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瓦尔登湖》看梭罗的闲暇观

2013-02-18 21:45何玉蔚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瓦尔登湖闲暇梭罗

何玉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 100089)

一、引言

作为亨利◦戴维◦梭罗的良师益友,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拉尔夫◦爱默生曾坦率道出他所认为的梭罗的不足,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非常遗憾,因此我不得不认为他(梭罗)没有壮志是他的一个缺点.他因为缺少壮志,他不为整个美国设计一切,而做了一个采浆果远足队的首领。”①的确在受全家资助读完哈佛大学后,梭罗没有醉心于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开始了一个大地漫游者的漂泊生涯.而那时——十九世纪的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到外都是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作为强壮健康的青年,刚从大学毕业梭罗所有的友伴都在选择他们的职业,或是急于要开始从事某种报酬丰厚的职务,在这种情境下,梭罗的生活方式自然显得特别不合时宜,难怪连爱默生也不能不注意到:环顾四周,梭罗似乎是唯一的闲人——“无业游民”,爱默生的评价几乎有点谴责的味道了。

而梭罗之所以是梭罗就在于他始终保持精神独立,他不向任何人让步,虽然他的 《瓦尔登湖》显然是对独居森林实验生活的一种叙述,但在书的一开始他就写下这样的文字:“我所乐意倾诉的事物,并非与遥远的中国人和夏威夷群岛人相关,而是关于你们——这些文字的阅读者,居住在新英格兰的人们的.是关于诸位的人生境遇,特别是关于活在今生今世的同镇人的生活处境的.诸位的生活状况如何?你们是否非要生活得如此糟糕透顶?这种生活能否改善一下呢?”②梭罗这么说,似乎是要混淆人们对《瓦尔登湖》作品类型的判断,“而实际上同时他又给自己规定了一个相对较小的直接的受众范围,③向他们宣告自己的人生哲学,在他之前这种叙事方式是浪漫主义与愤世嫉俗派所采用的,那么梭罗究竟宣告了什么呢?

二、“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这样写道:“第一年的夏季,我没去读书,我去种豆了。不,我常常干比这更有意趣的事。有时,我可不愿将这如花一般的好时光耗费在劳动中,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坐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深思默想……这样做并非是我虚掷了光阴,而是大大延长了我有限的生命。”④《瓦尔登湖》中,梭罗对闲暇的论述比比皆是,他还这样写道:“学生们获得了垂涎三尺的休闲和安逸,按制度规定,他们逃避了人类必需的任何劳动,获得了卑鄙而又无益的闲暇,而且他们也根本领略不到这种闲暇的好处,不会去利用这种闲暇。”⑤还对一些人的生活方式提出批评:“大多数人即便生活在较为宽松自由的国度里,也只会让无知和错误纠缠他的人生始终,让虚无的忧怨和无休无止的粗俗活计占据着一生,甘美的生命果实却不能触手可及……实际上,劳作之人,一天又一天,却难以寻得片刻的休闲来让自己真的毫发无损……他除了去做一部劳动机器,没有时间去担当别的角色。”⑥梭罗还这样概括到:我游历了康科康的许多地方,所到之处,无论是店堂、办公处所还是田园,均可见到居民们好像以成百上千种引人注目的方式在干着悔过的苦差事,这些有意为之的苦差事真是骇人听闻,即便是希腊神话中的赫拉克勒斯受命从事的12件苦役,与我乡邻所承受的苦役相比,也是小菜一碟。因为赫拉克勒斯做完12件苦役之后就不会再有了;可是,我从未见过我的那些乡邻斩杀或猎获过任何妖魔鬼怪,他们的苦役却是永难完成的,他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活着,或者更确切地说为了能让自己过得舒坦一些。

梭罗的言论就当时看是针对的19世纪的美国民众,但这些言论也切中当下我们现代生活的要害。审视一下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环绕我们周围的首要事务乃是为了求取生存,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朝九晚五地奔忙,为的是获取食物、衣着、房屋等等,甚至有些人为争夺权力而不断互相倾轧,不择手段,冲突不断。到处都是紧张和负担——这些只能通过一些仓促安排的休息和娱乐像报纸、电影或香烟等来暂时得以舒缓,总之,我们不必一一列举细节来说明即可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我们甚至不必特别去注意那些能引发危机的极端例子,而这样的例子在今天俯拾皆是,我们只要放眼看看四周围每天的工作世界,我们怎样在为世俗的事务忙得焦头烂额,几至无暇去想些别的事情。”⑦甚至对许多人来说,人生就是为了挣钱和花钱,奋不顾身地挣,奋不顾身地花,而信用卡的普及已经使借钱花成为习俗,更有忙到只有挣钱的时间而没有花钱的时间的境界,不少人身兼数职,每天的日程安排不会留下半个小时的空闲。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梭罗的一天不会比我们多半分钟,梭罗怎么做到使他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把如花一般的大好时光去沉思默想?

