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晓燕,李琼琼
(扬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发挥高校以人为本的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切实发挥现代德育工作的作用,是现代学校应努力探索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的德育教育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德育教育内容过于空泛。有些学校之所以重视德育,是因为认为学校担任着培养接班人的责任,也即是更为重视德育工作所形成的政治价值。但是,这种德育工作可能在更好地为学生的幸福生活服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其结果是出现了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现在的德育内容过于空泛,并不足以解释当前某些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足以解决他们思想上的实际困惑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德育教育需求程度的减弱。因此,综合来讲,学校的德育内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的德育课程特色不鲜明,缺乏针对性和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课程中只片面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使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的抽象的东西;重视正面教育,却相对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负面现象。二是我国传统的德育内容一直推崇的是较高层次的道德教育,如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将每个人都假设为具有较高思想境界的完人,德育内容立意过高,存在追崇“圣人化”的倾向,易引起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的逆反心理[1]。
第二,德育教育方法不够新颖。一方面,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程是通过课堂灌输理论知识,更为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内容成了“呆”内容,学生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德育内容的本质所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也造成了学生在死记硬背的过程中逐渐钝化了他们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对于一些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学校一般都是习惯于通过批评、禁止等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氛围来进行熏陶;习惯于居高临下从社会的需要对学生提出种种要求,而不善于从学生视角进行心理分析,以心理咨询的方法进行引导[2]。这样就很难深入到学生思想深处,难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第三,网络对德育教育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也被卷入知识经济发展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潮流中。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网络削弱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影响。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及目前文化的全球性,加上网民可能会存在民族、种族、地位甚至国籍的不同,使得学生们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异性,这样就会产生对同一件事情的道德评价的差异。比如对我国所积极倡导的“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现在的学生对此进行的道德评价可能就会有所不同。再次,网络化正逐渐淡化传统的道德关系。网络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网络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多数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网络上,而无暇去和自己的老师、父母、同学进行交流,这就不利于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传统的友情、亲情、师生情等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正逐渐被淡化。
第四,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目前,学校的德育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以说教和灌输德育内容的方法为主,这就很难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感和认同感,把理论内容付诸实践的几率也就更小,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提高道德的修养要注重知行合一。当今的德育现状是学生们对道德知识的了解也相对充分,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道德实践,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比如说学生们可以在课堂的讨论和日常的谈话中把道德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对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也辨别分明,但真正到了现实生活中,要么漠然置之,推脱已任,要么先从自身利益考虑,以己为先,这就出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符的现象。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本质上并不是体现在理论上而是在行动上,只有当一个人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时,才会体验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他才会认同道德规范存在的合理性,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去传承这种道德精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的实践力度欠缺也是德育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之一。
青少年是祖国的明日之星,学校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对学校来说责任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希望:“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因此,如何更好地完善学校德育教育,更好地解决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今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以下是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是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多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并存。因此,学校在德育内容方面不仅要保持它的基础性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对内容加以升华,构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体系。关于增强德育内容的现实性应围绕三个方面进行:首先,选用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德育教育内容,即坚持德育教育的主旋律不变,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不变。其次,增加一些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具有时代性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联系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形成一套更符合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的道德教育理论。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某些典型事例作为素材充实到德育内容中去,若能增加这些新颖的德育教育内容,必能更好地发挥德育教育的引导和宣传作用。最后,要在内容中增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德育教育的熏陶,配以适当的心理辅导,对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是优化德育教育方法。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精神。为此,学校在德育教育方法上要突破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扩大德育教育的空间和影响。一方面可以把德育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强化教育内容中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比如老师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如建立微信群或QQ群、开通网络微博等,以此来提高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娱活动,如开展道德教育知识竞赛、趣味运动会等,将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如互帮互助、增强团队意识等融入到学生生活当中,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使学生自我参与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可以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将抽象的说理变成鲜活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来进行教育,转变纯理论式的教育方式,比如可通过观看“感动中国”节目,以现实生活实实在在的人物或事件为范本,从而激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引导学生去学习、对照和仿效。
三是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完成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有学者称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道德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占领网络阵地[4]。加强校园网络德育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学校要防止某些西方价值观念冲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辅助作用,不断地丰富网络德育内容。通过加强校园网站建设,既要在学校网站上宣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坚持的理论体系,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扩大校园网站中所涉话题的覆盖面,以便校方和学生能够随时相互沟通。另一方面,学生们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眼光去看待网络世界。学校通过校园网站开展正面宣传活动,使校园网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则通过校园网站建设获得了更多的德育资源,拓宽德育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地营造出健康文明的网络校园文化环境。
四是实现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于学校德育教育最终要为现实社会服务,学校应把学生尤其是一些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同学校的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和企业实习的形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和职业锻炼,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生可通过志愿者活动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可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诸如环境治理、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宣传、爱心捐款等服务。通过社区服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如学生可通过学校开展的“顶岗实习”活动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通过企事业单位实习,可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其意志力、独立自主力、公平竞争和爱国爱校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平衡人际关系的协作态度。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不断将学校德育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又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力地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总的来说,近年来我国的德育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发展的。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德育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要继续坚持对德育教育的深入探索,要继续完善学校的德育教育。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未来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必能上一个新的台阶!
[1]王建斌.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43-45.
[2]葛喜平.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低的理性分析与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4,(9):70.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25.
[4]易红联.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方法新探[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