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2013-02-19 02:30:43周慧霞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言学生态

周慧霞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语言研究

周慧霞

生态语言学为网络语言研究带来了新视角。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为语言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后现代主义思潮加速了此系统的动态平衡,也给现代汉语的规范性、相对稳定性和文明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网民更好地了解网络语言,用发展的理念去使用网络语言,从而提高语言运用和网络交际能力,最终促进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发展。

生态语言学;网络语言;语言生态系统

周慧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文学博士。(河南郑州 450015)

一、生态语言学和网络语言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现状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人们更加渴望和谐的生态环境,并采取多种措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语言生态现状究竟如何,就需要从生态语言学研究中寻找答案。生态语言学是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指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将语言系统复归于自然生态系统来思考。它的出现既是建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需要,也是语言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Haugen和Halliday奠定了生态语言学的两大研究领域:(1)语言的生态学,研究所有可能增强或削弱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2)环境语言学,研究生态环境问题中语言的影响和作用。[2]

我国语言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尝试运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汉语问题,如李国正的 《生态语言系统说略》,但未引起应有的关注。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对生态语言学进行系统研究并运用到实践当中,主要分为三大类:(1)对它的概述,如范俊军的《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王晋军的《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域》等;(2)把它运用到英语教学研究,如沈映梅的 《外语教学的生态语言学解读》、王艳萍的《生态语言学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改革》等;(3)把它运用到汉语的相关研究,如高玲的《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浅析现代汉语》、吴慧的《论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汉语新词语衍生变异》等。

(二)网络语言的研究现状

普遍被接受的网络语言主要包括:(1)指与计算机网络系统和上网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2)指网民按照自己的喜好,以互联网为载体,在论坛、QQ以及聊天室等中随意编造的、用于沟通和交流的特殊信息符号,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是 “网络技术环境下传统语言的一种变体”[3]和“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4](P11)。 十几年来,众多语言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1)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如刘钦明的《网络言语的语用学阐释》,周荣、高岩的 《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规范化探究》等。(2)从网络语言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网络语言的修辞方式、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网络语言的规范化探讨等,如周红苓的 《浅谈网络时代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汤玫英的《网络语言进入现实语言的科学规范》等。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逐年稳步提升,网络语言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且也正在逐渐改变全球的语言生态。作为语言生态系统中一员的网络语言应如何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进行全面解读和对待,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研究。

二、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网络语言解读

(一)网络的普及打破了原有的语言生态平衡

(一)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在设定问题时要精心选择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思考。还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几千年来,人们主要通过口语和书面语交流,语言生态环境处于大体平衡状态。网络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语言存在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虚拟空间里,传统的“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表情、手势等传统语言辅助性交际工具无法参与[5],网民虽可用语音或视频方式进行沟通,但键盘输入仍是基本手段。在现有条件下,准确、便捷地把形体各异的汉字输入电脑主要体现在使用文字、字母、数字、符号等进行“借音”、“近形”或“转义”的表达,例如“斑竹”(版主),“稀饭”(喜欢),“CU” (see you),“526”(我饿了)等网络语言,以其输入的便捷性、视觉的直观性和积极的互动性逐渐被大家接受并迅速传播。它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语言文字音、形、义的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将多种文字、数字、符号等糅合成拥有创新、简洁、形象等特征的语言形式,这 “体现了语言生态环境下语言的多样性,是语言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的一场革新”[6]。网络环境的产生和发展进程相比自然界生物进化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特点。网络语言迎合了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增添了语言的多样性,为语言生态系统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发展。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加速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达到鼎盛,对许多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传统文化思潮不同,它主要体现在:批判理性至上和科学至上;强调不确定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推崇创造性;主张多元论和兼容性等。受其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急切需要不受约束的自由空间来宣泄和调节新的情感体验[7],具有自由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网络恰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一些网民认为,只有将语言加以创造性的加工,变得越来越陌生,才能更贴切地宣泄内心的情感,创新性是其主旋律。这主要体现在:(1)对原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语的创造;(2)对常规语法的突破。一味地追求新奇、便捷的网络语言简直变成了“突出语言的新、特、奇、怪、半中半洋、不中不洋的句子,使人如嚼涩果,诗的意境语境成了可悲的语言游戏”[8]。这正是后现代主义在网络语言中的体现。

调查表明,39岁以下的网民占81.4%,是网民群体的核心力量。[1]他们大都生长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中国的时代。他们富有个性和活力,自我意识比较强,后现代主义正迎合了这种张扬个性、反传统、反权威、反规范化的心理。调查还显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占89.1%,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充满了创新意识。他们苦心构思了许多反主流的“叛逆”语言,如,“霉女”、“衰哥”、“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从而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流氛围,这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多元性、创新性、形象性、娱乐性等的发展。

生态语言学家认为: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语言的进化也通过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存在和发展,从而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语言的进化以语言接触为生态环境。其生命力依附于语言使用者及其社会与文化中,其语言特征在语言接触中不断地竞争、选择、传递[9]。语言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通过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要素的相互交流与不断创新,实现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平衡,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交流需要[10]。作为生态系统一员的语言与其依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伴随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富有多元性和创新性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强势方言”[5],在语言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速了语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三)网络语言的传播挑战了现代汉语的多个方面

网络语言应时代而生,并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它凭借自身的特点在网络文化生态环境中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使传统现代汉语面临巨大挑战。

1.对现代汉语规范性的挑战

在网络语言中,一些错字、别字、生拉硬拽的新词语和超乎常规的语法形式,不仅在网络中盛行,而且已走进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新闻媒体,给汉语的规范性带来极大挑战。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大多数。网络语言也正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因大量接触网络语言,他们不知不觉地吸收一些不规范的错别字,不讲究文句的修饰,并且不分场合地随意使用,造成错别字现象严重,规范的语言运用能力、书写能力下降,对其正常的语言学习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等。

