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华
(《交通企业管理》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63)
对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理解和思考
张志华
(《交通企业管理》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63)
为贯彻《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通过对目前期刊编辑部状况的简要分析,研究改革方向及期刊编辑部目前存在问题,对改革的政策保障措施从统筹兼顾、出资人管理、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提出期刊编辑部需要进行稳步的改革,但改革应该遵循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研究制订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在“扶优扶强”的同时促进期刊多样化发展,妥善处理人员安置问题,实现平稳过渡。
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统筹兼顾;出资人管理;人员安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2年7月30日发出《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作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的最新政策规定,在为数众多的期刊编辑部、特别是科技期刊编辑部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解放与发展报刊生产力”,克服期刊“小、散、滥”的结构性弊端而采取的体制改革措施,让许多期刊编辑部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业界人士认为《实施办法》的设计存在简单化思维的情况,是把复杂的事物作了简单化的处理[1]。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认真研究分析目前期刊编辑部的基本现状,期刊编辑部办刊体制改革重在引导。可以试点多种改革途径,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推广[2]。
应该说,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是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内容相对较为复杂、影响面较大而需要精心设计、稳妥推行的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其历史渊源、现状结构、发展矛盾,遵循科学发展观原则,要积极、细致地研究探索发展思路、方式和具体措施,使这项改革真正达到“实现报刊业转型和升级,推动报刊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报刊出版传播能力”的目的。
目前,我国非独立法人性质的期刊编辑部占科技期刊总数的70%以上[3]。这些期刊编辑部出版的大多为具有公益性的科技期刊,读者一般都不是很多,期刊的发行量一般也不大,而其采编人员与娱乐、科普、财经类期刊相比也差之甚远,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期刊编辑部是靠主办单位的少量投入和向作者收取一定的版面费而维持运营的。
从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方向来讲,期刊编辑部的管理体制确实需要进行稳步的改革,通过采取科学、严谨、细致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使一些安于现状、质量低劣甚至违规经营的期刊编辑部切实感受到生存的压力,形成必要的危机感,从而促进其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增强本身的活力,科学发展、快速发展,以满足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根据《实施办法》的要求,编辑部出版体制改革大致有5个方向:一是应转企改制的报刊出版单位所属的报刊编辑部,一律随隶属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即以前具有法人资格(企业法人或事业法人)的出版单位所属的期刊和期刊编辑部随原来的出版单位一并重新登记和确认,成立符合市场主体资格的出版企业。二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举办有合格的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其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并入本部门、本单位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三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没有符合要求的新闻出版传媒企业的,其主管主办的报刊编辑部在3个(含3个)以上的,可以报呈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合并建立1家报刊出版企业。四是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内主办的报刊不够3个的,并入其他新闻出版传媒企业。五是对于以上几种途径都不适用的,就要停刊或者转为内部资料。
从目前期刊编辑部存在的问题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期刊编辑部是由行政区划配置的资源,总的看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小、散、弱”的办刊格局和刻板的管理模式使其办刊水平不能迅速提高,经济效益也难以提高,在社会上乃至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在不进行任何改革的情况下,在一定时期内这些问题都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
但是,《实施办法》提出的全面转企改制的5个改革方向把所有期刊编辑部都推向市场是否能够全面解决这些问题呢?这确实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期刊产生和发展的初衷看,有些期刊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诞生的,有些期刊也不适宜完全参与市场竞争,有的主办单位因具有科学研究、学术探讨的特殊性而不可能办3个以上的期刊。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类型期刊编辑部的具体情况,遵循期刊发展的客观规律,细化《实施办法》相关具体改革措施,研究制订符合当前实际情况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3.1 统筹兼顾问题