三 “闲暇的基础” ——简朴生活

梭罗认为:“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⑧梭罗把自己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降低到最低限度,他把生活必需品分为:食品、房舍、服装和燃料,他认为一个人可以像动物一样吃得简简单单,却仍然保持着健康和体力,他甚至提出:一日无需三餐,如有必要,一餐便可足矣,他曾经从玉米地里采来了一碟马齿苋,作为一顿饭,这样下来他每星期的伙食费大约是27美分,他一共花了28.125美元建好了自己的小木屋,服装和燃料也一切从简。在 《瓦尔登湖》中他列举了第一季度的全部收支,尽管他并不是全身心地投入生产,即便如此他还尚有结余8.715美元。数字的意义在于它们是重要的实证,缺了它们,梭罗的理论就会泛而无据了。梭罗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表明,他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还充分享受了其他农人不敢奢望的闲暇、独立和健康。梭罗的发现是:“如果一个人简朴地生活,只吃他自己生产的粮食,不用耕种多余的口粮,也不为难填的欲壑去交换更为奢侈和更加昂贵的物品,那么,他只需耕种几平方杆的土地就心满意足了。”⑨他的结论是:“我仅靠自己双手的劳作,已经过活5年多了。我因而发现,一年之内仅需工作6周,就足以应对我全年的生活支出了。”⑩

简朴生活是梭罗最重要的思想,因为在梭罗看来,人的发展绝不是物质财富越来越多的占有,而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是人格的提升,他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人完全可以生活得更简单、更质朴,人完全不必、也完全可以做到不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异化成工具或工具的工具。简朴生活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以物质生活的尽量简朴换来精神生活的最大丰富,这样,人就不会在自己制造的种种需求中,在不必要的累赘之物中拼死拼活地劳作,这样,人才会拥有闲暇——一种心灵的态度,一种灵魂的状态。

四、闲暇——心灵滋养的时刻

德国诗人歌德71岁时写过一首短诗,篇名叫做《示意咏》,里面有一个句子这样写道:“我为惊奇而存在。”等到歌德80岁时,他在和艾克曼的对话录中这样说道:“人类所能冀望的最高境界乃是惊奇。”什么是惊奇呢?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平凡和寻常的世界中去寻找不平凡和不寻常,亦即寻找惊奇。”⑪每当我们经验惊奇时,以前一目了然的事物就会丧失了具体感和确定性,但是无可否认的是“惊奇的感觉会挑起我们对这个世界更深刻和更宽广的视野,大大超越我们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看事物的角度。惊奇的内在世界充满神秘,在所主导之方向绝不在于挑起怀疑,而在于认识存在事物之不可思议和其神秘面纱。”⑫人一旦感受到了惊奇,一趟旅程便从此展开了,沿着惊奇不断前行,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欲求,是一种渴求认知的积极态度,这也是哲学的开端,因为哲学思索就是步出工作世界,然后去和宇宙面对面,互相照看,把视野导向世界之总体性。而一个为狭隘工作世界所束缚的人,他只懂得以坚固紧密的姿态附着于他所生存的环境——由当下生活目标所设限的世界,他把这样的行为当做一种终极价值看待——比如赚钱和累积财富,他看不到一个更宽广、更具价值的本质世界,他这时根本再也感受不到“惊奇”,他的心灵逐渐变得平凡庸俗,甚至麻木不仁,他再也体尝不到 “惊奇”的经验。

在闲暇之中——只有在闲暇之中,人性才得以拯救并加以保存。闲暇是比“劳动的生活”更高层次的生活,因为我们对许多伟大真知灼见的获得,往往正是处在闲暇之中。人在闲暇的时候,摆脱了任何控制、束缚、压力和强制,完全沉浸在放松、自由的状态下,这时的创造意识最容易调动起来。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不是在试验室,也不是在办公室,而是在闲暇中,瓦特看着开水壶的壶盖愣神的时候,牛顿躺在苹果树下对掉落的苹果胡思乱想的时候,蒸汽机车和万有引力定律正在悄悄走来,据对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调查结果统计:他们创造思维的50%以上,产生于闲暇状态中。可见,闲暇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懒惰和无所事事,而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在闲暇中,人们得以沉思默想并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因而获得力量和滋养,这样看来,开发闲暇实际上就是在积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本,是对人的教育和教养的投资。

五、结语

我们还是回到 《瓦尔登湖》吧,梭罗在瓦尔登湖的大部分时间里都逍遥自适,冰上逐狐,洞穴观蚁,他还发现了红色的雪和绿色的太阳,在亲密接触大自然之余,也研究人类作为调剂,《瓦尔登湖》便是他直接阅读自然和人生的心得,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本身的惊喜和热爱。也正是他这种闲暇状态中,造就了他对大自然的统一性、丰富性和脆弱性的深刻体认。他预见到工业文明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的观点,他已经预见到不顾自然环境、盲目追求发展的工业文明将会给人类带来的恶果。越是反复阅读梭罗的《瓦尔登湖》,越是感觉它是一部充满真知灼见的智慧之书,正如美国著名学者瓦尔特◦哈丁所言,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钱社会的讨伐檄文,同时梭罗还以言简意赅的笔调点出我们早已忽略多时的生活道理,启发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中拥有闲暇,善待闲暇,然后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时刻。实际上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定在哪个湖边隐居两年,但只要能正确对待闲暇,也能感应人生的真理:不断地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继续摸索前进,直接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洞见与智慧。

注 释:

①爱默森.爱默森文选[M].张爱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②④⑤⑥⑧⑨⑩◦载维◦梭罗.瓦尔登湖 [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③斯蒂芬◦哈恩.梭罗 [M].王艳芳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⑦⑪⑫瑟夫◦皮珀.闲暇——文化的基础 [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瓦尔登湖闲暇梭罗
The hermit thoughts in Walden《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瓦尔登湖》中的隐士情怀
师生共读《瓦尔登湖》
人在何时最清醒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200
闲暇拾笔寄娱情
瓦尔登湖:澄明之境,澄澈之书
闲暇时间干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