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时期的交通建设

2013-02-19 02:30:43黄惠运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苏维埃政府中央苏区苏区

■黄惠运

中央苏区的交通运输是沟通前后方、赤白区、各个根据地及其内部各地之间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建设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条件。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成立了内务部交通管理局,中央苏区的交通建设进入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发展时期,修复了许多桥梁、渡口和道路,也新建了不少交通路线,军事交通和经济交通齐抓共管,并成立了护路队和运输赤卫军,实行赤色戒严,护卫红色政权,促进苏区各项建设。

一、修整道路、渡口和桥梁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已经开辟了宁酃道(宁冈—酃县)、宁茶道(宁冈—茶陵)、宁井道(宁冈—茨坪)、宁永道 (宁冈—永新)等四条交通干线。并成立了赣西采运处、竹木委员会、递步哨等经济和军事组织,实际行使交通运输职能。井冈山上的五大哨口和毛泽东、朱德领导军民开辟的“挑粮小道”,就是苏区初创时期重要的交通路线。

中央苏区地处山区,交通十分封闭,没有铁路公路,严重影响了军民生产生活。为了公共交通方便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中央苏区特别注重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1931年12月,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关于修筑道路桥梁的第一号命令》,规定了修筑道路桥梁八项原则,并提出竞赛办法。1932年5月,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贯彻执行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命令,决定以于都为中心建立于会(于都—会昌)、于瑞(于都—瑞金)、于赣(于都—赣县)、于宁(于都—宁都)、于兴(于都—兴国)、于兴吉(于都—兴国—吉安)、于兴万(于都—兴国—万安)等交通干线,到1933年基本完成。据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报告,至1932年11月,兴国修整道路48段计520里,桥梁98座;宁都修好桥梁80余座;永丰修好桥梁43座,道路尚在修筑之中;万泰修好道路50%;安远修好桥梁1/10。[1]

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决定:市政建设多设路灯、垃圾箱、收死物箱,设清道夫,经常打扫街道,疏通沟渠,“在大路、马路、会场周围,山脚,堤岸,有计划的植树”[2](P156)。1933年11月3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区市以上交通科长联席会议决议做出了修理路桥、管理渡船和维护交通的决定,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办法;要求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按照工程大小成立3至15人不等的修理桥路委员会,限12月15日以前组织完毕;决定12月15日至20日举行募捐活动,发动群众募款,出人力、出木料,积极参加修理路桥。修理时省路要宽1.7米,县路宽1.3米,区路宽1.3米,乡路宽1米。由群众募捐或拿出公共事业田款项中的一部分来帮助修理渡船,在有渡船地方的河岸上建立渡夫宿寮,最好船上加以船篷,以备临时急用。在12月底前修好各区乡交通干线上的路亭,路亭内不得摆摊,以免妨碍行人。会后,广大群众纷纷自愿捐款、出工、出料,热烈拥护联席会议做出的修理路桥决议。修理桥路费用,除定量募捐外,由修理桥路委员会报告上级内务部转指示各区乡发动附近群众募捐协助,以免半途而废。决议出来后,各级政府立即组织宣传队,发动群众在路旁植树,并严禁砍伐路边树木,保护路树。闽西苏区建设了以长汀为中心的陆路交通运输网,主要干线有省道:长汀—古城—瑞金,长汀—南阳—永定。县区道:长汀—河田—新泉—古田—大池—龙岩,长汀—童场—连城,长汀—馆前—宁化,长汀—新桥—清流,长汀—宁化—安远市—建宁—泰宁,长汀—水口—回龙—千家村—武平,长汀—石城,武平—筠门,清流—石城,龙岩—漳州。

