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陈麦池,程小坡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单一观光为主的大众旅游产品己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和休闲的心理需求,转向参与体验度较高的以达到休闲、健身、娱乐和探险等为目的的深度旅游产品。体育旅游可划分为户外体育运动、民族与民俗体育、体育赛事等几种形式。特种体育旅游(special sports tourism)是以户外自助运动(independent travel)和探险旅游(adventure travel)为表现方式,包括沙漠项目型、山地项目型、水上项目型、冰雪项目型和空中项目型等类型。它既具备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原始性、区域性和生态和谐等特征,同时旅游过程又具有动机独特性、惊险刺激性、主动参与性和安全专业性,是个性旅游(alternative tourism)发展到较高阶段的高层次体验需求[1]。目前,国外研究特种体育旅游比国内更全面系统。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学者从最初只关注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逐渐向特种体育旅游的安全性、产品、市场和影响等深层研究过渡。然而,国内对特种体育旅游其他内容的探索仍较为浅显薄弱,因此有必要对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和游客体验管理等领域进行拓展和强化[2]。
全球经济发展历经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等四个时代。1998年B.Joseph PineII和James H.Gilmore撰文指出,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Experience Economy)时代已经来临。体验经济理论对旅游业影响深远,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体验理论契合了当前特种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它是以满足人们情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反映了人类需求变化的新趋势。特种体育旅游在本质上是一种专注强烈与真实自我体验的深度审美活动。Pine和Gilmore将体验分成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等四种形态,Csikszentmihalyi(1972)提出了畅爽(flow)这一概念,认为畅爽是最优的体验过程,是个体完全投入某种活动的整体感知体验。
特种体育旅游是一种在相对原始、不寻常、遥远、荒芜、奇异的目的地从事的户外休闲活动,通常与体育参与者高强度的探险活动相关。旅游者要亲身经受冒险、兴奋和考验,寻求个人挑战的自我体验。在特种体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直接参与野外生存、丛林穿越、露营、登山、滑翔、热气球、跳伞、攀岩、漂流、扎筏、溯溪、探洞、泅渡、冰雪、沙滩赛车、探险挑战赛等体育运动项目。这些特种体育旅游符合广大新生代中青年旅游者尝试冒险以寻求刺激的进取体验心理。国外特种体育旅游活动形式多样化、保障体系成熟化、组织管理专业化,已进入成熟和巩固阶段。而国内特种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仍较为单一,品牌战略较为缺乏。如何有效推动我国特种体育旅游发展升级,提升我国特种体育旅游品牌及景区竞争力,实现旅游及区域可持续发展[3],是当前亟待探究、挖掘、规划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出现,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应运而生,其强调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正相关关系,减少或消除负相关关系。特种体育旅游所属的个性旅游崇尚环保、和谐、绿色、伦理、生态和负责任等体验旅游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旅游目标。体验成为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特种体育旅游产品应趋向多元化,项目应更注重参与体验,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调整,于充满挑战的特种体育旅游过程中充分感受与体验畅爽,以产生自我实现的最高体验满足感。
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体验视角,即是对特种体育旅游资源及旅游地所进行的体验质量的调研、评价与强化,在构建并落实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并提升体验型特种体育旅游产品,塑造体验型旅游品牌形象,并充分全真体验当地社区参与及民族文化生活。
在体验经济时代,由于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质量的提升期望以及新旅游者类型不断涌现,迫切要求精心开发旅游产品时增强游客体验,不断满足新旅游者个性体验需求。为应对体验型专项体育旅游的这一机遇与挑战,应合理规划资源型、市场型、创新型和品牌型等开发模式[4],树立一切从旅游体验出发的设计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服务模式和品牌塑造之中。这不仅是提升我国特种体育旅游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从多样市场环境因子概念维度深入至特种体育旅游市场系统,Sung(2000)提出普通狂热型、预算年轻人型、软温和型、高端自然主义者型、家庭休假型、成熟独行者型等特种体育旅游市场细分类型[5]。以游客体验为基础,通过细分游客市场、突出景区特色和多元化发展方向等措施[6],特种体育旅游区域在设计体验产品时应遵循主题性、差异性、参与性、真实性与挑战性等基本方针,后续评估可将游憩限制因素、游憩体验历程、感知价值、休闲效益、游后行为、重游意愿、畅爽体验、游憩涉入及参与行为模式等因素纳入,探寻特种体育旅游特定人群的行为规律,以便更全面检视、修正并完善体验型特种体育旅游的开发规划。
新旅游者日益在旅游选择中表现出对旅游体验性、独特性、奇异性和新颖性的特别偏爱,应加强特种体育旅游过程的惊险刺激性。适度挑战才能使特种体育旅游者真正忘却自我,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追求超越心理障碍时的舒畅感和成就感。特种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与线路设计必须构思巧妙,充分突出特种体育的探险主题,在旅游过程中体验强烈的惊险和刺激,但在安全设施保障下有惊无险,以磨练旅游者的体力、耐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身心素质。
