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3)
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建构的主体
王保飞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53)
通过阐释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的知识、权力、话语理论,结合铁路警务英语教学实践,证明铁路警务英语中的主体——警校教师与学生是在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被建构的。在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建设中,理论指导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探究后现代话语中对于主体建构的理论,利用文化研究的视角探讨理论的积极意义,从而为铁路警务英语课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主体
近年来“三非”外国人等涉外治安问题日益严重,这对警察的外语水平和涉外警务知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作为专业警种的铁路警察的英语教育日益重要。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建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建设离不开理论指导,而利用后现代理论指导专业警务英语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话语中建构的主体理论是后现代理论的一部分,虽然我国并未进入后现代或者后现代只是作为西方的一种学术思潮,但是将话语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理论仍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术尝试。语言学家拉康认为:人类的主体形成于“符号界”(Symbolic Order),即语言符号[1]。人类主体形成于儿童开始认知和学习语言的时候。铁路警务英语学习作为一种二语习得,对主体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笔者尝试通过话语主体关系这一新颖模式来探讨铁路警务英语课程。
(一)关于话语
话语“discourse”这个词在学界的不同领域中,意思也是不相同的。从广义上来说,话语就是指一种言语交流,最常见的就是对话和说话。在语言学中,话语指的是超越段落与篇章的言语。而本文中提到的话语指的是法国理论家米歇尔·福柯所提出的,具有规则约束和管理的知识体系[2]。话语将语言和规则联系起来,在特定的规则体系(话语)中,它约束某些知识的具体说法,并产生意义。在福柯看来,物质只有在话语中才有意义,世界的意义是由话语建构的。虽然福柯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但是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理解却是产生在话语中,因为意义是在话语中建构的。同样的客观实在,在不同的话语中会产生不一样的意义。例如地震,在基督教的话语中可以理解为上帝之怒,在自然科学的话语中被解释为板块的运动导致的能量的剧烈释放的过程。总而言之,话语就是用符号表示的、具有微观权力的知识体系,它能够产生意义并规训主体。
(二)关于主体
主体“subject”指的是自我、个人,或者人类,在近些年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范式中指的就是人类主体[3]。用“subject”表示人类主体显示了两面性:它表示一句话的主语,是语句最主要的部分;它又表示附属和从属关系,表示被其他物体所控制。这就说明了人类是独立自主的,又是被控制的。在西方思想史上,人类主体不断地探索对自身的定位:在中世纪时期,生产力极度不发达,在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人类选择相信神,因此漫长的中世纪时期,人类主体被宗教神学所控制;随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自信和力量在逐渐壮大,人本主义思想不断发展,直至启蒙运动时期,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4],这标志着人本主义,人类中心论达到极致。笛卡儿主张用理性即用数学去推理一切,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完全认识到自己的所说、所想、所做。有学者认为:“用理性去发展知识是我们评判和约束人类活动的标准。”[5]人主宰世界,清醒地控制自己,因为人是有理性的。
然而随着科学和人类历史的发展,理性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幸福,还带来了灾难:人类运用理性发明了各种武器来自相残杀,利用理性发明了各种工具来攫取自然资源,利用理性发明了各种机械来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人类受到了自然的报复,陷入了各种灾难。学者们陷入沉思:人真的是理性的吗?人真的可以完全理解自己吗?齐格蒙·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是人文科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革命。“无意识”的发现使得人们不再认为人类主体是统一的,是理性的。无意识指的是除了理性之外,另外一个影响着我们行为的心理因素[6]。人们“口误”和“做梦”都是无意识的存在的证明。无意识的发现破碎了西方传统思维上认定的“人是完全理性的”,因为除了理性,人还有无意识,人类无法完全认识自己的所做所想所说。随着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无意识”的发现影响了学界的一些后现代理论家,特别是后结构主义理论家,如雅克·德里达、米歇尔·福柯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人类主体,认为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主体,主体是被建构的。
(三)话语中建构的主体
主体是在话语中被建构的,话语对主体的建构作用具体体现在知识、权力、话语体系的运作和微观权力的运行上[7]。知识权力话语的运作是一个循环体系(知识生产和权力关系):知识构成话语,话语(权力)建构主体、创造知识,从而维持话语体系。
此处所探讨的权力,非宏观权力(控制他人、事件、和资源的能力),也不是指行政权力或者霸权等实体权力,而是指微观权力(micro-power)。微观权力指的是在任何话语中约束主体的权力关系。权力无处不在,它弥散在社会的各种话语中[8]。例如在我国,任何法律都没有规定不能在公共场合讨论关于性的一些知识,但是作为传统道德话语,权力规训我们不能公开讨论一些包括性在内的特殊的知识。因此,传统道德话语就预设和建构了作为遵守道德的人的主体位置。权力不掌握在任何人手中,而存在于各种不平均的动态关系中。不同于宏观权力,微观权力是不被任何人掌握的。例如:生了病的美国总统来到医院也必须作为普通病人,遵从主治医生的各种指令。作为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的美国总统在现代医学话语中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病人,医学话语和医生要求,即使是美国总统也必须遵守医嘱,配合治疗。是医学话语的微观权力预设了病人这一主体。权力是生产性的,在话语中权力能够制造各种知识。为了维护话语的延续,权力创造了许多知识:环形监狱的建造,狱警,监狱的管理模式,法律规章等建构出了犯人即受改造的人的主体,同性恋的禁忌等。在任何话语中,权力关系总是通过管理和规训人类主体建构和预设主体位置的,而实际的个体人去参加操演主体位置。