1933年7月,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关于修理河道及沿河两岸的道路问题》的第四号训令,要求各地修理河道及沿河两岸的道路。训令指出:当此革命战争紧张与正值秋收的时期,修理河道,以利运输,是目前重要工作之一。查各地有些河道,行船方面尚有困难,如河底有障碍,河岸崩塌,岸边树枝过长,以及沿河拉船行走路的损坏,阻碍了船只航行的速度,影响到运输的时间,这对于革命战争与经济发展均有妨碍。因此特令各级内务部,对于修理河道须切实负起责来,当时苏区苦力运输工会筹备会,已经计划修理河道及沿河两岸拉船行走的道路:“各内务部,须与当地苦力运输工会组织修理河道委员会,共同来完成这个工作,并须动员当地群众的力量来建设来帮助,使这个工作迅速完成。至于经费,根据苦力运输工会的建议,可以每只船大洋二元为单位向船主募捐,只捐一次,作为修理河道的费用,但须与船老板解释清楚,捐款是为了修理河道,不但于整个苏维埃建设有利,于船老板本身,也是直接有利的。这项费用,可由修理河道委员会来征收和管理。同时沿河一带的树木须严厉禁止砍伐,以免洪水冲坏河岸淤塞河道。沿河一带乡区政府须切实注意领导群众,达到保护河岸的目。各级内务部,接此训令,须切实执行次令。”[3](P24-25)遵照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命令,苏区苦力运输工会提出了修理河道的计划,成立了中央苏区河流修理委员会,广泛动员群众修理河道及纤道,清理沿河影响航行的树枝。委员会还做出了严禁砍伐沿河一带树木的决定。1933年9月,河流修理委员会清除“破坏风水”的迷信思想,以每只船大洋2元为准向船主募捐修理河道经费,炸掉了瑞金县武阳区绵河中间的岩石,疏浚河道,避免了撞岩沉船的事故。同月,全国苦力运输工会在瑞金召开成立大会,会上决定开展造修船大会战,造新船300条、修理旧船100条,统交工会成员使用。这样,中央苏区由原来自有船只约六七百条,发展到拥有1000多条。沿河各县还造了大量的竹筏。在1933年至1934年间,仅广昌县就建造竹筏60条。[4](P196)11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区市以上交通科长联席会议决议提出的“修理渡船,管好渡口”规划,要求12月15日以前,各级交通科协同苦力运输工会把河道修理委员会组织完毕;将河岸颓坏的地方调查清楚,以便计划修理。决定12月15日至20日由河道修理委员会举行募捐活动,发动群众募款。同年11月,毛泽东到兴国县长冈乡调查时,看到长冈乡樟树塘的小桥坏了,指示乡干部迅速修复。

1933年11月,临时中央政府发布第十八号训令,训令指出,“为了红军行动便利,为了运输的迅速,为了发展经济、疏通商业,为了群众往来方便,均必须修理桥梁道路”[5]。训令对有关干路、支路的宽度、路基、路面、线型,桥梁的工程标准,土地补偿办法,群众动员方式,修建经费,修路队伍,道路绿化,各级领导的职责和完成工程的期限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4](P10)要求各级政府利用冬闲时机,组织群众修筑根据地内瑞金至新泉、汀州至建宁等22条干线及县、区、乡道。[6](P183-184)十八号训令规定干道分两等:一等路宽不得少于5尺,二等路宽不得少于4尺。县内支路不得少于3尺,区内不得少于2.5尺,乡内不得少于2尺。凡干道上的桥梁,桥面宽不得小于路面宽,主要就原路修筑、铺平、拉直和加固,桥柱要有力气。征地不能违反群众公意强迫去做。修路经费由群众自筹,不支公家经费,石工爆破的工资报省内务部核准发给。在前3个月完成计划7/10,先修干路后修支路。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席团对修路计划负总的领导责任,所属内务部为实施修路计划的主要负责机关。省县区三级,内务部长、交通部长、土地部、军事部、财政部、国民经济部、工会、少队部,各派代表一人,组织修路委员会,以内务部长为主任,负计划与指导修理全省全县全区的道路之责,制定修路计划和竞赛条约,成立修路队,等等。较之以前,这些规划非常完备,沟通了中央苏区版图中的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五个省,连接了湘赣、赣东北苏区。虽因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影响和缺乏劳力而未能完全实现计划,但在江西、福建等地还是实施了部分计划,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苏区的交通状况。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实际组织领导修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八条交通路线:瑞金—宁都—宜黄—乐安;瑞金—石城—固厚—广昌—南丰—南城—金溪—抚州;瑞金—于都;瑞金—长汀—清流—宁化—建宁—泰宁—黎川;瑞金—长汀—连城—龙岩;瑞金—会昌—筠门岭—武平和寻邬;瑞金—会昌—寻邬—安远—信丰;瑞金—安远—定南、龙南、全南、南雄。[4](P54-56)

除陆路交通建设外,中央苏区的水运建设也初具规模,成效显著。水路交通是经济交通的重要途径,水上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是木船、竹筏。苏维埃政府对赣江、富水、贡江、章江、梅江、绵江沿岸各县河流都进行了修整,可通木船和竹筏,于都通往赣州的河道,是苏区贸易主要运输线。

