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大学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实践路径

2013-02-17 17:38魏晓燕
江西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建设

■魏晓燕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实现大学职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决定着大学的品位和人才培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要用大学文化的内涵来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学文化的发展也必将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丰富大学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大学的建设和育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学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

大学的出现,主要是人类文明发展传播的需要,经历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的功能也日趋明确,“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现代大学的四大功能”。因此大学的最终任务,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进步思想、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知识的传授,只是大学功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精神,而此项任务,就必须依靠大学文化来引导人、熏陶人、塑造人、振奋人。因而,在“人化”和“化人”的背景下,大学就必须构建先进的文化来实现育才的目的。要实现大学育人的目的,就必须用先进的文化理念来指导大学文化的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大学文化建设也必然会重现新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大学文化必须体现出开放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时代特征。

(一)大学文化的开放性

大学的开放性也是现代化大学制度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教育思想当中,没有提及教育的开放性问题,更多的是在统治阶级思想的范畴内“教化子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忠君报国思想。到了晚清之后,教育的思想才有所突破,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治夷”,曾国藩也力主“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曾国藩认为,设局制造、设馆教学是用来振兴国家的基本条件,而远去外国学习是集思广益之举,能收取更远大的效果。曾国藩的留学教育思想体现了中国早期教育的开放思想,“这批洋化学生都充分表现了高度勇敢及爱国心,他们在美国所受的教育,使他们能对祖国作出重大的贡献”。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故文正种其因,虽未亲睹其结果,而中国教育之前途,实已永远蒙其嘉惠。”到了近代,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使北京大学成为学术研究的圣地,成为中国大学的先导。而经过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思想逐步走向了单一化的思想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大学精神在不断的沦落,“钱学森之问”拷问着大学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种开放的思想,大学文化便难以振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旗帜鲜明地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都必须融入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之中。而大学的特殊使命更加要求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实现大学育人的目的。

(二)大学文化的学术性

大学处在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对于人的培养发展具有奠基石的地位,而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就是大学的特殊学术性内涵,可以说崇尚学术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在之魂,是大学文化精神之所在。大学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下来,就会产生有助于实现大学目标的功能性行为,对大学组织结构的设计、运行以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等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学术应当是大学这个复合体的核心要素。没有学术性就没有大学文化的根基和血脉,就会失去对知识、科学、真理的执著追求和献身精神。大学文化建设是维护大学学术性的必然选择,大学及其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大学文化的精神内容通过个体主动实践成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学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环境和氛围。因此,学术性突出了大学文化的本性,凸现了大学组织文化所独具的构型和特征,是大学文化的根脉。现代大学无论有多新,总要扎根于学术。因此,要繁荣大学文化,必须张扬学术,崇尚学术。

(三)大学文化的人文性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重要论断,指出了文化的人文关怀。而对于文化的人文性,我国最早要追溯到《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程颐也说过,“人文,人之道也”。但是,人文原指人的传统属性,与通常说的“文化”相比,它更强调一种“人性”的作用,强调“人”作为主体的介入。从文艺复兴的历史概念上说,那个“人文主义”强调个人意识的解放。而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的个体意识解放,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完全自由发展的人。如果大学一味地灌输文化知识而忽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就会使大学生成为不合格的人才。只有拥有人文素养的人,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有健全的人格特征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同情和怜悯的人格心态,才能成为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动力。唯有大学文化处处体现这些人文关怀的要素,才能使学生不但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兼济天下的人文情怀。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则

文化的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文化的作用不仅显现在文化的本身特质上,而且也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力量和实力被提上国家的政治战略层面加以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尤其重要的是,全会鲜明地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根本着力点,同样也是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求。

(一)坚持科学发展

大学文化的建设,是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接班人的重大问题,只有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才能使大学的发展承担起历史使命。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全面、科学地规划大学文化建设的层次、格局和未来发展方向,既体现历史的继承,又展示未来发展的远景;既展示大学个性发展,又要体现大学文化发展的共同本质;既要实现大学文化本质建设的要求,也要把大学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做到文化育人、文化服务人、文化提升人的目的。唯有如此,大学文化才能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坚持创新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创新型人才的使命,而大学文化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就必须在大学文化的建设上,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以达到实现科学教育的目的。因此,大学文化的建设要在过去传统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大学文化建设的自我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创新要立足在“人”的发展基础上,来实施开展体制理念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激发大学文化的时代内涵。如果不突破、不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就不能前进,也就没有新的出路。大学文化建设只有顺应时代和文化特点,敢于去打破常规和习惯思维,才有可能去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三)坚持特色