传统人本主义思维认为人是理性的,人可以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而萨拉·米尔斯认为:主体是权力关系的作用结果[9]。主体是在话语中制造的,是知识和权力的载体和目标,它受到话语中各种规则和模式的约束。在话语中建构主体主要是通过建构和预设主体位置,使得独立个体对主体位置进行操演。例如:在医疗话语中有医生也有病人;在司法的话语中有罪犯也有司法劳教人员;在疯癫的话语中必然有疯人和正常人;在性的话语中,道德和法律知识等规则预设了同性恋的和异性恋的主体位置。微观权力使得主体的操演产生意义,如在考研的话语中,作为普通学生的主体不是通过自我宣布自己是研究生就能成为研究生了,而是需要通过一套程序——国家统一报名,参加考试,复试,公告,办理入学手续,才能最后成为一名研究生。这一套程序即是话语通过权力(规训)创造知识,从而预设和建构了研究生这一主体位置,主体位置就是在话语中能够产生意义的位置[10]。许多的独立个体去进入和填补到每一个主体位置中,从而被话语建构。
因此,话语通过预设主体位置建构人类主体,知识是在被微观权力规训主体过程中创造的,在规训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知识又构成了话语。就是在这样知识——权力——话语的运作中,主体被建构。
(一)铁路警务英语话语
笔者将铁路警务英语话语概念概括为:警察教师培养预备铁路警官专业警务英语知识所构成的具有规训力的课程体系。
1.铁路警务英语的大背景
话语只能在具体某一时期和地点才产生意义,大背景则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和地点许多话语构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综合[11]。目前全国公安院校在“大教育、大培训”和招录体制改革的新形势面前,纷纷开展教学改革,调整各学科和各课程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在我校实现“培养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的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铁路警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直接关系到我校整体教学改革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铁路实现大跨越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我国使用铁路列车作为交通工具,对铁路警察这一专业警察群体的外语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三非”外国人等涉外治安问题日益严重,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宣武门英国男子猥亵我国妇女案件、高铁上外国人侮辱中国妇女事件等。我国警察的外语状况和涉外警务知识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涉外警务要求,特别是铁路警察的英语教育日益显得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建设迫在眉睫,意义重大。在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大背景下,我们才得以研究和讨论铁路警务英语话语。
2.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的知识
首先,多种多样的知识构成了话语,铁路警务英语是一种语言知识,学习英语是一种二语习得行为。人的主体是在符号界形成的,符号界就是语言等符号体系。既然母语的学习对主体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那么铁路警务英语作为一种专业性的二语习得,对主体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其次,铁路警务英语是一门结合了专业知识的语言课程,它是在吸收世界交通运输警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铁路运输特点以及警务英语要求而进行建设的课程。警务英语知识弥散于整个课程中,从课程的指导思想,如教学理念、教学安排、教学大纲,到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任务教学法、教学对象研究,再到具体的教学成果和材料,包括资料的搜集、教材的编写、课程建设的课题、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论文,学生的读书笔记、学习方法、课堂练习模式。这些与国内外铁路运输相关的警务英文知识和语言材料就构成了铁路警务英语。这一切知识的产生是同主体(警校教师与学生)分不开的。主体在被建构和影响的过程中,围绕话语产生了上面介绍的许多相关知识;反过来,主体制造的知识又构成了铁路警务英语话语,话语通过微观权力继续影响和建构着主体。这就形成自我维持话语体系的一个循环。
3.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的规则与权力
铁路警务英语作为话语是具有一定的规则的。话语中的规则可以被看作是话语中的一套能够约束主体的机制[12],具体到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则是课程中许许多多隐性的规则,如:铁路警务英语教学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用英语表述黑人。话语规则规定作为一名警察,他应当考虑用语的语境,礼貌地表述黑人应当用非洲裔美国人African American,而黑鬼nigger则是语言上的冒犯和歧视。微观权力无处不在,在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权力对主体也时时刻刻地在运作。根据话语规则,在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模拟实践以及场景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一味传统的书本语言教学是不合适的。在此规则的指导下,教师只有将课本和实际的警务语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掌握在实战中应用的语言知识。
(二)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的主体与主体位置