中央苏区的主要航道有三条:一是宁都—于都—赣县江口,二是瑞金—会昌—于都—赣县江口,三是高兴—兴国—赣县江口(这条线只能通行竹筏和“三块板”等小木船)。赣县江口、茅店是中央苏区进出口货物主要转运地之一,中央苏维埃政府在此设立了外贸、关税、船舶检查等机构。如中央钨砂公司分别在盘古山、铁山垄设有收购站,把钨砂肩运至渔翁埠,然后水运至白鹅洗砂精选,再经于都运到赣县江口贸易分局,最后由江口贸易分局分别出售给广东、湖南、湖北等省矿商。[4](P60-61)闽西苏维埃政府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决定:各区乡政府应尽可能修整桥梁陂圳等,河道往来处须造船,雇定船夫以渡人,船夫伙食费由政府月给大洋7元。以水流为单位,由建设委员会与土地委员会开联席会议讨论修理,如工程在发动群众修理,对群众宣传时,修理费多的可以由乡苏讨论,建议县政府酌量由土地税项下补贴。桥梁修造完竣时要署年月日某某乡苏修理或修筑,并定有革命意义的名称,有可能时须把栏杆涂成红色的,桥头最好做拱门。闽西苏区的水运交通道主要为汀江、雁石溪,其路线是:长汀—上杭—永定—峰市—韩江,永定—龙岩—铁石洋—雁石—漳平—九龙江。[6](P189)

二、加强管理,军事交通与经济交通相互配合

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打破经济封锁,活跃根据地经济,开辟通向白区的水陆交通线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中央苏区成立了众多交通运输机构,按性质分有军事交通组织和经济交通组织两种,按职能分有交通行业群众组织和交通行政机关两种。整体看来,中央苏区交通建设中,军事交通与经济交通相互配合,齐抓共管。

(一)军事交通

1929年底,赣西临时苏维埃政府立有交通赤卫诸部,将交通与赤卫联系在一起,为红军雇夫子、运粮食、放哨、打路条,进行“赤色戒严”等。1930年春,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设立交通部。交通部在赣西、赣南各设一个赤卫军总指挥部,这实际上就是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派出的军事交通机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在江西吉安成立后,以吉安总站为中心,建立了吉安—陂头—东固—兴国—宁都—闽西,吉安—三曲滩—陇洲—峡江—新余,吉安—吉水—永丰,吉安—永阳—永新—莲花—萍乡,吉安—泰和—万安—赣县,吉安—桐树坪—塘东—油田—分宜,吉安—东固—永丰(龙冈)—宁都—乐安,吉安—兴国—赣县—南康—信丰,吉安—固江—竹江青—安福等九条军事交通干线。[4](P36-40)干线上每5公里设一交通站,站长1人,交通员4人,以备战时迅速传递军事情报,由区乡政府负责一切供给。还在交通要道上设立了瞭望哨,严密监视敌情。

兵站是军事交通的重要形式。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在后方设立了伤兵站,每站内设登记科(登记伤兵多少)、疗治科(为伤兵上药)、给养科(为伤兵弄稀饭及开水等)、输送科(筹备柴米等),每站设站长及政治委员各1人,专门负责为前线红军运输军事给养及运送和治疗伤兵。[7](P522-523)

中央苏区的桥梁建设在军事交通中作用巨大。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瑞金武阳石桥改建成木板木桩人行便桥。1932年6月7日,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第二号命令,严厉批评了一些地区忽视交通建设工作的现象,指出各级苏维埃政府现时最迫切的一种工作是整顿交通要道,修筑桥梁,以便利红军行动与兵站运输,要求闽赣两省及瑞金县内务部,转令各级苏维埃政府,克日派人到各地清查道路桥梁,第一步把县与县间、区与区间的干道修好,使军队便于前进。[8]同年10月17日,红九军团9000多名指战员经过武阳木桥开始长征,此桥被誉为“红军长征第一桥”。1934年10月16日至18日,在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主持下,红军工兵连连长王耀南带领战士们在宽阔的于都河架起了浮桥,红军大部队经过此桥踏上长征路。此桥被称为“长征桥”,于都河渡口被称为“万里长征第一渡”。红军主力在泰和准备抢渡赣江时,赣西船业工会调集几十里路以内的船只搭了一座浮桥,使红军安然渡过赣江。[4](P122)