2.对现代汉语相对稳定性的挑战

得益于网络传播的特性、年轻的网民群体以及自由的发展空间,一些网络语言被人们广泛接受并成为正式的语言和词汇,如“正能量”、“hold住”等,它们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还有一些网络语言很快就被另一流行语取代,如“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随着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消失,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像“火星文”之类的网络语言也是风光一时,但终将会被大多数网民放弃。另外,基于历史和技术原因,网络是在以英语为基础的平台上设计的,这就决定了英语在网络传播中的主导地位,网上的英文信息占整个信息的90%以上,而汉语信息还不足1%。[11]英语在网络语言中运用非常广泛,如“e-mail”,“blog”(博客),“3Q”(thank you)等。因其简洁性,网民们越来越习惯于利用这些英语缩略词来表达对应的汉语意思,这无形中造成了对汉语的解构和同化。现实生活中的“英语热”更使现代汉语处于弱势状态,现代汉语的相对稳定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和外在形式,如何在网络上传播和发展,这令人深思。

3.对现代汉语文明性的挑战

虚拟开放的网络环境使得网民可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网民在不受交际原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发泄、谩骂,甚至恶意诽谤,这就造成了网络语言粗俗化,如“BT”(变态),“BD”(笨蛋)等粗话或骂人的话频频在网络上出现。它们大多以字母缩写形式出现,其使用者自然是骂得开心,但也极大地伤害了他人。另外,还有许多黄色笑话和含有色情暴力倾向的帖子。这严重玷污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灵,污染了纯洁的网络语言生态环境,使现代汉语的文明性面临巨大的挑战,也不利于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三、生态语言学视野中网络语言的发展

任何生物只有处于适当的生存环境中才能不断地健康成长,要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转就必须运动。处于语言生态系统中的网络语言也是如此,它也需要有一定的存在环境才能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只有有了适应它存在的良好环境,网络语言才能长期存在并不断地发展壮大。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网络语言,将会被逐渐吸收,进入到语言生态系统,进一步丰富语言的多样性。相反,只能短期内在小范围内流传的网络语言,在使用中将逐渐被淘汰,最终自然消亡。

(一)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网络语言正逐渐推进并改变着人们现实的语言生活,但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却差别很大。学界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大致有以下几种:(1)完全否定,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的严重污染,应全面禁止其传播;(2)完全肯定,认为人们要积极学习和使用网络语言;(3)宽容和规范,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合理的语言存在形式,针对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化和粗俗化,要用柔性原则去积极寻找对策加以引导和规范。本文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它和其他语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是自然生态环境和语言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将使得一些处于优势地位的语言得以保留下来,其余的语言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语言的规范化关系到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1)必须规范,网络语言的滥用已严重影响了汉语的规范使用;(2)规范网络语言会影响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和表现力,影响语言的发展更新,也影响个性的解放和表达的自由。[12]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看,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全新的词汇形态而存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网络语言都是语言生态系统的合法成员。积极的网络语言能丰富语言生态系统,而消极的网络语言将破坏语言生态之间的平衡。但正如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不得放任自流一样,我们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营造良好的语言生存环境。除了依靠语言生态系统自身的“优胜劣汰”和自然过滤,还需要语言工作者和大众媒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规范,引导其最大限度地向健康的方向发展;语言立法宣传机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还要加强对社会用字的监督管理,从而保护语言生态平衡,让网络语言闪烁智慧之光,彰显出鲜活而永恒的中国文化魅力。

(三)网络语言应促进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大量网络语言的出现和使用,打破了原有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丰富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但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积极的网络语言将处于弱势,失去其有利地位,从而渐渐被淘汰,语言生态系统更难达到应有的平衡。事实上,网络语言是传统语言的变异,只不过个别网络语言形式过于随意和不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语言生态的平衡。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规范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网络语言,将被人们渐渐接受,成为语言生态系统的一员,从而逐渐发展壮大。反之,只能最终自然消亡。[13]网络语言、传统的现代汉语、地方方言、多种外语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语言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制约,有的语言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例如,汉语和英语,但也应容许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语言的存在,汉语和英语也可吸取网络语言的精华来充实和丰富自己。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吸收,不断地和谐进化发展,从而维持语言生态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研究打开了新思路。网络语言是在客观的网络环境下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客观需求而形成和发展的,是与传统的现代汉语、英语、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此过程遵循了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即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语言生态规律。然而,网民随心所欲、胡编乱造以及粗俗的网络语言会对其他语言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以宽容的心态理解和接受网络语言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网民更好地了解并规范网络语言,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网络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网络交际能力,最终促进整个语言生态系统平衡和协调发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刘春丹.中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8,(2).

[4]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5]张青荣.网络语言的生态语言学审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6]张力月,肖丹.“火星文”的生态语言学解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7]李晓琳.后现代主义与网络语言[J].语文建设, 2011,(12).

[8]于全有,裴景瑞.“火星文”涌生的语言社会文化现象[J].文化学刊,2008,(2).

[9]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6).

[10]单辉.汉语危机的生态思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

[11]黄长著.网络时代的语言竞争:文化生态学的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1,(1).

[12]金志茹.试论网络语言的现状及其规范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13]牟之渝.心智哲学视角下的网络语言新探[J].外国语文,2012,(2).

【责任编辑:彭民权】

H0-06

A

1004-518X(2013)12-0253-04

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经济外语与外语经济:河南经济发展与省内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互动研究”(132400410135)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语言学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生态
领导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9:05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