首先,基于主体是在话语中被建构的这一理论,在铁路警务英语教学话语中,被建构的主体有两个:教师与学生。话语建构主体主要是通过微观权力预设主体位置,才使得主体产生意义。在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密切、外国人日益来华增多的语境下,各种涉外案件,特别是铁路系统的涉外案件,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经过专业语言训练的警察去依法处理。因此这些作为铁路警务英语话语的大背景,我们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我国快速经济发展时期)和地点(我国),才能具体探讨此话语。在铁路警务英语教学中,教育学的主体之所以能被建构为警校教师和学生,是因为话语对于主体位置的预设和独立个体的操演。如前文所述,铁路警务英语是由综合知识构成的:教与学,铁路运输,警务知识,英语语言和文体知识等。铁路警务英语知识通过微观权力对主体位置进行预设:知识形成了各种“规则”,规定了哪些警务英语知识是一个警务英语教师能够教的,哪些是不适合的,哪些是一个学生应当掌握的,哪些是不需要的,还规定了哪些教学方法效果是比较好的,哪些是不尽如人意的等。微观权力根据这些“规则”对主体进行规训,预设出警务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即合格的教师和学生。许多独立的个体(具体的老师和学生)进入铁路警务英语话语对主体位置进行了操演,去扮演具体的主体角色:老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参加课程学习。一旦独立个体操演主体位置,这个独立个体就被建构为话语中的主体。
其次,在文化研究中,身份是主体在话语中进行操演而获得的,即身份的构建就是具体的个人承担话语建构的主体位置的过程[13]。从身份的角度来分析主体,铁路警务英语话语预设教师的身份有两个:既是高校英语教师,又是人民警察。话语中的知识根据规则利用微观权力对主体进行规训,它要求一名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还要有一定程度的法律和警务知识去充实语言,更要有一名警察的责任感。同样,学生也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身心健康的普通大学生,也应当是践行至诚至公、敏学笃行思想且公安技能全面的预备警官。经过这一过程,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位置就已经被预设了,获得身份则是独立个体对话语建构主体位置进行操演的结果。因此,铁路警务英语的主体是被话语建构的。
铁路警务英语话语通过预设主体位置建构了作为警察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人类主体,独立个体去操演预设的主体时就进入了话语,被话语所建构。而关于铁路警务英语的知识是在主体被话语通过微观权力规训的过程中创造的,在这一过程中创造的知识又构成了话语。就是这样在知识——权力——话语的运作中,主体被建构。话语通过微观权力继续影响和建构着主体,形成自我维持话语体系的一个循环。了解铁路警务英语中建构的主体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在话语建构主体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话语规则能够为建构积极有效的主体提供正能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利用积极因素去创造积极影响,努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场景,提高教学质量,为公安外语教育做出贡献,更为我国整体的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支持。第二,微观权力是生产性的。话语在利用微观权力规训和建构主体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许多知识。在铁路警务英语教师和学生主体产生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有关这二者的知识:铁路警务英语教学如何开展,使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贯彻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此,了解话语中建构主体的理论能够为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在培养合格的师生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多的教学成果。第三,在铁路警务英语课程建设研究中,话语建构主体提供了的理论支撑。这一理论能够指导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具体地对铁路警务英语话语中的各个知识和话语结构进行分析,在这一课程建设中,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施,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利用理论去进行深度研究。
[1]Barker,Chris.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M].2004,197.
[2]Foucault,Michel.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London:Tavistock[M].1972.80.
[3]Brooker,Peter.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London:Arnold[M].1999.236.
[4]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M].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198.
[5]Greener,T.A Brief History of the Western World.[M].Philadelphia: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College,1992.67.
[6]Brooker,Peter.Cultural Theory:A Glossary.London:Arnold[M].1999.251.
[7]Mills,Sara.Discourses.London:Routledge[M].2004.75.
[8]Foucault,Michel.Discipline and Punish.London:Allen Lane[M].1977.94
[9]Mills,Sara.Discourses.London:Routledge[M].2004.189.
[10]Barker,Chris.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M].2004.99.
[11]Mills,Sara.Discourses.London:Routledge[M].2004.201.
[12]Mills,Sara.Discourses.London:Routledge[M].2004.106.
[13]Barker,Chris.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London:SAGE[M].2004.235.
责任编辑:仪宏斌
D631
A
1009-3192(2013)02-0125-04
2012-12-20
王保飞,男,硕士,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教研部助教。
本文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公安部招录体制改革下警务英语的课程定位和发展方略”(项目编号:2009GGJS-17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