苏区军事运输的主力是赤卫军,联结前后方的运输枢纽则是兵站。红军攻取漳州,东征福建,历次反“围剿”战争,以及突围长征等军事运输,都是以赤卫军为主,加上民夫,将战利品、粮食、食盐、武器等物资肩挑水运到指定地点,将伤病员从战场接运到医院抢救,为军用物资的运输和伤病员的接运提供了战勤保障。

随着苏区的扩展,兵站、转运站、船舶检查处等新的交通机构相继建立,运输工人队伍也形成了。1930年3月25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的劳动法案第六章《运输工人条例》,规定了运输工人的属性:“为人与运输货物者为运输工人,如穿船夫、挑夫、木排、拖树、码头、邮差工人等属之。”条例还规定了运输工人的劳保福利和生活待遇,即工人力资要照生活程度增加,经总工会批准,不准行家操纵克扣。运输长途货物者,老板要先付力钱作路费,不计利息,力钱货到交清,不得留难,禁止工头抽收工人工资。因天时耽搁者,伙食费由东家负担。不准行家吃秤头。码头上下货多时,行家要发点心。挑夫工人疾病死伤者,由工会向商家募款救济。木排、拖树、船夫工人在工作期间疾病死伤者,医药费、抚恤费由东家发给。[9](P76-77)运输工人在军事交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9年9月,朱德率领红四军攻打上杭县城时,120多名船工驾驶30多艘木船协助红军运送军需物资。[10](P57)1930年4月,红军再次攻克南雄县城时,城里苦力搬运工人帮助红军挑运军用物资,并随军出发,转战信丰,进军于都。同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赣西南地方革命武装攻打吉安县城时,赣西南木船工会动员民船和船工,在泰和县境的赣江上,用木船搭建简易便桥,使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还组织运输队、担架队,随军作战。[10](P58)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苏维埃区域工会工作计划大纲中指出,在当时苏维埃区域中,主要的运输工人是木船(帆船)工人与车夫,但是那些木船工人既是敌人运兵进攻苏区的武器,更是苏区运输中的命脉,因此,要加紧争取那些木船工人。1932年,根据刘少奇的指示,在赣县江口成立了赣江办事处,负责赣江流域物资采购与转运工作,沟通赤白地区的贸易。该年冬,江口贸易分局成立后,积极动员私人船排协助分局运输进出口物资。1933年9月,中央苦力运输工人代表大会后,成立了河流修理委员会,动员人力疏通河道。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赣南省苦力运输工会协同矿山留守工人,用船将留下的钨砂运进山里掩埋或倒入河底。于都县苦力运输工会协同中央印刷厂工人用船将《红色中华》报印刷设备运进山里埋藏。留守的交通运输工人还纷纷加入红军游击队,坚持在赣粤边、闽赣边开展游击战争。

(二)经济交通

中央苏区与白区的外贸运输线有四条:一是赣县江口—赣州—南昌,二是江口—信丰转陆运经大余过广东,三是筠门岭转陆运经寻邬过广东,四是赣县江口—赣州—唐江—上犹。通过这些航道,开展进出口贸易和运送军需民用物资。

水上运输是经济交通的重要途径,苏维埃政府重建了水上交通运输行业群众组织。1930年10月,成立了长汀县苦力工会。同年11月,在上杭成立了闽西篷船工会。1932年8月,江西省木船工会正式成立。同年9月,全国苦力运输工会领导开展苏区修造船舶活动。1934年7月,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木船工会。交通运输行业群众组织还发动和组织会员办起了运输合作社、造船合作社、贩卖合作社等,积极从事军事和经济运输。

1933年9月,在瑞金召开了中国苦力运输工人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刘少奇到会讲话。大会号召苦力运输工人坚决响应党中央“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号召,努力扩大水上运输能力,积极参军支前。决定建造新船300艘,修理旧船100艘,疏通苏区通往赣江的河道,加紧开辟水上交通线,促进中央苏区进出口物资运输。[10](P31)同年10月,中央国民经济人民委员会在瑞金设立运输管理总局,对苏区水陆运输工具和货物运输实行全面管理。10月11日,中央国民经济部制定颁布了《运输管理局暂行简章》,规定该部运输管理局的职责是:“保证革命战争时期国家运输的需要,管理国家的货物运输。”[4](P23)其具体任务可概括为:对国家或私人船只及指定地方的某些陆上运输工具进行登记,发给登记证,分配运输任务,并为粮食调剂局、贸易局和合作社的货物介绍船只。运输总局暂设瑞金,并于适当地点各设分局一所。在陆地运输上,运输局按运输的重要程度在适当的地点设立运输支站,按其路途长短,划分段数,每段设立分站管理之。为精确计划运输和船只调查分配起见,应设立运输管理委员会,由当地国民经济部、苦力运输工会、粮食调剂局、贸易局、合作社省县总社等代表参加。由此可见,中央苏区运输管理高度集中,实行战时统制。

