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角度的新千年我国城市旅游研究述评

2013-02-18 21:45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学科旅游研究

付 娟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郑州 450009)

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信息活动中心日益发挥出其生产、生活、流通、组织和游憩等综合功能。城市旅游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综合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城市旅游研究也日益广泛而深刻地得以展开。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和资料中,众多学科对城市旅游现象都有所研究,如经济学科、地理学科、旅游学科、生态学科、社会学科、建筑与规划学科等,同时不同的学科研究中也会加入各自丰富多样的研究方法。本文主要从学科和方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汇总我国城市旅游近十几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不同学科在城市旅游研究中的发展

1、经济管理学科领域

无论是从发展旅游产业的动机还是从研究旅游现象的目的来看,我们最终还是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即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实现。因此众多的学者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对城市旅游进行了自己的研究。在此主要选取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第一,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近年来,国内在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对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苏伟忠等界定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相关研究,然后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介绍了指标权重确定、指标量化与处理以及综合评价值测定的方法。田大江等通过对 “范式”的内涵以及竞争力分析范式研究现状的分析,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人的维度3个层面,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范式。黄耀丽等总结了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形态模式,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由微观层的旅游产品竞争力、中观层的旅游企业竞争力和宏观层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构成。

第二,城市旅游发展(驱)动力。

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的探讨对于发展及研究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保继刚等探索了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问题,已从一个侧面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旅游目的地相对变化的原因。几乎同期还提出了城市旅游驱动机制决定了相对优势的变化,旅游驱动机制演变轨迹的不同正是造成各个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模式差别的主因。唐承财等提出城市旅游发展的三个主导因素以及两个辅助因素:旅游资源、城市经济、旅游需求,城市环境与基础设施,以此提出不同城市旅游发展的四种动力模型:资源驱动型、经济驱动型、需求推动型、综合都市型。依据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构建AHP模型,建立判别不同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的判别指标体系。

第三,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营销。

城市旅游形象相当于城市的名片,设计城市旅游形象,营销城市,把城市推向市场,这应该是研究城市旅游的重要方面。李雅静从城市旅游形象的含义和层次、旅游形象对于城市营销的作用以及如何设计城市形象及开展城市营销三方面阐述了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孟凡荣等将企业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导入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中,分别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三方面对城市进行整体旅游形象塑造。

2、旅游开发与规划学科领域

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掘城市旅游资源,以旅游需求为本开发与规划资源的过程。贺倩通过对大量城市旅游规划文献的分析,对国内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综述。对城市旅游规划的概念、特点、类型及目前国内的主要研究内容作出了总结。刘堂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支柱,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发展城市文化,因为城市旅游基本上是文化旅游。李创新等基于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探讨,初步研究了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演变,以及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等问题。

3、地理学科领域

相对于旅游学科研究的年轻,地理学科作为一个已经比较成熟的学科,有自己一系列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因为旅游的地域性等特征,地理学科对城市旅游的研究似乎更久远和丰富一些。郑鹏等从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者行为学交叉的旅游者流动机理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推—拉理论是解释游客流动原因的一种有效方法。靳诚等从经济地理的角度,以长三角16个市1991年以来入境游人数为基础,运用变差系数(CV)、基尼系数(G)、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 5)4个指标分析了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之间存在的差异,研究发现这种差异在波动中逐渐下降。既而在差异研究的基础上去探讨其背后的差异机制——规模分布。根据规模的变化,将长三角各市旅游发展划分为四类:平稳发展型、波动发展型、加速发展型和减速发展型。

4、生态学科领域

生态效益是我们发展城市旅游的必要目标之一,而且可能是终极目标。众多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张静认为城市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可以为城市旅游开发创造有利的条件,试图从城市生态的角度尝试探索发展西部地区城市旅游的新思路。王建华等在规范城市生态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生态旅游的特点。同时,为实现城市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地方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理念。程道品等通过对日益兴起的城市生态旅游的缘起、概念及内涵的阐述,提出了城市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功能分区等观点。

二、不同方法在城市旅游研究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城市旅游研究中,不同方法的使用丰富了研究成果,开启了多元化的新思路。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将这些方法分入不同的类别,并且在综合研究中很多方法本身就是交叉使用的,因此在这里就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其中也会加入两者共用的方法,主要表明由此对城市旅游研究带来的发展。

1、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主要是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来进行描述表达的研究方法。在城市旅游研究初期,关于城市旅游的概念、特征、性质等基础理论研究使用较多,当然在研究过程中一些创新理论的提出或国外重要理论的引入等也会多以定性的研究为主,这样方便研究者们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某些共识。如张佳妮在城市旅游品牌概念一文中结合美国杜克大学的Kevin.Lane.Kelley教授所著的 《战略品牌管理》一书就城市品牌问题展开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探讨,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也可以成为品牌,并指出城市品牌化可以让竞争与生命和这个城市共存。周宜君认为传统的旅游城市分类侧重从主体吸引物和城市旅游功能的主要特征进行,但忽视了城市的动态特征,不能满足城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的需要。

2、定量研究方法

较之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以其直观、准确的表现被广泛应用,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标志着城市旅游研究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简单的数据统计,技术性的单因子定量评价,综合性的多因子定量分析,直观的数理模型应用等都为城市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卞显红等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与层次分析理论,结合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相关研究资料与研究成果,构建了长江三角洲某特定城市的入境旅游者对该区域其它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模糊综合评判矩阵。曹艳英等结合相关理论,实证分析了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城市的特点。

三、城市旅游研究启示

综合以上的城市旅游研究理论和成果,在此也有一些启示,希望可以共同探讨。

1、众多的学科都参与到城市旅游的研究中,好的方面是从多角度、多元化的视野下为城市旅游研究的全面化提供了思路,极大地拓展了研究成果;但同时,不同学科因其研究重点不同,不可避免地有各自为政的情况存在,而这样也可能会影响到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入,会制约理论研究成果进入实践的效率。

2、众多研究方法的使用,丰富了研究的手段,尤其是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使研究更加科学化与国际化,但在研究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刻意的复杂,因为一切复杂的研究最终是要方便有效地操作到实践中。而定性研究方法方面则需要有创新性的理论概念等出现,从宏观上把握研究的态势。

3、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使理论研究鲜活起来,也为实践操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通过翻阅文献,这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的区域比较局限,通过汇总发现大多集中于现今城市旅游业已经比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当然因为其旅游业发展较快更容易引起关注)。而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城市旅游是城市和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那么还有全国的众多地区需要学者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也许这是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1]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3).

[2]保继刚,龙江智.城市旅游驱动力的转化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研究.2005,(2).

[3]李雅静.论城市旅游形象与城市营销[J].特区经济.2005.

[4]贺倩.城市旅游规划初步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07,(10).

[5]郑鹏,马耀峰.我国入境旅游者流动行为机理分析——对旅游热点城市西安的实证研究 [J].经济地理.2010,(1).

[6]张佳妮.城市旅游品牌概念形成分析 [J].中国商界.2009,(1).

猜你喜欢
学科旅游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超学科”来啦
旅游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