另外,特种体育旅游须根据区域目的地的地理环境、地脉和文脉,设计和塑造鲜明生动的旅游形象,其设计具体实施应同整个区域旅游规划建设协同,对外提升知名度、美誉度与吸引力,获取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动力。特种体育旅游必须要具有长远发展眼光,邀请有关专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强化新颖而强烈的参与体验,推出复合旅游产品,策划并完善诸如三峡徒步线路、楼兰古国-罗布泊丝路探险线路、茶马古道探险线路、两江源头科考探险线路等特种体育旅游项目,塑造并推介个性独特的特种体育旅游形象品牌。
特种体育旅游追逐畅爽的感知体验和情感共鸣。追求赏心悦目的情感感受,体验异域民俗节日庆典文化的新鲜感和刺激感[7],正是特种体育旅游具备神奇独特魅力的主要需求动因。通过参与特种体育旅游及当地民族文化,旅游者能将自身内心深处蕴藏的生命体验潜能、历史审美情怀和文化审美情结充分抒发、宣泄并得到满足。
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须充分利用当地民族风情文化,系统开发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项目。特种体育旅游者参与户外戈壁或沙漠探险等项目,感受奇异荒野风光,体验人体生命挑战,体验“原生态”的当地饮食与日常生活,“原真”参与当地节庆活动,全身心感受自然环境、生命体验和人文风情的真实氛围。
在特种体育旅游目的地,传统民族节庆文化形态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得到了真实完整的保存。以虎跳峡为例,应突出其雄伟壮丽的峡谷奇观和原始而又具有纳西族、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进行集探险、文化、生态、科考于一体的项目开发,强化项目奇特、景点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厚、品味高的新旅游基地形象,游客能体验峡谷漂流的探险快感,体味峡谷探奇的神秘体验。
总而言之,特种体育旅游目的地现有的原生态的体育资源和人文景观,必须维持和保护其神秘性、原真性、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性,有效规避现代化进程对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形态及其衍生体育旅游人文资源的侵蚀和消融。
冒险体验在特种体育旅游活动中至关重要,缺少冒险性将导致游客体验刺激性降低[8]。为使游客获得“高峰体验”的畅爽,须保证特种体育旅游的冒险性,亦须保障游客的安全性,在“绝对安全”特种体育旅游中体验“绝对刺激”的探险感受。因此,为使游客在挑战自我中获得最优的旅游体验,设计特种体育旅游体验项目应注重对承受范围“度”的合理把握。
特种体育是一个集高刺激性及体验性、高冒险性及危险性、高专业性及技术性等为一体的探险活动,对安全保障、装备技术支持和规避风险等方面要求较高。我国特种体育旅游起步晚,虽发展迅猛,但市场发展极不规范。因此,我国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国外探险旅游的安全管理经验,加强规范和管理,加快构建探险安全运行体系,对探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管理和监控,完善探险保险、安全预警和安全救援制度,建立沙漠、冰雪、山地、洞穴探险等分类风险战略管理,引导我国特种体育旅游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
我国特种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应从“机构设置、政策法制、行业管理、教育培训、企业规制、保险、医疗救援、通讯传媒技术”等方面,建立我国“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探险旅游管理机制,引导特种体育旅游规范、快速、健康、和谐地发展。其中,针对公众的安全风险教育、营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安全性教育等均可视为另一种层面的体验获取。对特种体育旅游应进行体验质量的调研、评价与强化,构建并落实安全保障体系,开发并提升体验型特种体育旅游产品,塑造体验型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全真体验当地社区参与及民族文化生活。
[1] 陈麦池.个性旅游前瞻分析及对策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0):100~104.
[2] 宋增文,向宝惠,王婧,钟林生.国内外探险旅游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09,24(5):25 ~30.
[3] 张斌,张澍军.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科学,2010,24(6):1 ~8.
[4] 李常沪,陈麦池,江春娥.体验型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6):21 ~24.
[5] Sung H H.An analysis of the adventure travel market:from conceptual development to market segmentation[D].St West Lafayette:Purdue University,2000:43 ~48.
[6] 付业勤,佟彬,戴泽伟.基于游客体验的虹口漂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85~91.
[7] 夏一川.西藏传统节日庆典文化中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内涵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6):1 ~5.
[8] Bentley T A,Page SJ et al.Safety in New Zealand's adventure tourism industry:the client accident experience of adventure tourism operators[J].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2000,7(5):239~246.
[9] 朱庆,王占坤.体育旅游的社会学理论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36~37.
[10] 朱小丽.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