尽管时值炮火纷飞的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经济交通事业依然十分红火。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经开辟了遂川草林、宁冈大陇的圩场经济运输。通过开辟秘密交通线和成立赣西采运处,开通了赤白区的经济运输。在中央苏区,随着赤白贸易运输扩展,赣县江口、茅店等处成为赤白贸易点和物资转运处。而因为粮食调剂局和贩米合作社的成立,粮食调剂运输热闹非凡,粮食、钨砂、纸张出口运输,白区物资进口运输,商运结合的合作社运输,群众性的反封锁运输蓬勃开展,形式灵活多样,效果奇妙,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有一副农民挑粮漫画题字写道:“推着挑着千担万担卖给苏维埃政府供给红军去吃!”[4](P140)在苏区出现了“扁担弯弯一行行,千箩万担送公粮”的壮观景象。

三、成立护路队和运输赤卫军

1931年初冬,临时中央政府第二十八次常委会决定,修整加固桥梁道路,加紧拓宽中央红色医院、粮库和弹药库通往前线的运输线并派专人护卫。毛泽东立即召集内务部长周以栗、总务厅长方维夏、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中革军委供给部长杨至诚等开会,决定发动临时中央政府党政军机关、学校、瑞金县区苏维埃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修路护路运动。

1932年初,毛泽东因病到离瑞金县城十余华里的东华山古庙休养,他带领警卫班的战士修了一条盘山道路。毛泽东又找来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要求把反奸防敌封锁路口同疏导指挥交通结合起来,要成立一支护路队,守护路口路面。邓发立刻找到共青团中央儿童局书记王盛荣,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王盛荣回忆道:“邓发便来向我传达了毛主席的意见,并把护路的任务交给了我们儿童局。经过一番挑选,共选派了十五名年龄稍大、有文化的儿童组成护路队,主要守护云集、洋溪、叶坪、下肖一带的桥梁道路。后来,我们还让印刷厂的师傅设计了一副用黄布印上红字的袖章让护路队员戴在手臂上,还给每人配发了一支红缨枪。”[11]“苏区护路队”从此诞生。

瑞金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杨世珠向国家政治保卫局长邓发推荐了谢生发子、谢海云、刘贵全、毛柏青等六名出身贫苦的儿童团员参加护路队。邓发将他们安排在人员来往最多的洋溪—叶坪—云集路段进行守护。1932年春,各路红军纷纷从东北向西开进,横亘在绵江上的几座木桥拥挤不堪。谢生发子等六名护路队员守护在三座中心桥头,劝解群众等红军部队走完以后再过桥;或引导他们到浅水处蹚水过河。部队过桥持续了几天几夜,护路队员一直守护在桥头。红军攻打赣州的战斗打响后,担架队抬着伤员,运输队挑着粮草弹药,往来穿梭繁忙。护路队员在前头开路,排除路障,让伤员能及时送到中央医院治疗,使粮草弹药早日被运送到前线。同年4月,红军攻打漳州时,护路队员帮助红军张贴标语,疏通道路,雇请民船,站岗放哨。如护路队员刘贵全曾发现一骑马人由东疾驰而来,他机警地上前拦住。骑马人说有紧急情报向毛主席报告,刘贵全解下自己的“护路队员”袖章将骑马人的眼睛蒙住,快速将他带到红军指挥部,原来这位骑马人是闽西游击队邓子恢派来送信的人。红军得到闽西南敌军空虚的情报后,立即启程出发东进,抓住有利时机攻占了漳州。毛泽东夸奖护路队说:“这次我们攻打漳州胜利,也有你们护路队员的一份功劳。”[12]

