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文清,梁维卿
众所周知,足球,是当今世界上爱好者和参与者人数最多、开展运动规模最大、对人们的吸引力也最强的单项体育运动,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0亿的狂热爱好者在追捧这项运动。放眼世界,还没有哪个体育单项运动能够望及其项背。
现代足球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体育竞技项目,它正在逐渐演变成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供大众消遣和娱乐的产业。足球运动的对抗性和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性制造的戏剧冲突和悬念满足了传媒和观众的需要;足球比赛的程式化和竞赛规则的统一性,保证了传媒文本制作的需要,也降低了观众了解和接受的难易程度,有助于培养稳定的球迷群体。就这样,足球比赛在传媒的精心策划下,被营造出了梦幻般的情景,比赛场越来越像古战场,原本平常的一场比赛往往被赋予许多情结:一个城市两支队伍的比赛被演绎成了悲情的“德比”大战;同一国家的两支高水平俱乐部球队之间的比赛也上升到了国家“德比”的高度,甚至来自同一个国家却分属不同球队的两名外籍球员相遇的比赛,也成了“某某国德比”。国家队之间的比赛就更不用说了,往往被渲染成为史诗般的对决,大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味。
这看似可笑却鲜活存在的事实,也恰恰满足了人类在和平年代心底渴望英雄、期待英雄的心态。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可以感受到球员们精湛的球技、完美的战术配合 、强壮身体的冲撞,还有极具穿透效果的射门,使得受众获得了极大的感观满足。而球场上永远上演的单骑闯关、绝地逆转的好戏,也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英雄主义情结,满足了人们对英雄的渴望。难怪有一位球迷在品尝过足球带给他的五味人生后,发出这样意蕴深刻的感慨:“也许,球员们在球场——这块绿色的舞台上的表演在我们眼中已经幻化成为自己在现实的困境中左突右杀,在球星怆然倒下的一瞬,我们找到了一个聊以自慰的影子。”就这样,足球运动风靡全世界,大有长盛不衰之势。
作为一项运动的足球与中国其实是有着不解之缘的。早在1985年北京国际足联16岁以下柯达杯锦标赛时,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在开幕式的致词中就郑重宣告:“我们这项运动起源于中国。”这姑且可以视作国际足联对现代足球运动的雏形是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的认可,也代表着全世界对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存在真实性的认可。然而,回溯历史,当我们对此种认可感到欣慰的同时,禁不住要问:蹴鞠、足球他们真的是一种传承的关系吗?也许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加以探讨,有助于我们对此有更清晰地了解。
而今,我们要想了解这项古老的东方体育运动项目,只能从存世的历史遗迹中体会东方古国的先民是如何创造了足球的始祖——鞠球,并开始了人类持续千年的足球情缘。
蹴鞠在我国起源的具体年代,目前尚无定论,相传最早始于炎黄时代。西汉刘向所著《别录》中记载:“蹴鞠,传言黄帝所作”,[1]意思是说蹴鞠是黄帝发明。后人编篡的《轩辕黄帝传》也有“黄帝令作蹴鞠之戏,以练武士”的记载。传说在原始时代,以蚩尤为首的黎族联盟,联合81个部族,势力强大,横行中原,侵占了炎帝族的大块疆域,向黄帝族地区进犯,其势甚健。黄帝采取了避其锋锐、养聚军力、等待战机的策略,终在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一战大胜,擒获蚩尤并予以严惩。以其皮肤制成箭靶,训练士兵的射技;以其长发束于长杆之上,作为号令旗帜;将其胃囊中塞满棉麻,让士兵们当作球踢,以这样的举动来庆贺胜利。《太平清话》中则有“蹋鞠始于轩后”的记载,但这些记载至今未得到史料印证。
我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最早有可靠史料证明的是在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中有苏秦游说齐宣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者”的记载。蹴鞠运动到了汉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这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蹴鞠二十五篇》。书中对蹴鞠在军事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得十分突出,同时书中还对蹴鞠的场地设施、运动技法等都进行了规范。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还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蹴鞠二十五篇》的出版对于蹴鞠运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东汉李尤所著的《鞠城铭》为我们遥想汉代的蹴鞠运动提供了较为翔实的理论依据。短短的十二句铭文翻译成现代的口语就是:圆的足球方的场墙,这是仿象阴阳的道理天圆地方,两边各有六个球门,一队有十二个人上场;比赛时裁判长和副裁判,要坚决执行球赛的法章,不怀偏袒的私心,不因亲疏而异样,完全是公平合理,谁也无埋怨的话可讲。球赛尚然如此,执掌政权更该这样。从这几句铭文中,可以看出,汉代的足球是分队比赛,每边有六个球门,上场队员是十二个,比赛时有正副裁判执法,有明确的球规可循。这样的踢球方法,可以说具备了现代足球比赛的雏形。[2]
到了唐代,随着鞠球制作技术的改进,出现了可以充气的足球。器材的改良,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隔网踢球的比赛方式逐渐代替了同场竞技的比赛方式,竞赛对抗性降低而表演性增强,催生了女性参与这项运动的欲望,因此女子足球运动出现了。随后,到了宋明时期,蹴鞠运动虽然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参与人数已大不如前,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军士沉醉于玩乐之中,更是明令军中“下棋者断手,蹴圆者卸脚”,这种严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这项运动的开展。随着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败落,蹴鞠——这项中国传统文化哺育出的中国传统球类运动,也随之陨落。
