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花
(1.济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022;2.山东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自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率先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以来,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日益关注。在全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实现了“内生化”。国外很多知名大企业不仅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战略层面的制度安排,而且极力将企业社会责任贯穿于具体的运营实践。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中国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社会责任缺失的事件曝光愈演愈烈。随着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企业因社会责任审查不合格被“退单”的情况时有发生,欧美国家抵制中国产品的事件也频频曝光,这些事件对中国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弹回效应,“中国制造”一时间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必须改变社会责任缺失的现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研究已经相当紧迫。
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企业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合法利益和期望的政策与实践的集合,企业是否履行及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之所以做出不同的社会责任选择,都是在不同的初始条件下,依照其自身特有的路径不断演进、自我增强而来的,这一特征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拟从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和推进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与国外已实现制度化和内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不同,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是新的课题。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大背景下,企业为国家所有,企业行为由政府直接控制,基本上没有经营决策的自主权。虽然没有受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全球化国际潮流的影响,但企业由于身为政府的附属物,不得不代政府行使许多职能,当时的企业反而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这种“企业办社会”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放权让利”、“政企分开”等改革措施,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承认并塑造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因此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迅速引致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但在企业成为国家经济引擎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的同时,资本的逐利本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逐渐显现,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滞后的制度建设又很难有效约束企业带来的负的外部性,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导致的企业利益与其他社会主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目前,虽然在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全球化国际潮流中,我国部分企业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开始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如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等,但从总体层面来看,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1.消费者权益层面的社会责任缺失
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物美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由于一些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存在健康和安全隐患的假冒伪劣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在给消费者造成终生痛苦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灭顶之灾。此外,还有一些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存在价格过高、价格欺诈、虚假折扣等不良现象,甚至利用虚假广告扩大产品性能和作用,产品名不副实,欺骗消费者。这些做法大大透支了消费者信任,损害了中国企业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整体形象,甚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代名词。
2.员工权益层面的社会责任缺失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企业有责任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适当的专业培训和保险待遇。但是,当前“强资本,弱劳工”的劳资关系失衡格局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不仅在劳动权益维护、安全保护等方面投入不足,甚至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工资,等等。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等问题长期得不到企业重视,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出现,雇主与员工利益分化所带来的劳资冲突愈演愈烈。2007年出现的“东莞千人大游行事件”、“深圳、番禺员工静坐事件”充分反映了员工对自身利益现状的不满情绪,他们只能用静坐、游行甚至流血冲突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3.商业信用层面的社会责任缺失
商业信用是市场经济良好运行的基础,良好的商业信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商业信用缺失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财务造假事件频发,根据对企业有利的财务需求隐瞒利润或虚报扩大利润成为行业潜规则,甚至滋生了专业的财务中介;二是企业合同违约和合同诈骗的比例逐年攀升,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毒瘤”;三是企业间的多角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四是商业贿赂屡禁不止,银行贷款、公司上市、工程招标、产品营销等各个环节均有此类现象发生。
4.社会公益与慈善层面的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的财富积累源于社会资源,理应成为社会公益和慈善捐赠的主体。但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尚未真正建立,在社会公益和慈善捐赠领域鲜见作为,与西方国家的企业对社会公益的热衷和巨额投入相比,差距很大。这固然与统计口径和捐赠机制有关,但不难看出中国企业在社会公益与慈善层面的社会责任的缺失。
5.资源与环境保护层面的社会责任缺失