第四次反“围剿”前夕,红军内部有人出于加强前线战斗力的考虑,建议将护路队撤销补充到前方部队中去。时任苏区中央局书记、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力持异议,反对撤销。护路队得以保存,并有所扩大,从原来的15人发展到23人。护路队跟随红军作战,为红军运送粮草弹药和伤病员,传递电文信件。中央苏区初期并未建立稳定的运输队伍,参加物资挑运的除了红军指战员、地方暴动队和赤卫队外,大部分是雇请的挑夫。由于管理不善,常出现挑运物资被土匪抢劫、短夫酗酒误事或在途中将粮转卖或挑回家中等问题。周恩来与内务部代部长何叔衡商量,决定从各地赤卫军中挑选优秀青壮年组建一支专门担负物资运输的赤卫军,以杜绝因长夫和短夫变动性大、未经培训、纪律性差、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所滋生的流弊。

1932年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立即组建运输赤卫军的十五号训令,规定赤卫军编制,以一县成立一军,每三区成立一师,每区成立一团,每乡成立一营,每营二连到五连,每连三排,每排三班到五班,每班10人到15人。运输赤卫军平时不脱产,在一定时间集中训练,有任务时随叫随到。每一个赤卫军队员,配备一支武器,一条扁担(或其他运输工具),武装护卫物资运输。周恩来要求运输赤卫军行动统一,服从指挥;前后照应,团结协作;眼明心细,不畏艰险;开展竞赛,勇往直前,练就一支过硬的不穿军装的后勤保障部队。[13]为了教育某些酗酒误事的运输赤卫军战士,周恩来还编写了一首富有当地山歌风味的《戒酒歌》。

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中央苏区实行了“赤色戒严”。主力红军是“赤色戒严”的支柱,地方武装是其主体。1932年6月,成立了瑞金卫戍司令部,刘伯承、叶剑英先后兼任司令员,主要负责红都瑞金的安全保卫工作。各县区乡由赤卫队、模范赤卫队、少先队、游击队、赤色警卫队、童子团等群众革命武装负责地方戒严。中央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同时成立了国家政治保卫局,各地设分局,作为苏区公安侦查、国家安全机构。起初,苏区境内民众往来均凭路条,区、乡苏维埃政府均有权开具。后因出现滥开路条、管理不严的现象,又改为统一制式的《通行证》。后来,国家政治保卫局便实行赤白区出入凭护照制,由国家政治保卫分局审查签发统一制式的护照。护照证上左边印有“粉碎敌人大举进攻,加紧赤色戒严”字样。[14]各级苏维埃政府制作了路条、通行证,主要在中央苏区的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中使用。在苏区通行或进出赤白区域,必须携带苏维埃政府发给的路条、通行证,才能顺利通过,否则,解往苏府盘问审查,以此严防奸细混入。

受国家政治保卫局领导与指挥的国家政治保卫大队,也是中央苏区“赤色戒严”的一支劲旅。1931年6、7月间成立,吴烈任大队长。其职责“主要是保卫苏区中央局、总前委、总司令部等首长和领导机关的安全,同时还担任无线电台队的警卫任务”[15](P68)。国家政治保卫大队还担负国家政治保卫局对案犯的逮捕、拘押及看守所、劳役队的警戒保卫任务,以及护送领导人与重要物资通过秘密交通线。红军主力长征前夕,国家政治保卫大队奉命在赣南省的于都县、登贤县的红军野战军预定集结地域严密封锁消息,秘密侦察路线,清除安全隐患。[15](P367)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夜渡于都河时,于都人民实行“赤色戒严”,帮助红军架设浮桥,协助红军主力安然渡河出征。

总之,中央苏区的交通运输建设,为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红色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等起了重要的保驾护航的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交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人们关注。

[1]江西省苏报告[N].红色中华,1932-11-21(41).

[2]胡柏龄,刘良.红色中华市政建设[M].《红色中华市政建设》编纂委员会,2005.

[3]吕旭辉.中央苏区土木工程建设与社会变迁[D].南昌:南昌大学,2007.

[4]傅凤翔.江西苏区交通运输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5]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十八号[N].红旗周报,1933-11-12.

[6]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7]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务部命令(第二号)[N].红色中华,1932 -06 -09.(22).

[9]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0]中央苏区工运史征编协作小组.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人运动史[M].北京:改革出版社,1989.

[11]凌步机.中央苏区军事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2]刘良,何春兰.苏区护路队[J].道路交通管理,1998,(6).

[13]刘良,肖兰英.周恩来与苏区老交通[J].道路交通管理,1998,(3).

[14]严帆.根据地最早的《出境护照》[N].华东新闻,2001-06-07(1).

[15]吴烈.峥嵘岁月[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苏维埃政府中央苏区苏区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百年锦绶堂传递红色初心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6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文史春秋(2016年1期)2016-12-01 05: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