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喆
对于人的生存世界,中西方哲学家都进行过深入的反思。康德认为[1],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能够直觉物自身的能力是只有上帝才具有的。而来自东方的哲学家则认为,人有智的直觉,人之所以能发出智的直觉是通过道德的实践,修行的解脱,而使本有的无限心呈现。中国人承认有无限心,但不把无限心人格化为上帝。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无限心,而通过道德的实践以及佛教道家的修行而使它呈现[2]。乔凤杰在研究中国武术与传统文化时,认为人的生存世界,乃是逻辑上的从外到内的“经验心+现象——物自身(含超验心与其他物自身)”所共同组成的两个层面内容所组成。每种身体活动或运动都包含两个部分——即“经验心”与“超验心”。[3]在试图掌握任何技能的过程中,只重视“经验心”的行为实践,而忽视相关“超验心”的感悟,则不会收获完满的效果。有限的思维总是伴随语言的,却常常抑制了无限的直觉能力或直觉性非语言性的感悟。
对于网球运动者来说,在其运动过程中思考往往只能把握事物的一部分,很难把握事物的整体。一次完美的击球是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结果,若进行深思熟虑,将非语言的东西概念化,本我的无意识状态就会因思想的介入而异化。
建构经验心,是一个经验学习、经验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转换的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提高“我”的经验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建构经验心,是一个使自己的行为日益“方法化”的过程。[4]“经验心”是通过人们有限的认知方式对相关事物的掌握。人们往往都是通过有限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进行归纳与总结,试图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去演绎正确的习得过程。现如今的网球运动不乏用科学的观念对其运动进行实验观察、定量分析、逻辑推理、数学描述。显然其方法一定是科学的,普遍为大家所认同的。这对网球运动的行为实践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性作用。从理论上讲,提高网球运动能力所需的是训练主体对运动训练及其过程的理性认识。那么综上所述这一举措则完全符合逻辑,是目前大家所毋庸质疑的一种方法化的习得过程。
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方法化习得理念下,“经验心”这一层面的思想已经在人们的观念中形成一种预设,牢牢地主导着网球运动者的思想观念并成为行为实践的指南,约束着人们规避与其相悖的行为实践,指导着人们进行与其相符的行为实践,将人们的行为实践集中于“经验心”所指引的方向。显然,“经验心”的层面给予了人们直观的、有效的、处于常态下的、有限的行为实践过程。“经验心”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观念、思想,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经过理性思考之后的一种理性认识,是正确的观念与思想的集合认知。作为网球运动必然要依附于此,这是凭借他人和自己的经验总结达到一般层次的方法化行为实践过程的最直接途径。诚如铃木大拙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科学始终是离心、外向的,它们‘客观地’地看待它们取作研究对象的事物。”[5]因而,对于网球运动者来说不能仅仅只限定于在此层面中循规蹈矩,而应该更加宽泛地、深入地探求人本能的潜力挖掘,欲达本我的再次升华,需要追求另一层面的内向的心性修炼。
彰显超验心,是要彻底消除经验心,使能力无穷的超验心得以彰显,使“我”的存在方式发生一个质的变化,从而使“我”的能力得以质的提高。这种意欲从本质上改变了“我”的存在方式的活动,是一种最为彻底地开发人的本能的修炼方式。[6]“超验心”是通过消除“经验心”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消除经验意识做到无意识。如何才能有意识地无意识,听起来就象一种文字游戏,然而这种状态是消除了有限的“经验心”对人思维的干扰,使得人无限的本能在无意识状态下得以重现,是一种本能的习得过程。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的难题源于心理层面。那么心理层面的技巧是确保良好表现的根基所在,这一观点早已被网球运动者们所共识的。心理层面的困扰大多来源于思考,想得太多以致不能够专心致志地打球,并试图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太过于在意这些行为过程而产生“是非之心”导致思维混乱。网球运动中思维的和谐来自于心智的沉静——“自然地专注”,达到这种无意识的状态,就是“超验心”。在这种状态下是让有限的、后天培养的与“经验心”相悖而论的——无限的、本就具备的“超验心”得以彰显。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是保持着专注层次更高的“意识”,只是并不有意识地进行思考。有意识,没思考,也没有刻意去做。那么在网球运动中将心理调整到非常平静的状态——“自然地专注”,就会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自然而然的专注艺术。
人体特殊的运动基础成为产生体育运动的先决条件,身体本能引导身体运动,体育运动是身体运动的特殊形式,因此,体育运动也是身体本能先天需求的产物。[7]笔者认为,在网球运动中我们总是以一种经验意识的思维定势在抑制着本能的发挥,忽视了本能无限潜在能力的释放。本能的潜力一直都存在于我们身上,在我们不知道如何彰显“超验心”之前,这种无限的潜能将永远只是潜藏在身体内的秘密。彰显“超验心”的困难在于我们认知“超验心”的发现过程;障碍在于我们总是试图用“经验心”去驾驭“超验心”,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当我们能够“自然地专注”也是心智相对处于沉静的时候,体验平和才会感受到消除“经验心”的无意识。当“经验心”逐渐被消除时,便是“超验心”的本能习得过程。这个本能习得过程就如同舍与得:越舍,越得。