大学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大学不同的文化特点,只有鲜明个性的大学文化,才能区别于不同的大学。一所大学的发展壮大,需要有自我特色的文化品牌作为战略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优秀独特的文化传承能够为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如果一所大学没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就不可能迈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在借鉴外来文化和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深入挖掘自身文化的特色,结合历史和学科知识,打造出独具风格魅力的大学文化。

三、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

大学文化建设基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的建设,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载体,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中介结构,精神文明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行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展现形式,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大学文化体系。

(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特色和整体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它是“大学经过长期实践而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相对稳定、高度成熟并为大学成员一致认同的深层次主体文化,是大学组织及成员的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方式、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统摄并规范着大学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质、特色及表现形式”。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精神传递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大学品质体现的文化根源,是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学生人格的本质特征,是一所大学以及“大学人”精神世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维系师生文化遗传、安身立命、终身受用的基因,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要确立“发展是主题、学术是根本、质量是生命、特色是品牌”的办学理念,及一系列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办学战略思维、定位,明确大学的校训精神,要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各种优秀精神,形成具有民族精神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形态。

(二)大学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制度文化,包括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各种管理制度及行为规范等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准则。大学制度文化区别于其他领域制度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主要使命和功能是承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理想与大学精神,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体现的是一种厚德载物、以生为本的爱。”因此,大学制度文化不仅是一种“硬”约束,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的“软”规范。要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专家治学、学术自由、民主管理、开放办学的现代大学制度;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章程,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形成机构、岗位精简,职责明确,注重效能节约,考评科学、奖罚得力,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与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激励机制;要完善全员一体化育人的各项工作机制,创新学生培养制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所有学生的多元需求;要通过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彰显学校对师生员工全方位、高层次、深入灵魂的大爱,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大学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没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因此大学的办学硬件和校园的环境建设,是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大办学资源的建设力度,整合办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实现办学条件的优质化。在大学物质条件建设中,要把握好文化导向,注重廉政文化建设,贯彻环保理念;要坚持投资效能原则,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节约;要坚持力所能及、适可而行的原则,不断推进办学硬件建设。同时,我们要加强校园建设规划,致力于文化品位高雅,文化底蕴深厚,洋溢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的校园建筑、景观的建造,使校园呈现古朴幽静、优雅和谐的风格,达到使用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格调高雅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大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四)大学行为文化建设

“大学行为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大学行为文化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是领导作风,要进一步把加强领导作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强理论学习,促进思想作风的改进和转变,强化密切联系群众,使领导的人格魅力和行为风范在师生中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要进一步把师德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求真务实的思想境界,强化严谨细致的教学态度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让广大教师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示范和感染学生,使教师成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楷模;全面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着力强化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爱校护校的责任心,促进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全面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提升爱岗敬业、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形成“公道办事、热情服务、讲求效率”的工作作风,在管理中体现大学的文化精神。

总之,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从根本上说,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就必须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因为大学文化,才是大学的终极内涵。

[1]裴世鑫.结合大学四大功能,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美)约瑟夫·奈.软实力——国家政治制胜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4]宋萌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思潮[N].光明日报,2008-07-29.

[5]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07-11-14.

[6]林志凯.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7]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卢美芬,陈厥祥.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J].青年研究,1999,(11).

[9]陈晓钢.中华民族文化元典与大学生价值观培养[J].重庆大学学服(社会科学版),2012,(3).

[10]刘红林.论当前高校大学生时尚风潮的文化表征和引导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2011,(3).

[11]吕立志.崇尚学术是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内在之魂[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12]郭庆.文化:大学的终极内涵[N].光明日报,2011-10-17.

[13]房喻.大学文化的内涵发展及建设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14]周远清,刘凤泰,阎志坚.从“三注”、“三提高”到“三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5,(22).

[15]李江静,彭思雅.大学校园十大流行文化现象排行榜[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5).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