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图书馆家谱征集与开发

2013-02-15 10:22王晓刚
图书馆学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宗谱武进家谱

王晓刚

(常州市武进区图书馆,江苏 常州 213161)

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按辈分排列、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谱牒文化,对于了解先祖历史,增强民族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武进地区经济发达,儒风蔚然,文化昌盛。望族群居,名人辈出。历朝历代,邑内各姓各族以倡谱、续谱为重事,各家各户以请谱、藏谱为要务,呈“无族不修,无家不谱”之盛况,故有民间谱事“江浙为兴,毗陵为鼎”之赞评。武进地区家族修谱蔚然成风,形成了鲜明的家族文化。家谱内容涵盖地方历史、族源的繁衍与迁移以及民族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信息。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等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台、港、澳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上世纪90年代,民间流传“政府在修志,百姓忙修谱”之说,就反映了这一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鉴于武进的历史条件,武进图书馆在2008年提出:武进图书馆要成为武进的谱牒信息中心、家谱收藏中心、学术研究中心。到目前为止,武进图书馆已收藏新修家谱近400部。据初步统计,武进图书馆入藏新谱量居全国县级馆之首。通览已修的新谱,都较好地保留了古谱中的精华,同时将优秀的社会主流意识与古谱内容相结合,较好地体现出时代特征,并保持儒家思想的正脉传承。

目前武进图书馆已相继建立《武进史志文库》、《武进名人文库》、《武进谱牒文库》等,征集各类地方志文献5000余册,其中家谱总量占1/12。武进地方文献馆展出各类地方文献达1200册。通过整合武进家谱中的史料、资料,结合国史、方志所载,就能基本勾勒出武进历史、文化史、文学史、文明史、教育史、民俗史等初步架构和原始本貌,还原出武进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各方面客观存在。

1 图书馆征集家谱的方法

家谱乃一家之史,通常自行编纂,不公开发行,印数极少,仅供内部保存。民间性、分散性是家谱收藏的两大特点。笔者归纳了本馆在家谱收集工作中的主要做法。

1.1 成立谱牒文化研究会,为征集家谱打下基础

由于图书馆缺乏谱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谱学界和社会上的影响度和辐射面有限,因此,武进图书馆与文化馆、文管会、常州市民俗研究会共同发起,于2008年成立常州市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现已成为武进谱牒信息中心和谱牒文化研究中心。该研究会旨在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武进的谱牒研究、谱牒编撰活动提供学术平台;同时也满足了武进城乡群众对谱牒方面的知识需求。由于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办公地点设在图书馆,这就使得图书馆与武进地域内的谱牒文化研究者、修谱者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一旦修谱完成,首先送至本馆保存。2011年5月,武进区图书馆与武进区谱牒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首届苏南地区谱牒文化研究高层论坛”,上海图书馆原党委书记、谱牒专家王鹤鸣教授应邀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

1.2 成立谱牒文化展览馆,为珍藏家谱提供场地

2007年12月,武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展览馆对外开放,其中“谱牒文化”展区有近400部家谱,按照姓氏、地域、堂号陈列,接待社会各界民众的参观、查阅,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誉。

1.3 创办《谱牒文化》内刊,为繁荣谱牒文化提供阵地

为满足民众对谱牒文化的需求,有效指导民间的续修宗谱活动,使民间谱牒编修有序化、规范化,武进图书馆携手武进谱牒文化研究会,于2008年10月创办大型季刊《谱牒文化》,内辟毗邻论坛、谱牒研究、姓氏探索、祠堂博览、学术争鸣、名人新考、民俗文化、史事钩沉、地方掌故、活动简讯等专栏。向常武地区有关单位、团体和学者、村委、爱好者免费发送,同时发送至苏南地区市、县级图书馆、文化、档案、史志等单位,以促进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1.4 建立家谱数据库,为群众查阅提供方便

图书馆通过对家谱知识单元的揭示,深度挖掘文献内容,设置以谱名、姓氏、地域、堂号、始祖、始迁祖等为主题词的检索途径,建立人名、人物、姓氏源流、家规族训、祖先图像、诗文等特色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提供文献服务,极大方便了群众查阅,也为进一步收集家谱打下了基础。

