个稳定的作者资料数据库,从而拥有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为期刊提供源源不断的稿件和发展动力。
作为高校学报编辑,笔者掌握的作者信息分两种,一种是已经在本刊物上发表过作品的作者,这些作者中多半是校内的师生,对校内作者可以在他们到编辑部领取样刊的时候,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最新的研究动态,真诚地再次约稿。另一类是可能给学报投稿的专家学者,需要再次梳理一下第一环节中约稿工作的进展,对于给予稿件并发表的酌情增加稿费,以鼓励其再次投稿,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对于没有给予稿件的专家学者,不放弃不气馁,可以再次向他们发送约稿函,以加深他们对学报的印象。
一本期刊从编辑到发行整个出版任务的完成,是作者和编辑共同劳动的结晶。创建和谐的作者和编辑关系,是推动编辑出版工作和谐发展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积极致力于构建与作者共同合作、和谐相处的关系,将坚持彼此尊重信任、积极沟通交流等原则贯彻整个编辑工作流程的始终。
[1]龚维忠.现代期刊编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基恩·艾伦·诺布尔.不出版即死亡:来自23位期刊编辑的忠告——对高校刊物编辑的一次跨国问卷调查[J].薛蓉,译.编辑学刊,1995(6):34-35.
[4]蔡洪程.作者编辑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5]孙丽莉.科技期刊编辑在作者清样校对环节的作为[J].编辑学报,2011,24(4):346-347.
[6]周少华.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的冲突与协调[J].报刊之友,2003(4):79-80.
(责任编辑:强士端)
G237.5
:A
:1673-0143(2013)04-0033-03
2013-06-04
刘瑜君(1981—),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