企业是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的主体,因此企业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国企业的成长路径大多是粗放型的,很多企业的利润是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的。受这种成长模式的示范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少考虑绿色产品、循环经济,忽视经济、自然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大量不和谐现象,导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欠账越来越多。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这不仅制约了企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何改变目前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缺失的状态,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路径依赖来源于自然科学的混沌理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模型的一个潜能是对最初条件的敏感依赖,一些小的无关紧要的事件将会决定或可能锁定最后的结果”[1](P981)。诺斯(North)将这一理论推广到制度变迁领域。他认为,由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存在,制度变迁对初始条件会保持一种“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好与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根据初始状态的不同会有两种方向:良性的路径依赖和恶性的路径依赖。如果是恶性的路径依赖,便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发展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一旦被“锁定”在无效率状态,往往需要引入外生变量或依靠政权的变化,借助外部效应才能实现对原有方向的扭转。[2](P118-140)目前,路径依赖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公司治理等领域。
结合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和发展历程,笔者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存在路径依赖,这种路径依赖会影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模式选择和未来趋势发展。
在制度变迁中,行为者的观念及主观抉择起着关键作用。North认为,初始制度创造了一些组织和强有力的利益集团,“参加者的主观精神构想会演进成一种意识形态,它们不仅使社会的结构理性化而且还选择了不良绩效”[2](P132),这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在企业层面,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和主观选择往往决定了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许多企业家虽然高调宣称企业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但潜意识里依然认为社会责任完全应由政府承担,企业只需追求经济上的效益最大化,片面追求利润,不顾国家法规要求,超标排放废气废水,忽视职工教育,任意分流下岗职工、偷税漏税、环境污染、劳资冲突、食品安全隐患,等等。这种漠视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还会因为攀比效应和示范效应得以传播。
利益因素是路径依赖形成的根本原因。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由制度、道德和经济因素共同驱动,但经济动因才是最根本的内在动因[3](P503),即企业希望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获得市场(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源,这些资源使得企业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社会责任能否成功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更取决于利益相关者是否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即责任市场是否存在。[4](P134-140)因此,企业是否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存在责任市场的路径依赖。在产品市场上,如果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越敏感,偏好于把社会责任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动的动机越强,反之动机越弱;在劳动力市场上,如果个人将社会责任作为工作搜寻和对雇主忠诚度考虑的主要因素,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动的动机越强,反之动机越弱;在资本市场上,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投资评级机构和金融机构如果都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采取社会责任行动的动机越强,反之动机越弱。因此,积极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行为选择与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回应密切相关。显然,中国目前的责任市场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而使企业无法获得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利益和优势,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动力不足,很难做出持续的社会责任的战略选择。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因为惯性的存在,制度变迁会对制度的初始状态产生依赖。中国企业目前的社会责任缺失状况对制度环境因素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性。因为制度因素不仅影响企业运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收益与成本也产生强烈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从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制度环境因素不在一个层面上。发达国家的企业因为面临完善的制度环境,社会责任已经实现了“内生化”;而由于制度环境因素的不完善,中国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不大,无论是漠视劳工权益、公司治理结构缺失还是环境污染,都缺乏严格的相关法规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乏制约。另一方面,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投入不能得到有效回报。这必然导致企业基于对社会责任收益和成本考虑,做出消极的社会责任决策选择。
路径依赖理论认为,现有制度状态下,因报酬递增而衍生的既得利益组织或集团,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会阻碍制度选择新路径。因此,初始的行为选择会强化其自身的惯性,会大大影响和制约后来行为的选择。即使初始选择是不合理的,也可能顺着原来的错误路径发展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存在组织行为上的路径依赖。由于一些企业的短期物质利益导向,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原先不承担或极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会不愿甚至阻碍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尤其是制度环境的完善。如在劳动合同法草案出台后,一些企业的对草案纷纷抨击和突击裁员,甚至发生“7 000人辞职门”①2007年,华为7000员工辞职引发争议。详见:http://news.21cn.com/zhuanti/domestic/huawei/.事件,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这种组织行为上的路径依赖会阻碍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甚至导致现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滑落到企业社会责任失范的锁定状态。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中国情境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战略选择和具体决策由于路径依赖的存在而被“锁定”,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普遍缺失的状态实质上是一种恶性的路径依赖。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路径依赖理论,必须有外在的干预力量来改变企业所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条件,使目前状态的规模报酬不再递增,才能对现有的路径依赖状态实现“解锁”,否则,目前已被锁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状态将会被继续锁定在既定的路径之中,而且会形成愈来愈严重的恶性循环。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存在思想观念、责任市场、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方面的路径依赖,阻碍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良性发展。要使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媒介和NGO组织的监督和宣传职能,才能打破这种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理念是企业社会责任战略选择的关键要素。因此引导企业家树立社会责任理念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加强企业家社会责任理念的灌输和培训,可以依托行业协会、媒体和企业组织的力量,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社会责任理念、管理体系建设和信息披露的培训,注意引导企业量力而行地履行社会责任,以便于企业家接受并认可这一理念。