2 图书馆对家谱的开发利用

家谱中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编纂方志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料来源。家谱就是人谱,是有血亲关系的男人谱。要撰写人物传记,必须利用家谱资料。《武进庄氏嘉庆6年家谱》“凡例”云:“家乘与国史不同,史家立传必加严核;家乘则祖父一行之善,实有可据,子孙必宜表扬垂后。”这说明家谱是从官方编纂的史志里取材,将本族人物的传记过录到家谱里;官方的立传标准高,家传不能用此要求,立传宜宽;作家传以备国史馆修史、地方政府修志时的采集资料;子孙通过阅读祖先传记传承家风。

2.1 理清武进的进士群体

武进进士总量鼎冠天下,独步九州,但国史编纂不可能给每位进士列传,人们今天可以了解到的武进进士生平情况的只有约200名,其余约1300名已难知其人。一部家谱一部史,通过幸存的旧谱和400余部已续修的新谱,以及国家图书馆谱牒文库,一篇篇精彩纷呈的科举佳话已陆续面世。

牒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系图,此图从一世起,分支溯源,绵延而下,线条相连,脉络清晰。牒谱正文按世系图所列顺序,逐一介绍各宗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生辰、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基本要素。牒谱中详尽记载各姓氏历代伟人、名人及祖宗创业历程。如延陵季子后裔的吴氏家族在武进有20多个分支,目前已修“三让堂”、“至德堂”等《吴氏宗谱》6部,吴姓进士共82名,位居武进第一;毗陵张氏亦有近20支,多数为唐代双杰张九龄、张九皋兄弟之后,已修《张氏宗谱》7部,出进士79名,位居次席;武进赵姓出进士73名,位居第三,《观庄赵氏宗谱》“盛事”编,详述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进士,祖孙、父子科甲、鼎甲、元魁联捷等荣耀事。

根据各宗族家谱记载和相关史志材料的印证,举进士数量位居前列的还有王姓54名、李姓53名、陈姓50名、孙姓47名、蒋姓43名、庄氏35名、钱姓33名、胡姓24名、唐氏22名、恽氏19名等。

2.2 丰富武进人著作目录,有利于收集地方文献

武进图书馆特别重视武进地方文献的征集和开发工作,通过对馆藏家谱的研究,发现了许多地方文献的踪迹。

武进有数十人的著述入选《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有65名文化精英入武进邑志《儒林》,72名文士入武进邑志《艺文篇》传世。但相对于武进历史上曾经涌现出的大量硕儒文士,以及他们浩如烟海的各类学术、文学著作来说,这样比例的传世量实在太少,难以印证武进的教育发达和人文荟萃。

武进图书馆通过对馆藏家谱的研究,不但记述了族内名人文士孜孜苦学的精神,而且还记述了本族文士历代著述的“书目”、“文传”和“艺文”等文学作品,这些记述面广量大、内容丰富,尤其重要的是家谱中多写里居人文史事和世情民俗,堪为武进地方文献中的瑰宝。

武进在宋代时就有“诗国”之誉,诗词文赋是武进家谱中的亮点。在续修新谱中,大部分谱中都有《艺文篇》,其中收录本族名人、文士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少则数十首(篇),多则二三百首(篇),最多的是《毗陵庄氏宗谱》,仅格律诗就收录1078首,并且篇篇灿如珠玉。特别是《毗陵谢氏宗谱》(宝树堂)所载的《谢庄八景诗》,居然是由武进郡内明代名儒谢应芳、侍御史方岳、吏部侍郎司马尧、常州府教谕聂大年、中书舍人王谦、南京户部尚书徐问、户部主事邵珪和吏部尚书王与共8位名家先后步韵所作,其内涵之深、意境之妙、遣句之精、步韵之绝,堪为经典中的经典。

2.3 佐证武进书院的历史变迁

武进儒风蔚然,首先体现在府、县和民间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育设施的构建方面。《毗陵张氏宗谱》(世恩堂)详细记载了宋代抗金名相张浚之子、“东南三贤”之一的理学大师张栻讲学毗陵,后由宋代理学家、时任毗陵郡守杨万里在张栻讲学地建书院,状元张紫薇题书院匾,理学巨擘朱熹撰文,张栻玄孙张镗(文天祥榜进士职朝奉郎)毗陵寻迹,定居殷薛,执掌常武地区历史上第一座正规书院——“毗陵城南书院”的全过程。毗陵城南书院不仅是常州武进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所正规书院,而且是宋代名书院,它是儒道理学在太湖流域承先启后的里程碑,“常州词派”、“阳湖文派”、“毗陵画派”领袖的基脉。毗陵城南书院在常州武进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书院文化对后世的熏陶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胜西卞氏宗谱》、《毗陵邵氏宗谱》、《晋陵三槐王氏宗谱》、《江苏是氏宗谱》等分别记载了“三元坊读书馆”、“三槐书院”、“舜山学所”等簧宇嘉构肇始、变迁以及教学作用。武进的文化是多元化的,而研究书院文化则是佐证武进崇文风尚、探寻武进文化弥盛根源、稽索武进文化发展脉络最有效的渠道。

