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价值取向

2013-02-18 15:54邱向军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新城人类科技

■邱向军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对于我们当前谋划高新科技园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力倡导建设生态科技型城市,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生态科技新城是指以产业为支撑、科技创新资源聚集、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城市。在进行新城总体规划和实践时,必须将生态、科技、产业与城市有机融合,建设成为能够融合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生态园区与新型城市的宜居新城。20世纪末以来,一些工业园区逐渐探索构建生态科技新城,如以生态性、经济性为导向的河北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立足西部优势的贵阳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等等,均是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尝试者。可以说,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已成为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而研究生态科技新城如何建设也成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正确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方向,决定着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去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美丽中国”,因而它对于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具有根本性的引导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价值的核心与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视为最高价值目标,使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于生态和谐发展,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人是生态科技新城的居住者、规划者与建设者,因此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必须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核心价值追求。

以人为本意味着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过程中,不能为了经济的发展而牺牲环境,而是要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面性出发,不断协调和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提升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人类生存和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类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并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置于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上,高度重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实现人类的发展与生态的发展相互协调和相互结合。不仅关注当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实践中,要把以人为本体现到生态科技新城的规划中,因地制宜,以生态伦理的哲学观为指导,优化其空间布局、生态布局、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使其更适于经济可持续发展,更适合于人类居住。如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在空间布局上,应结合特有的湖泊资源,以瑶湖为中心,打造圈层式产业新城空间形态。第一层为临瑶湖100~300米区域,规划为环湖生态景观及休闲区。第二层为近湖区域,重点布局研发、总部及适量生活配套设施。第三层为远湖区域,主要规划为居住、商业服务设施,如高端住宅、商业中心、体育运动中心等。第四层为外围区域,规划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光伏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制造、软件服务外包等六大产业集群。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

所谓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指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一种相互协调和相互适应的状态。当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较为低下时,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足,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也极为有限,所以人类不能充分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只能消极地顺从大自然,难以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人类又开始走到另一极端,即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人类可以征服大自然,并把人类摆在大自然的对立面,从而导致对自然的大肆掠夺和肆意破坏,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依然处于不和谐的状态[1]。

在现代社会的城市建设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与人口的膨胀,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环境被大量转化为人工生态环境,从而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生物圈的正常运行与生态平衡,使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异化,并打破了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导致城市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遭遇危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不仅是追求环境优美或城市本身的繁荣,更要兼顾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整体效益;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因此,要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必须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目标。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强、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科技新城。人类要积极参与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去,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与良性循环,借以实现城市的发展和自然环境优化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兼容,为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只有这样,我国才能避免许多发达国家之前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顿的老路,找到一条健康的、适合于我国城市自身特点的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之路。

在建设生态科技新城的实践中,要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强调三个方面:推进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从推进资源集约和高效利用方面来说,要求加大落后设备、工艺的改造升级,降低能耗、物耗,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清洁生产技术。减少能源和原材料耗用量,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量,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工艺、设备替代落后的工艺、设备。对公共建设要按照严格的环保节能、节水要求进行设计、建设或改造,对主要景观道路上的路灯安装节能型的智能照明系统。

从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来说,要通过改进园区内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水资源、尾气排放、能量和各种资源的循环利用,使投入成本降低,减少废物排放量,从而降低废物收集和处置的成本,最终把对环境的影响减低到最低程度[3]。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推动工业结构向轻型化、高加工度化发展,实现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要努力推进生态工业与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逐步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建立起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体系,大幅提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与创新能力。