回顾这段蹴鞠运动的“生平”,可以说它是在先秦时期孕育生长,到两汉时期发展壮大,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而衰败。通过回顾蹴鞠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蹴鞠运动为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假设,仅仅是假设:西方的海洋文明能够在这时候与东方的内陆文明有所接触,现代足球的诞生也许会早很多年。然而这些假设都只是今天热爱这项运动的人们的美好愿望,绵延不息的中华文明以它特有的强大影响力,使得蹴鞠运动必须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中国文化发展要求的方向去刻画自己的发展轨迹。文化的差异使得中国的蹴鞠只能成为足球运动的始祖,只能被称之为蹴鞠,而不能演进为现代足球。足球运动——这项深深烙上西方文化印记的集体游戏,只能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中孕育和生长。
关于现代足球活动,世人公认源起于英格兰,但具体来源仍有着不同的版本。一种传说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萨克森人入侵不列颠,胜利后就把俘虏的头颅割下当作球踢来踢去,以示庆贺,后流传下来演变成现代足球运动;另一种传说认为足球起源于英格兰的乡间,是农夫们庆贺丰收仪式活动的一部分,每年在特定季节都要举行踢球比赛,后演变为现代足球。
在西方的典籍中,古希腊和古罗马很早就有过对类似足球活动的记载。公元1066年,征服者威廉入侵英国,足球也随之传入英伦三岛。有研究者认为在中世纪的英格兰便有了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当时的足球比赛主要在城市的街道上进行,没有专门的场地,对参加的人数、犯规等没有规则的限制。随着人们对这种运动的兴致越来越高,参加的人数也与日俱增,没有组织、没有规则使得比赛的场面混乱不堪,而且比赛中往往使沿街的一些店铺和居民的财务受到损害,以至于这段时期的足球被称为“暴徒足球”。1314年,伦敦市长颁布规定,禁止居民踢球。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全国性禁令,取缔公众的足球活动,此后多代英王均禁止足球游戏。自此直到1681年,查尔斯国王二世才允许他的农奴和伯爵之间进行了一场足球比赛。随后又被压制,足球以不合法的身份在民间存在了500余年。
19世纪,足球运动得以恢复,并在英国的一些学院内广泛开展。那时的足球赛没有统一规则,比赛在长方形场地内进行,时间和参赛人数由双方临时商定,球踢到对方的门杆内为得分。1841年,英格兰伊顿公学第一次出现了11人制足球比赛。这是因为当时学校的每套宿舍住10名学生和一位教师,课后,宿舍间经常进行足球赛,最终形成了11人对11人的赛制。由于没有统一的比赛规则,剑桥大学、哈顿公学、新克利夫顿大学等学院都有各自的踢法,那个时候,最倒霉的人要算为比赛特设的“公证调解人”,他们是裁判的前身,负责记录进球数并调解纠纷和争议,但由于没有统一规则,这些调解人总难服众,经常受到全场数十人的追打和围攻。
1863年10月26日,是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在伦敦的弗里森酒馆里,由伦敦11个足球俱乐部和学校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英格兰足球协会,这一天也被确定为现代足球运动诞生的日子。至此,现代足球终于有了正式的“出生证明”,现代足球运动在英格兰诞生了。随后现代足球的发展史上有四个重要的“世界第一”被标注上了大英帝国的名字:在这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足球协会、第一个足球俱乐部、第一部足球规则、第一场正式的足球竞赛。这些都已成为英国绅士足以世代自豪炫耀的谈资。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们的第一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求。足球运动的产生过程也是人们向更高需求追求的过程,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必然发展结果。19世纪中叶后的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的农村人口涌人了城市,英国初步实现了城市化,这时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里。伴随着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和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快捷,过去封闭的社会变得开放;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变化,工作时间减少,余暇时间增多。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就必然需要更高层次的追求,精神上的、文化层面上的需求应运而生。[3]于是,他们大多数人选择了参加体育运动或观看体育运动比赛来增添自己的生活乐趣。英国社会出现的状况可以说是当时西方社会的典型代表,而足球运动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形式,反映了人们间的强烈竞争、进取和合作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足球首先产生于英国,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回顾中西方足球的起源我们会发现环境和条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其一,关于足球起源的传说都可以概括为:足球均是战争的产物;其二,足球的出现都源自战胜者对失败者的处置方式,暗示失败者已完全败倒在胜者脚下,或胜者已将败者踩在脚下;其三,都采取游戏方式,将敌方的头颅或胃囊在脚下踢弄,尽情狎玩,以示对敌人的轻蔑和鄙视,同时也鼓舞本方的士气。这种利用仇敌的首级或脏器游戏的方式,实在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古人在数千年前就想出了这种方式,实可谓聪明智慧之举,流传下来,也是很自然的。如果我们姑且相信,足球就是战争的产物,在这项运动中确实潜藏着诸多战争的因素,那么,现代人将它称之为“没有硝烟的战争”“礼仪化的战争”或“绿茵场上的战争”,便确是有道理的,而这些说法显然也道出了足球与战争之间的本质联系。
