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枝秀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李枝秀
公共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教育机会、教育权利、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我们应从教育公平的视野入手,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关政策的落实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革新。
教育公平;公共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李枝秀,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31)
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也称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院校文、理、工、医各不同学科学生进行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师资队伍建设、设备器材、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并没有与学校的快速发展同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薄弱环节。
(一)教育公平概念的内涵
教育公平就是指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和受教育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平等,是指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相当于社会个体在政治与经济上的平等权利而言的一种基本权利。教育机会均等是指每个社会个体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享有均等待遇的教育过程和学业成功机会。机会均等不可机械地理解,应当包含差别化原则。由于受教育者个人的天赋与际遇不同,应当考虑给予每一个个体以公平的教育待遇,使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也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差别性原则体现出教育公平原则的深刻内涵。
(二)教育政策有效执行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
教育不公,很大程度上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的,其主要根源一方面是教育政策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相关法规、制度、机制的缺失、不完善或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弱化、变形和扭曲。这种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执行及其结果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不相符合的客观社会现象,称之为“政策失真”。任何一项政策的实施难免会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地方,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政策的实施也不例外。对我国艺术教育政策的正确认识与深入理解,成为完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一)对公共艺术教育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通过艺术理论学习、艺术作品鉴赏、艺术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各高校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基本落实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但是,在推行公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对公共艺术教育概念与内涵的理解,各高等院校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比如,将文化娱乐活动归为艺术教育范畴,将公共艺术教育混同于专业艺术教育等。
(二)艺术教育的组织管理与保障存在较大地域差别
我国大部分“985”、“211”高校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校园艺术氛围的营造,推行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这些高校设立大学生素质教育部、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等多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专门机构,以促进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科学化管理。然而,在众多地方高校的组织管理体系中,艺术教育工作主要依靠学校宣传部、团委组织进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硬件设施也十分匮乏,缺少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及实践活动必需的场地,比如舞蹈房、手工艺制作间、排练厅等。
(三)学校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到位
时至今日,很多高校管理层在观念上依然认为,艺术教育课程不过是 “花边”,只是学校发展建设中的点缀,因为艺术教育看起来和国家课题申报、重点学科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现实成果毫无关系,也无关学校的前途发展。因此,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师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虽有教育部文件作指导,但文件精神的落实却是困难重重。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公共艺术专职专业教师的岗位,而是聘任专业系科教师、校外教师或相关专业研究生承担通识课程,导致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偏低、能力不足,缺乏教学经验,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普遍,课程设置的不科学及师资队伍的不规范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效果。
(四)对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体,人人参与”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普遍由艺术学院承担学校主要的艺术活动,因此学校活动局限在专业学生或少数艺术特长生。各地大学生艺术展演将专业组的节目作为业余组的节目上报的情况大量存在,还有一些学校选派专业的青年教师参与节目,致使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无法真正成为艺术实践的主体,完全违背了“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方针。
教育机会与教育权利的平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下文拟从教育机会、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三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革新提出一些建议。
(一)构建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以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按照教育部要求,开齐《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8门限选课程,开足《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8门任选课,明确课程定位,规范教学大纲及考核标准,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倡导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特色鲜明的个性课程,如《插花艺术》、《流行乐与街舞》、《服饰搭配艺术》、《微电影音乐》等。这些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年轻人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社会艺术教育资源,扩展艺术教育形式,补充完善艺术教育内容。如与当地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术剧院等机构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开办艺术节、举办展览等,使校外艺术活动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落实教育部关于艺术教育 “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指导方针,促进教育权利均等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强调:学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开办艺术社团及艺术活动小组,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与一项艺术活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同样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每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正在于其 “公共性”,这也是体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在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过程中,尤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参与艺术理论学习与实践,将是公共艺术教育达到目标的关键。日本东京大学在基础美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会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有效利用书籍、网络、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解决困惑、寻找答案,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实践中增长了知识。清华大学在百年发展中,一直坚持学生艺术社团作为学校艺术活动的主体,全面开发学生的潜质,激励全体学生对艺术的关注与热情。哈佛大学自1993年起,每年5月举办一次全校艺术节,由大学艺术办公室组织,包含两百多个艺术节目,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绘画、视觉艺术等诸多门类,全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学生积极参与,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缩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差距,促进教育资源均等
我国一些重点大学陆续设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都先后成立艺术教育(指导)中心,并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公共艺术教育推行与落实状况较好。但大部分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基本依照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安排课程,不过是艺术专业课程的“初级版”,这样的培养方式完全违背了通识教育的理念。我国各级、各类、各区域高校艺术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状况十分明显,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存在着极大差距。
我国高校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及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有效实施,实现教育机会、教育资源公平的关键。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外部资源相对匮乏,更加应当根据需要培养一定数量的专职艺术教师,这些专业教师必须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意义,不仅要注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区别于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还要注重差别化培养,扶持弱势群体,实现公共艺术教育机会、权利及资源的均等。
高等院校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其意义在于通过艺术教育的渗透,陶冶情操,塑造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创新思维,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公共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还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政府、高校一直通力协作,为逐步完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共同努力,并逐步推行改革,这些举措将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重大的意义。
[1]韩金晔.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J].华章,2013,(5).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朱英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5]曾樊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艾 哲】
G642
A
1004-518X(2013)12-0238-03
江西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项目 “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的创新性研究”(10YB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