《实施办法》对期刊编辑部提出了一些政策保障措施:一是为学术期刊(主要是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积极争取国家各种基金;二是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予以扶持;三是积极争取支持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四是通过建立国家级学术水平及学术标准的评价体系、构建国家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实施国家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品牌工程加大对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支持力度。
显而易见,《实施办法》提出的政策保障措施是在“抓大放小”、“扶优扶强”,这种思路是非常正确的。然而,期刊并不是完全由重点科技期刊和学术期刊所构成,期刊群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自然生态的规模,需要多样化的配置,以满足文化市场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衡量水平、不同消费需求的需要,形成结构合理、层次丰富、均衡发展的格局。因此,也要对重点发展对象之外期刊的存在与发展予以关注,解决好“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关系。是否能够在推向市场发展途径之外再针对这些期刊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制订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扶持其多样化,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科学、健康的发展。比如,根据不同影响力、发展活力的期刊编辑部分别制订不同的实施办法;按照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读者群、不同的规模分别制订不同的实施办法。又比如,可以确定一个适当时间的改革过渡期,一方面让条件不成熟的期刊编辑部能够逐渐过渡,寻求好的方向实施联合、重组,形成新的业态;另一方面行业管理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也可以探索对期刊进行全面的评价排序,逐步形成期刊市场进入(退出)机制,让对社会公众具有公益性、对科学研究具有促进作用的期刊编辑部能够获得合适的市场位置,让无法适应《实施办法》的期刊编辑部稳妥、逐步地退出。
3.2 出资人管理问题
《实施办法》要求要“探索建立主管主办管理体制和出资人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不得有非公有资本进入”,“要求主管主办单位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任务”。这为期刊编辑部以后的改革规定了出资人管理的原则、范围和要求。
首先,在下一步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资产的转移、新的投资结构的确立、出资人的明确等问题都会涉及现有或下一步新组建期刊的主办单位的利益。如何处理和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将是改革进程中的难点、重点问题。有学者建议期刊编辑部的主管单位统一由当地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担当,主办单位直接由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来担当,认为这样会使期刊出版实现起点公平[4]。这种思路会引起期刊主管部门、管理格局较大的波动,但对于如何处理和调整出资人的利益还是有一定参考作用的。
其次,在资产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培育或引进有实力的大型战略投资者,真正实现期刊向效益型、集约型的转变、发展,也是期刊编辑部和主办单位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如果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就能够通过改革重组、政策扶持而形成新的大型的优秀期刊群(或行业龙头期刊),进而在文化市场中实施商业化经营而做大做强,实现质的飞跃。比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就是一个集约化经营成功的例子,该杂志社直接编辑出版23种期刊,委托24个省(区、市)的医院、研究所、高校、地方医学会承办100种期刊,形成跨地区大型期刊群,2007年实行期刊数字出版独家授权招标时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以3年2 340万元中标[5]。
3.3 人员安置及资产处置问题
《实施办法》要求期刊编辑部的“主办单位负责做好人员安置、资产处置和债权债务处理工作”。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绝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人员都是事业单位编制职工,许多期刊编辑部人员的工资都是由主办单位按本单位固定职工工资发放的,也有部分企业化管理的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是采取工资自筹、主办单位给予部分补贴的形式,有的期刊编辑部的人员还享有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的职级待遇。要一次性地把这些人员都转为企业职工,甚至让其“自谋职业”,工作难度将会比较大。因此,有关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各地各类期刊编辑部的人员构成及基本情况,针对不同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任职年限、职务结构以及承受能力,“以人为本”地研究制订人员安置具体方案,区别不同情况,给予可供选择的、合乎情理的操作方式方法,从而实现平稳过渡。另外,对于期刊编辑部的资产及债权债务处理也应该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以便参照操作运作。
[1]刘明寿,言省.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需要复杂性思维[J].编辑学报,2012(5):458-461.
[2]翁贞林,陈浩元.学术期刊办刊体制商业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2012(5):453-457.
[3]李建臣.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探析[J].传媒,2006(7):6-9.
[4]赵文义.学术期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推进建议[J].科技与出版,2012(9):10-12.
[5]晋雅芬.齐心聚力打造精品期刊群[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6-10.
(责任编辑:陈 旷)
G239.22
:A
:1673-0143(2013)04-0019-02
2013-07-01
张志华(1955—),男,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出版和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