然而,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由于中西方文化在产生时间、地域、环境上的不同,导致了人的思想观念的明显差异。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争”字,强调人与自然、人于人的竞争,崇尚个性的张扬,注重个体的奋斗。诞生于西方文化氛围中的现代足球运动也正是鲜明地体现了竞争激烈、高度对抗的西方文化特点。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一个“和”字,讲究“天人合一”,提倡“中庸”之道,讲究人与自然的和睦共处,追求各安其道、各得其所的和睦社会氛围。这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内核:舍功利、取仁义、崇尚中和,讲究和谐。这种合和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必然造成深刻的影响,成为“蹴鞠”还是“足球”,其实已有答案。
英国拉夫伯勒大学的马圭尔教授(JoeMaguire)著有《权力和全球体育》一书,他认为:“体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的原因就是——英国。”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板球、赛马、拳击开始作为现代体育项目出现,到19世纪60年代,足球、英式橄榄球和田径比赛在学校体育中得到发展。此后,借着英国大航海时代影响力远播,足球等运动相继传至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英国皇家海军的士兵、商人和传教士把足球带到了巴西,以至传遍世界。
海洋文明使西方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这种文化表现在它善于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促进自身文明的繁荣和发展。在开放的环境中,西方民族逐渐形成了开阔的心胸、张扬的性格。开放的文化精神直接造就了张扬的西方体育的文化品格,并成为西方体育的主导精神。而现代足球运动的特征典型地体现着这种张扬的文化品格。[4]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足球运动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运动的范畴,已经成为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民族文化的橱窗。人们将一支球队视作这个国家和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通过比赛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的优秀品格。由于民族精神与足球运动的有机融合,使人们更加注重比赛的胜负,这也是现代足球运动充满魅力的原因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其实质是以儒家文化为载体,以儒释道等多种思想文化体系在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杂糅的文化体系,又以其共同的合力对包括蹴鞠在内的体育运动产生影响。
汉武帝以后,由于统治阶级视儒家思想为“正统”,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和为贵。孔子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是将体育活动归纳到娱乐的范畴,可以随性自乐,但不能玩物丧志。[4]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做事要恰倒好处,不可过分,而带有激烈碰撞的足球运动显然是和这一观点背道而弛的。而在道家思想中,同样讲究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以及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在道家文化中,有许多拒绝冒险、回避竞争的观点。“不尚贤,不尚力,不与人争”等等观点,都严重地抑制了人在个体方面的冲动和欲望。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讲究因果关系,其价值取向主静和内敛,强调戒贪戒慎,无欲无求。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之间虽有见地差异,但却在“主静抑动”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也使得带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在中国失去了生存的文化土壤,或走向衰落,抑或“适者生存”改弦更张,这也正是中国古代的蹴鞠未能发展成现代足球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氛围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足球运动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民族从古希腊开始,直到近代的英法德美,“运动”“对抗自然”都是其文化传统的本色特质,表现在足球运动中即为动作酣畅、风格淋漓的抗争性;相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中和”“宁静”“合一”是其一再张扬的主旋律。蹴鞠中的“鞠”字,本身就有审势量局的涵义,即是把对抗中的形与势,当成一个圆形的球体来看待,以求能把掌握在手中的事情做得更好。蹴鞠似乎更像是一种表演,只求过程的华丽而结果的胜负似乎并不重要;而现代足球既重视过程更追求结果的胜败。现代足球是充满了勇敢进取精神的竞争。它既需要全队集体协同作战,密切配合,打出天衣无缝的战术,同时又需要个人充分调动潜能,临场创造性发挥,表演出神奇的技术动作,奇迹般进球,夺取胜利,这其中折射出的精神状态与蹴鞠是截然不同的。这也同时说明,人在竞技和杂耍时的心态毕竟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
简言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温良恭俭让”是作为一种美德被加以赞扬的,而这与现代足球的要求恰恰是格格不入的。就此而言,抑或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对蹴鞠为什么最终未能走向世界作出注解。
[1]张德福.中国古代体育史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树军.蹴鞠源考[J].体育学刊,2009(11):90 ~95.
[3]董杰.试论足球的起源发展与足球的产业化[J].商业经济,2012(19):79~84.
[4]墨石磊.从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谈两者的文化差异[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
[5]薛涌.炫耀的足球[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