2.4 挖掘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几乎每个家族都有着系统而严格的道德规范和管理制度,这些规范与制度在该家族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评定族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否符合儒家标准的准则,在历代传世的家谱中大量记载了这方面的内容。

孝。武进家谱中的孝,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世世代代恪守谨奉的实际行为,许多大孝事迹催人动容。如记入宋《咸淳毗陵志》和《陈氏宗谱》中的隋朝司徒陈杲仁“割股疗母”事迹,不但受到朝廷旌表,而且成为武进历代孝子仿效的榜样。根据方志“孝行”和各家谱所载统计,武进自陈杲仁之后到清中期,儿子割自己大腿、手臂上的肉为药引为父母疗病患的孝子有173名,这样大面积的孝举,在全国没有同例。

忠。自古云“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用在武进士人身上最为恰当,它既是家谱族规中的重要内容,又是武进士人志节的写照。十年寒窗博得功名,行走于朝堂而光耀门楣,但面临大是大非,要他们在“忠”与“孝”之间作出选择时,要在“自保仕途门庭”还是“保社稷朝纲”之间作出取舍时,《邹氏宗谱》、《丰北周氏宗谱》、《唐氏宗谱》等许多武进家谱中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宋代“忠公天下士”邹浩,在任职“凡朝政缺失皆得谏正”司谏时,面对奸相弄权、皇帝违制、朝纲不振的局面,在给母亲写下“移孝为忠”的家书后,六疏连劾奸相章惇,三疏力阻皇帝违制立刘妃为后,泣牵皇帝龙袍以“愿受斧钺”而“死谏”,后遭奸相蔡京“假手伪疏”而削官,并被羁管岭南瘴毒之地,大赦回武进后因瘴毒隐发去世。

廉。武进家谱和地方志书中记载的清廉官员数以百计。《张氏宗谱》载:其族宰相张守以清名世,退养归乡筑陋室4间,名“四老堂”为其4位兄弟养老之地,“凡绅士贵公子过之,皆讥其陋”;江淮荆浙提点张元,主管“铸钱司”,而其“清不可污,盖古之刚者也”。《徐氏宗谱》载:明南京户部尚书徐问以慎清闻朝,告老还乡时,“仅衣、书箱外别无他物”,家中破屋数间,清贫肃然。《蒋氏宗谱》载:其族蒋洽为山东司员外郎,“厘奸节弗有能声。寻卒,至无以为敛,人服其清节”……

善。如果说“忠”与“廉”彰显的是官员、士大夫之德,那么,“善”与“施善”更广泛,几乎在每一部家谱中都能找到“行善”、“施善”、“积善”的事例。武进很多姓氏宗族的堂号中均有“善”字,府、县衙门因宗族施善举而赐匾嘉奖者有数十例。在施善的具体行为上,有赈饥、济贫、抚孤、施药、修桥、筑堤、办义学、置义田、设义冢等,涉及民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前黄杨氏“倾仓赈灾,不济,又借粮续赈”;丰北董氏在芙蓉湖溃堤后,“倾私蓄八千金修之”,由于此类善例不胜枚举,笔者不再一一赘述。今天的武进德昌善扬,政府设立慈善基金规模居全国之首,许多企业家不惜捐赠巨资用于各类公益和慈善事业,此非行政命令所能做到,而是武进悠久的德善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的结果,其中家谱的道德文化浸润和宣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谱牒文化,源深流长,目前已被列入与“四书”、“五经”并驾的国学范畴。笔者并未从历史的层面去研探家谱的起源、演化、发展、濒临灭绝消亡到目前“春风吹又生”的整个过程,也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析,仅对武进图书馆在征集家谱上的一些做法和利用馆藏家谱的过程做一些研究,以期彰显武进的历史人文底蕴,并冀望能对武进的历史人文传承有所帮助。

[1] 梁启超.中国正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

[2] 王铁.中国东南的宗族与宗谱[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 王鹤鸣.解冻家谱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

[4] 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猜你喜欢
宗谱武进家谱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武进甲先生飞澳洲,是夜雨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武进淹城遗址功能新考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