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来说,要建成以公共绿地为中心、道路河流绿色通道为纽带、企业厂区和居住区专业绿地为节点、边界隔离带绿地为屏障的绿地系统,以加强园区生态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山、江、湖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应充分发挥艾溪湖、瑶湖等水体的生态功能,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加强艾溪湖湿地公园建设与保护,结合艾溪湖水污染治理工程,通过湿地的恢复和重建,达到净化艾溪湖水质的目的。在充分利用河流和道路绿化隔离带的生态功能基础上,发挥滨湖景观资源与地理优势,创造良好的生态景观与生态功能区。加强居住区公共绿地建设,营造安静、祥和、亲切的空间感受,形成富有生活情趣的空间环境形象,包括农民拆迁还建区在内,区内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必须坚持的价值追求。建设生态科技新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兼具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性是指建设生态科技新城要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发展城市的经济,还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协调性是指各个领域的发展要步调一致,相互协调,即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要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可持续性是指要注重永续发展,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城市的发展不能以自然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可持续性既是生态科技新城的基本属性,也是其本质特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相互支撑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4]。

首先,从全面发展来看,科学发展观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进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基本问题。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不是人类早期所认为的那种统治和被统治、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大自然具有一种根本上的依赖性。大自然不仅是人类直接的生活资料,还是人的“无机身体”。人类是在自然环境中并且和自然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本质上是自然界的产物。由于人类必须不断地与大自然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因而进行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不能破坏自然环境,而应该保持人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其次,从协调发展来看,协调是指事物处于一种平衡、和谐且有序的运动状态与相互关系,它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发展和演化规律。科学发展观提倡和追求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进行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中,把整个社会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统筹安排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共同发展等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大力促进并实现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协调发展,并且兼顾个人的身心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阈进行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要求我们把包含人类在内的整个大自然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我们必须同时兼顾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5]。从本质上而言,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追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保证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能片面地以经济增长的速度或规模为主要目标。因此,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并力图实现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它代表着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一种相互融合状态,必须要注重人和人、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最后,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即我们进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一方面要考虑当代人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追求当代人的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既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并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基础。自然界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所提供的生态、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并制约人类的发展。因此,人类的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忽视和破坏自然的客观规律必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建设生态科技新城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进行生态科技新城建设,就要求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改变过度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状态,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为集约式的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统筹兼顾,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6]。

四、生态、科技、产业、城市高度融合的价值选择

生态科技新城是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态、科技、产业、城市的有机融合。

坚持“生态为本”。生态科技新城的建设,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社会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思想,坚持以生态为本的基本原则。所谓以生态为本,就是要以生态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到一定程度,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两大永恒的主题,而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以生态为本强调我们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不仅要考虑当代人,还要考虑后代人和其他的生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共处。

坚持“科技为翼”。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智慧新城。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创新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强化产学研联盟,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本、市场有效对接,促使更多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实行人才优先投入、优先发展,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创新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增强对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型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坚持“产业为基”。产业是城市的基石。以产业为基,是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要适应国家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把握技术进步新趋势,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支柱产业,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以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为例,其产业布局应集中于瑶湖东北部和西北部区域,以低碳、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为主,集聚产业和技术创新资源,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吸引关联产业集聚区内;以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为主题,走集约化、高端化新兴产业发展之路,构建光伏光电产业、航空制造产业、生物医药、服务外包等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率先进入低碳工业时代。

坚持“多元融合”。生态科技新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也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首先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融合。既不能只发展经济,而忽视生态建设,也不能片面地追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放弃经济发展。否则要么造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要么生态优美但人类贫穷生活,从而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次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科技创新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最重要的手段。而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带动科技创新。最后是产业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兴则城市兴。要坚持产城融合,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在产业区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活配套设施,在城区则要引进高端服务业,避免出现工业区的“鬼城”和城市的空心化,走出一条科学发展、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1]汪晓莺.从马克思的生态观透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2]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以上海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3]马交国,杨永春,刘峰.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

[4]吴慧娟.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J].社科纵横,2006,(12).

[5]张瑛,彭攀,王兴为.系统论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J].理论与实践,2007,(9).

[6]张云彬.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城市理论的内涵相关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新城人类科技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技助我来看云
长江新城
智慧新城,和未来的那座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