如果能让自己的心性沉静下来,实际就达到了“自然地专注”。专注使注意力集中起来,当心智专注于某一事物时,心性自然会沉静下来。“自然地专注”意味着让心智集中于此时此地,正如佛家所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在网球运动中自然地专注所需要的就是专注于网球本身的这个“球”,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网球运动中被重复的最多的词汇是“盯球”,但是罕有网球运动者能真正地盯好球,更无从谈及解读“盯球”的更深层奥秘。真正的沉静是非常困难的,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是有意识到无意识的感悟;是有限到无限的转化;是建构“经验心”到彰显“超验心”的升华,即是所谓的在实践中的顿悟。[8]
世界网坛有这样一句名言:“网球是一项脖子以上,腰部以下的运动。”[9]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球运动者的思维在比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网球运动中保持思维的沉静是为了消除“经验心”而彰显“超验心”,使其达到本能的习得过程,让无限的本能得以重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本能”定义为:“动物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无意识的应答。”[10]消除一切人为的经验意识使其“是非之心”被完全抑制,让潜在的本能开始自然地区分现实和想象的危机,那么网球运动中自身所设定的“幻想”与“焦虑”的思维定势将不复存在,去伪存真地保留着网球运动者客观地观察球场上的变化和结果,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使本能的习得过程重新释放。
在网球运动过程中有意识地思考是人们在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做出的不能完全把握事物整体的一种猜测。只有忽视思维的自我评价而使大脑平静,并相信本能可以顺其自然地完成任何动作,我们就不会出现害怕、恐惧、担心、焦虑等情绪。在进行比赛时关注自己不能把握的行为实践就会自然产生焦虑,我们绝不会为一件有把握的事情所担心。所以,关注成功和关注为了成功怎样去努力,这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结果也必定截然不同。忘记“是非之心”去除胜利或失败的评价,只是追求尽最大努力做好当下应该处理的这一次击球,做到有意识地无意识,这才是真正价值所在。当一个人沉静下来尽最大努力去做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无意识状态来彰显“超验心”。那是一种融合,一种内在与外在的融合,即无限本能的释放。
内心的沉静就是要消除一切人为的方法意识,让判断、担心、控制、害怕、预测、紧张、思考、后悔、努力、希望等一切杂念全部消除而无“是非之心”。简而言之,所谓的“是非之心”就是针对一个单质的事物附加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观。一次击球行为的“好”与“坏”并不是这个行为的本来面目,只是不同的网球运动者依据自身有限的经验意识作出的好坏评价。“是非之心”的引申性极具穿透力,它通过有限的经验意识对网球运动者的行为过程做出价值取向的定位。针对于此展开联想,最后给予网球运动者以点带面的主观评价,最终使网球运动者在比赛中出现思维混乱,导致技术水平发挥异常。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放弃“是非之心”意味着正负两面要同时放弃。“是非之心”的正负两种情感都是带有经验意识的思维定势,它抑制了无意识的生成,干扰着心性的沉静,阻碍本能的释放。硬币的两面就如同正负两方面的想法,是无法分割的。在网球运动中舍去了“是非之心”自然就能看清对象的本来面目,意味着既不增加也不减少眼前的事实,事情以其本来面目展示——“不失真”。在比赛过程中抛弃了这些杂念,心智会变得更加沉静,这样一来就足够清晰地发现当下比赛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本能地会去采取相应的对策。那么比赛时就不会被“是非之心”所阻碍,出现慢半拍、不合理、不恰当、无成效的事倍功半的异常现象,从而使网球运动者进入“自然地专注”状态,即彰显“超验心”。
“是非之心”源于太过依赖经验意识。当越来越少地依赖经验意识时,我们才能从有意识过渡到无意识,不再去关心比赛的结果而只是竭尽所能地去比赛,抛开自我的经验意识,让更深层的本能成为主导,这就是彰显“超验心”的真实含义。有意识的无意识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心性修炼最高境界。著名网球选手比利·简·金(Bille Jane King)说:“网球运动完美地将一切粗暴的行为在一种温文尔雅的氛围中释放出来,整合在一起。”[11]笔者认为,网球运动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一般体育运动,它更加强调对本我的内向的心性修炼。
在网球运动中彰显“超验心”的目的是让我们对网球运动有更深入地解读。现如今的网球运动不仅需要方法化的习得过程作为基础,还需要通过本能的习得过程达到更极致的升华。建构“经验心”与彰显“超验心”是两种不同层面的习得过程,是网球运动中不可分割的两种自我修炼方式。网球运动者的理念觉悟要时刻保持清醒,不断地检验、修正和加深自己的认识,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始终以反思、质疑、思辨的观点来作突破和更新。
[1]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 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 弗洛姆,铃术大拙等著.禅宗与精神分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5] 刘欣然,乐严严.基于人类身体本能的体育运动哲学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12):27 ~31.
[6] 周铭共.网球世界因你而精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转引自陈伟妮.人类本能的压抑与张扬——论禁忌的生成及作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8):126 ~128.
[8] 张喆.网球入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9] 练光祥.高校课内外一体化网球俱乐部课程模式探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6):75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