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天宇,朱季康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普遍共识。我国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满足人才培养需要。随机进入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范型,根植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肥沃土壤,研究表明,随机进入教学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优质教学、开发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有效教学途径。随机进入教学在与具体学科的结合应用中尚存有不足,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领域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鲜有与之结合的教学案例。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做尝试与探索,以期推动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进一步研究。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作为与客观主义存在相对应的一种认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以斯皮罗 (Spiro,1991)为代表的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则对认知主义采取了“温和折中”的态度,在积极吸收认知主义的合理内核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知识同化说、皮亚杰的概念形成说与有关探索的复杂性研究等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说——认知灵活性理论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认知灵活性,是指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重建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变化的情境领域做出适当反应[1]243。因此,认知灵活理论是一种基于案例情境的学习理论,关注复杂知识的获得与知识迁移,旨在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即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为了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各种问题,仅仅理解事物的表层意义和识记零碎的知识概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事物进行深层次的认知和解构。斯皮罗 (Spiro,1991)等人针对此问题提出了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认知弹性超文本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概念,随机进入教学正是在认知灵活性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解决知识灵活应用问题的教学方法。所谓“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又称随机通达教学,是指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法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2]133。由此可见,随机进入教学正是针对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提出的,目的使学习者在接受教学任务后能够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既不同于为学生的学习硬性预定一定的知识并相应要求学生通过记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械学习,也不同于让学生处于无结构状态中盲目探询并完全忽视概念在理解中的作用的自由放任的学习[3]326。不过,笔者需要提醒的是,随机进入教学的适用目标是结构不良领域中高级知识的获得,对结构良好领域内的初级知识学习作用有限,切勿随意使用。
课堂中的教与学作为师生双方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教师能否随时随地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既是教师个人专业素养的体现,亦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具体展示。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协助者,有利于课堂良性教学氛围的形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提升,教师也能在学生的言行中发现促进教育机智生成的闪光点[4]30-31。因而,教育机智也被表征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身心的移情感受和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及时开发以及教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与教学程序随机应变的专业技能[5]183-184。随机进入教学的主要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教育机智生成中的随机进入教学重在生成后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学生的回答与提问切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抓住问题背后的东西,升华主题,将学生的问题上升为教学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
【案例透析】
“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教学片断课始,教师通过多媒体依次呈现两幅地图,图1是整个地中海全图;图2是整个希腊地区全图。
师:观察图1、2并结合课本知识,我们可以得出希腊地区的哪些地理信息?
生1:希腊位于欧洲的东南部,地中海的东部,连接欧、亚、非三大洲。希腊地区多山,少平原;海岸曲折,多港口;属于地中海式气候。
师:希腊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本地区的生产与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2:由于多山,耕地较少且贫瘠,粮食生产困难,主要种植经济作物,海外贸易较发达。人们崇尚冒险,思想较为开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师 (总结):很好。因为粮食生产受限,为了解决人口增殖问题,希腊人除了海外贸易外,还从事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活动。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文化的交往活动,使古希腊社会相对开放、活跃、民主、宽松并较早地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政治生活可能倾向于民主政治。
生3(举手):老师,同纬度的平原地带如果自然条件优越的话,是不是就倾向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比如同时期的中国?
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首先,同期的中国大致处在春秋战国时代。结合中国的地理特征,现在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的地理环境是形成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原因吗?环境对文明的类型有怎样的影响?
生4:我认为是主要原因。环境因素对农耕时代的经济影响很大,经济决定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大部分位于平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人口较集中,便于管理,易于形成中央集权制。所以,环境对文明的类型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有时甚至是主要的。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不认为是主要原因。不过我们应该承认环境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确实很大,但不是主要因素。古代希腊城邦林立,皆为小国寡民,互不统属,易于实行共和政体;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争霸战争的不断加剧,诸侯国数目日渐减少,王权不断强大,中央集权制逐渐形成。
生6:我也认为环境因素不是形成文明类型的主要因素。我想补充一点,文明的类型与当时的主流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西方人崇尚理性自由,而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调节,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评价并总结)
教学评论:在本案例中,教师根据前两位学生的回答对希腊地理因素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做出小结后,这时有学生提出新的疑问,教师并没有刻意回避而是以此为契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环境与文明类型的关系。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到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分析与理解,每一次回答都是一次“进入”,其他学生也在倾听过程中多次“进入”问题引发不同的思考,教师的适时总结又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在动态生成的课堂里,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碰撞,可能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这些生成性资源随着教学环境、学生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的不同处理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处理得巧妙而精当就会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并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展。随机进入教学主要适用于结构不良领域高级知识的获得,强调教学活动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的多元表征方式。因此,“教学活动是一种意识觉知的历程与结果,故也是意识形态的不断解放与重建,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是知识或技能的传递,而是彼此对话,以及价值观念的交流和权力的分享。”[6]162结论不是师生间的直接传递,而需要不断激发、点拨学生学习的内在欲望与激情,使其心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的发展中。师生同为发展中的个体,师生间的相互交往、合作交流将共同促进课堂主体双方能力的提高。传统教学强调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学生的服从性,对学生的关注严重不足;随机进入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则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师生间的相向学习成为必要,使双方能够在教与学中取其所长补己所短。随机进入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该教学模式地掌握情况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笔者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重回传统接受式教学的老路,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也随之降低,造成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接下来对新教学模式的优化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对新事物应持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地研究新模式、探索新教法逐步克服传统教学逻辑思维,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善于捕捉疑问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敏感性,即能在上课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不漏掉学生的任何一点信息。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前就应尽可能地对教学过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可能性”加以猜想推测,在课中准确洞察学生心灵的秘密,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循循善诱,由表及里,揭示本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拥有了这种能力,教师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才能找到避免呆板的方法,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以疑带学要求教师通过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师生、生生互动中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相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形成新学案,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使师生积极互动,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发幽探微的教学境界[7]9-10。随机进入是教师根据课堂情景的突变因素产生的灵感顿悟,教学不能只围绕预先设计,应时时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甚至无意识的表露,化平凡为非凡,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师生共同演绎情知相依的生命奔放与张扬。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也是反思历史寻求借鉴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借鉴与历史智慧的汲取,不是无意识地偶得而需要历史的感悟、理解与反思,历史的经验只有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内化为学生的心智。教育是人的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例如学习高中历史必修Ⅰ“辛亥革命”一节时,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书中已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只需牢固识记即可。但历史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目的,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推动思考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同时,学生在建构历史知识网络结构过程中难免会有困惑与不解,教师要善于捕疑解惑将这些疑点和难点设计成教学问题,启发学生正确的观察、思维,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质疑、释疑、讨论等多种途径,启迪学生的积极思维。随机进入教学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通常为学生能够解决一个问题而感到高兴;创新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否,而是要学生可以随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他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进程中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一般很单纯也很天真,他们往往能想到教师所不能想到的问题。所以,以问题为导引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更全面的理解问题铺平台阶。当然,这不仅仅是对一个知识内容的简单的重复与巩固,而是使学生对所要认识的事务的全貌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认识,减少认识上的局限性。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是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有机交织和高度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的外显与“物化”过程。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这样论述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做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8]3-7因此,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实际应用时还需要教师用心体会和灵活运用,同时以此为基点继续深入研究,推动历史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243.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3.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326.
[4]贾春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机智探析[J].教育探索,2011(1):30-31.
[5]耿丽娟.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83-184.
[6]温明丽.教育哲学——本土教育哲学的建构[J].台北:三民书局,2008:162.
[7]李爱萍.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宁夏教育科研,2008(3):9-10.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