其次,利用示范效应,加强对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和企业家典范的宣传,建议政府设立“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媒体大力宣传获得年度最具责任感的企业和企业家名单,使更多的企业家认识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同时,对负面的典型案例也要通过各种媒介予以揭露。
再次,政府在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时,要优先考虑那些合法经营、依法纳税、讲究诚信、注意环保、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爱护员工、热心社区建设、对社会公益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有过不良社会责任记录的企业,不得申请政府资助和优惠政策。
通过政府、媒介和NGO组织对社会责任理念的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逐步促成责任市场的建立,从而为培育企业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推行政府责任采购和责任投资,以政府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企业的优先采购和投资带动国内责任市场的形成,从而给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和动力。
其次,政府积极构建促进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投融资环境,引导投资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时考虑社会责任绩效因素,鼓励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对社会责任绩效良好的企业给予贴息和补助。
再次,政府牵头建立社会责任标识,提升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关注,促进责任消费,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媒体、NGO组织的监督和宣传作用,在对企业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监督的同时,强化全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加快责任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制度环境是约束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刚性底线,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完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环境。目前中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消费者权益保护、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商业信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有些已不适应现实的需求,可操作性较差,亟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其次,在法律框架下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建立政府执法监督为主导,媒体、行业协会、公众监督为辅的监督体系,对劳动用工、产品安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失范行为加大打击处罚的力度。
再次,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寻求全球化标准与本土化责任相平衡的基础上,理性导入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引导和规范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
不同的企业性质、行业类别、企业规模、经营状况,对应不同的社会责任起点和能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从实际出发,对企业进行分层分类的指导,同时突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有序推进社会责任建设。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是资源最大占有者和使用者,理应起到表率和示范导向作用,可以考虑先建立针对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完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作为社会责任建设的先行者,进而有序推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5](P113-114)
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财富的创造者,更应当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只有具备高度社会意识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取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长远、健康、持续的发展。
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状况已不容忽视,这不仅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阻碍了中国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在于企业在思想观念、责任市场、制度环境和组织行为方面的路径依赖,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陷入恶性的路径依赖,由社会责任缺位发展成社会责任失范,甚至被锁定在这种危险的失范状态中。为使中国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必须打破这种非良性的路径依赖,实现路径替代,构建切实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路径势在必行。在中国目前的情境下,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媒介和NGO组织的监督和宣传职能,引导企业家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培育责任市场,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环境,有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此外政府、企业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协同互动培育社会责任的路径与方法,营造实现社会责任竞争力的舆论氛围,提供灵活多样的对话机制。如何通过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策略、政府推进政策和社会干预路径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内化的进程,如何整合协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合力”,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和实证检验。
总之,只有政府联合媒介和NGO组织的力量,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路径,才有可能打破恶性循环,使目前被“锁定”的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状态得到“解锁”,并进一步被“锁定”在一个新的良性路径上。
[1]Liebowitz S J,Margolis S E.Path Dependence[M]//the Encyclopedia of law and Economics.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0.
[2]D 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3]Schwartz M S,Carroll A B.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Three-DomainApproach[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2003,13(4).
[4]李建升,李巍.企业社会责任向企业竞争优势转化的波及效应[J].改革,2009,(11).
[5]钟宏武,张唐槟.政府与企业社会责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