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菲菲 平 莉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和研究质量分析
蔡菲菲 平 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高校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怎样抓住机遇,提高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水平和研究质量,是高校教师奋斗的目标。分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提出强化研究质量的策略,可以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产生积极影响。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研究质量
蔡菲菲,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平 莉,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西南昌 330032)
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的研究主体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的创新体现为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上的飞跃;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现为文明传承和理论创新。[1]最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进步,并提出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伟大工程。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界定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主要受苏联学科分类的影响,这一概念首次于1995年提出。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在北京成立,社会科学部是四个学部中的一个,从此哲学社会科学部开始以独立的体制方式存在。[2]然而,在现实中,学术界往往用“人文社会科学”代替“哲学社会科学”,甚至出现了二者可以通用的现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对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有指导作用,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将“哲学”与“社会科学”合并在一起称为“哲学社会科学”。
(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多元性
首先,管理主体的创新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管理创新不仅包括制度创新、项目创新,而且包括方法创新,也就是所谓的人的创新。管理主体之所以有创新的可能性,是因为人是哲学社会科学活动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主体并不是单一的主体,而是体现着多元性和多样性,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也包括独立法人单位,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施主体即高校教师组成的团队。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中的主导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教育行政部门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计划的管理者和评估者,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质量起改进和提高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调拨以一种公共品的形式出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实施这种公共品的规范和要求。
再次,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和联络者作用。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组织者,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的主要任务是前期申报、中期管理、验收结题和申请专利;作为管理者,高校必须牢牢把握政策内涵、把握科研管理的本质、把握理论创新;作为服务者,高校要做的就是保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学习毅力和严肃的学术风格;作为联络者,高校是沟通上下的重要环节,要注意与学术前沿相结合,搭建平台,与行政部门实现良性互动。
(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目标及着力点
首先,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方面以苏联为榜样,哲学研究毫无中国特色。[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模式”的哲学和文化。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因而中国应该继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国文化实力,并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着力点。做好科学研究,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进步的当下,不仅要充分看到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巨大成绩,而且还要看到成绩中存在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目前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应该着力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自身。[4]
(一)摒弃“内卷化”
我国目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表现出一定的 “内卷化”,也就是所谓的复制率太高、缺乏创新的研究,主要表现为:第一,研究群体的“内卷化”。研究群体的成员基本属于同一学科,知识背景单一,无法与其他学科实现联合和协作,导致研究长期停留在狭窄的范围内,既不能扩大影响,也无法实现知识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第二,研究方法的“内卷化”。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表现为哲学社会科学与其他各个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也没有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第三,学术观点的“内卷化”。学术观点主要表现为学者们过多参考其他人的观点,缺乏新意。即使偶有创新观点,也缺乏深入探讨。
(二)协同创新
所谓协同创新,就是通过对整体中各个要素或系统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创新过程。在创新活动中,系统的各个要素可以优势互补,实现双向的创新和整合,从而大大提高创新效率。协同创新的核心理念是:各个创新要素要通过良性互动实现单个要素无法实现的协同创新,提升创新绩效。将协同创新理念应用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领域主要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打破学科界限,组建创新团队。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由于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而产生的,学科的交叉点往往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也是研究的着重点,这里是最有可能产生创新的地方。这就意味着各个学科之间单打独斗的现象不再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研究方法,社会更青睐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相互融合,一方面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各个学科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的本质,加快创新的步伐。
第二,重视学科交叉与科学方法的多元汇合。一方面,应该让哲学社会科学与学科内部的各学科实现互相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大胆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理论要求,创新链条上的各个要素必须通力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效能,提高创新效率。仅仅重视学术成果的数量,既无法实现全面创新,也无法摆脱学术研究中的浮躁和功利倾向。从长远看,学者们在注重科研成果数量的同时也要挖掘重要成果的转化能力,建立多元学术评价机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提供丰厚的土壤和新的生长点。多元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不能仅仅以专著和论文的数量来评定,还要以学术成果的创新价值为依据来衡量,学术成果的转换能力也应该作为学术评价机制的重要因素。在选题上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力求解决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基础理论的研究要注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为学科建设做出贡献。
(三)数据库和学风道德建设
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是一种支持社会科学工作、供学术活动共享的资源库。当前,我国缺乏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库。一些访问量较大的数据库有一定的地域限制,更多的人无法参与其中。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造新的成果提供现代技术手段。
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以必要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为依据,规范的学术作风和学术道德能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有专家指出,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是道德防线的最后支撑,如果这道防线守不住,那么整个社会的道德防线就会破裂。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在进行创新的同时,必须守住学术道德的最后防线。不仅要从学术质量和学术创新的角度强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而且还要从学术尊严和学术诚信的角度重视学术道德,使学术道德在社会道德中发挥榜样作用。
(四)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学术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存在的重复研究现象就是没有从实际出发,只是一味赶潮流、赶时髦的结果。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因此在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时应该从问题出发,不能只回答无用的问题、解决不切实际的问题,理论应该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在接受检验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不能真正为实际问题服务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
(一)创新投入能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投入能力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研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的科研人员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体,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科学活动创新的规模及质量。雄厚的人力资本是加快创新速度和提高创新质量的重要因素,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都会成为创新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人才应该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气度,有追求真理和献身学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科研经费。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创新,不太可能在非常简陋的条件下完成,实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应该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作支撑。只有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才能保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顺利实施,这是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规模和档次的先决条件。第三,科研设施。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场地和设施。高水平的科研设施和科研环境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基础。
(二)创新运行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运行能力主要包括三点。第一,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可以起到支撑和强化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转化。第二,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是建立秩序、激活社会力量的重要手段,社会管理已逐步成为促进科研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三,组织文化。良好的组织文化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具有一定的潜在影响,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营造和谐的氛围,进而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三)创新产出能力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产出能力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研产出。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是反映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第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关键,没有创新的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的社会科学。第三,社会贡献。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如果没有解决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其社会贡献率就比较小,因此高校在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同时应该注意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摈弃 “内卷化”,走协同创新之路,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数据库和学风道德建设,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以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
[1]谭春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的基本指标框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李文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2,(1).
[3]谭春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钮锡珍.精细化:高校教学管理的理想追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艾 哲】
G644
A
1004-518X(2013)12-02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