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鹏云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天津 300122)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发起,联合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同举办的一项全国性职业院校学生竞赛活动。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展示职教师生风采和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推进职教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扩大职教社会影响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为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职教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经过几年的发展,大赛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008—2013年,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1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增到15个分赛区;赛项数目由24个增加到100个;参赛选手从1862人增长到逾万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长到近千家。
2013年大赛所设100个赛项中,一、二、三产赛项占比分别为10%、40%、50%,与产业结构基本吻合;新增26个赛项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赛项有22个;近九成的赛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
基本构建起国赛、省赛、校赛的大赛体系,“人人都参与、专业大覆盖、层层有选拔”的局面进一步形成。2013年32个地区组织了省赛,相关专业1/3的在校生参加了选拔。
组织者开放,2013年大赛联办单位中,国务院组成部门有15个;参与方开放,2013年有几十个国家几百名代表以不同形式参加全国大赛;比赛场地开放,比赛现场、技术体验和成果展示等场所,均为一体化开放设计。2013年大赛有11个赛项比赛现场进行网络直播,6个分赛区赛项进行网上录播。
注重顶层设计,发布《三年规划》,使办赛有据可依、健康发展。强化制度建设,形成了组织机构与职能分工、奖励工作规定等多个方面的制度和规范。
据统计,2008—2012年全国大赛决赛阶段参赛选手总计23047人,其中获奖选手总计13828人。获奖选手就业情况呈现“三高一好”,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最靓丽名片。就业率高,达到99.33%。就业对口率高,就业专业对口率平均达到90%以上。就业社会认可度高,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23%;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4%;在外资企业就业的占7%;在民营个体企业就业的占55%(其中4%自主创业)。发展前景好,高职毕业生月薪平均5000以上,中职毕业生平均3000以上;80%以上获奖选手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成为业务骨干。
经过几年的历练与发展,大赛的相关制度已逐步建立健全并日臻完善,承办地由天津一市发展到全国十几个赛区,相关制度也随之调整与完善,为更好地竞赛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持。
大赛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大赛组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决策机构,全面统筹大赛相关事宜。大赛执行委员会在大赛组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赛事组织与管理。分赛区设分赛区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接受大赛相应机构领导。各赛项设赛项执行委员会和专家组,由承办单位负责实施。
大赛面向社会企业开展合作,为关心职业教育、有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组织提供展示平台。大赛企业合作事宜以年度“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企业合作计划”为框架,由大赛执行委员会领导,由执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
赛事安全是大赛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所有赛事筹备和运行工作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各赛区须由赛区组委会牵头组织专门机构负责赛区内所有赛项的安全工作,赛区组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大赛期间参赛选手、指导教师、工作人员及观众的人身安全。
裁判工作是大赛的核心工作之一,客观、科学、规范的执裁工作和评判结果是大赛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为确保大赛赛事过程及结果的公平、公正,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了大赛裁判人员的权利、义务及工作要求,说明了大赛申诉与仲裁办法。
各赛项设参赛选手团体或个人一、二、三等奖。以赛项实际参赛队(团体赛)或参赛选手(个人赛)总数为基数,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为10%、20%、30%。获得一等奖的参赛队(团体赛)或参赛选手(个人赛)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对执裁准确、公平、公正,积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大赛优秀裁判人员,由赛项推荐,经技能大赛执委会认定,颁发“优秀裁判员奖”。大赛不进行省市总成绩排名。
为更好地宣传职业教育,宣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大赛执委会、分赛区赛事组委会、各赛项承办单位均制定了相应的宣传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大赛宣传工作。
此外,还制定了大赛的报名办法、赛事筹备与实施工作要求、赛事经费管理规定、赛后工作要求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总之,完善的制度不仅保障大赛顺利圆满进行,而且为大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进一步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几年的比赛让我们看到了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尤其突出,这也契合了大赛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用工行业企业相结合的竞赛定位,有利于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大赛各项赛事紧扣专业领域的市场需求,以赛项为引领,使院校以大赛为“坐标”,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说,技能大赛引领了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具体表现在:
一是大赛对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赛的赛项设置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各专业领域的市场要求,体现各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大赛的公开比赛,各职业院校依据赛事要求加强师资培训,关注并加强相关专业的建设,以顺应市场及时代发展的需求,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同时获得相关行业企业的支持,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是大赛对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改革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赛的竞赛内容根据企业实际工作情况设定,这也就要求职业院校须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相关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培养企业急需的人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必备的工作能力。
三是大赛对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大赛通过竞赛的方式考察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水准、团队配合等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及相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情况。在数控技能竞赛的比赛中,10%的参赛队能出色完成,25%的参赛队完成良好,50%的参赛队基本完成,15%的参赛队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全部任务。这一成绩一方面说明赛项内容设计科学、比赛难度适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职院校数控维修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即数控加工能力、电气连接技能、数控机床参数设置和调试技能普遍表现能力较强。同时也反映出可能存在的不足,即在机械部件装配和故障排除两项表现较弱,机械装配基本功不扎实,机械识图、装配和调试能力差。大赛中发现的“电强机弱”的情况,势必成为职业院校课程建设进一步加强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大赛的比赛进程寻找职业院校课程建设的不足与缺陷,以之推动和促进各院校的课程建设。
大赛瞄准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出发点设置赛项,期望将大赛打造成市场急需人才类型的航标灯,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一个方向标。赛项越贴近企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也就越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办学必须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地域经济,如此,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市场上所需求的,这也就迫使职校更加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更加深入探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及发展方向,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一,大赛使职业院校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企业合作,增强了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主动性。大赛紧跟时代步伐,比拼最先进最热门的技术,这就要求职业院校须以企业、以市场的变化来调整课程设置、实训内容和专业建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正是因为企业站在时代的前沿,拥有先进技术与设备,迫使职业院校必须与拥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也满足学校用最先进技术进行试训,实现双赢。
第二,大赛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大赛即使竞技场,也是工学结合教学成果的展示台。用赛事把平日所学展现出来,通过解决赛事涉及的问题提升学生技能,并通过对比寻找不足,结合教学问题将赛项设计转变成“生成课程”,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突出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展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不同,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深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第三,大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方式改革。大赛中设置团队项目,比赛过程中不仅队员可以相互研究、共同研讨,指导教师也可以在现场进行指导。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比赛形式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也增加了赛项的开放性、真实性,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比赛规则。这种突破意在突出团队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及合作意识。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企业实际要求为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以真实工作情境为任务,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综合考核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并将职业素质放在第一位。
大赛作为职教领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也让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拓展了职业教育的受众面。职业院校以大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企业和社会展示其办学实力,以优异的人才质量提升学校的品质,用铁的事实让企业和社会信任职业院校,进一步青睐、依靠职业院校。企业也得以从大赛中招聘一流的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进而肯定了大赛作为交流展示平台的作用,得到行业企业的广泛认可。
随着大赛的逐年举办和不断深入,每届大赛都有来自中央及地方的几十家媒体数百名记者对大赛进行宣传报道,尤其在比赛期间,不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络,无处不见大赛相关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之部分赛项在网络直播,大赛的影响力逐年扩大。一位学生家长在竞赛现场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高职院校有这么先进的设备,没想到高职院校的管理这么井然有序,没想到高职院校的老师这么负责任,没想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那么抢手。大赛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此外,企业的深度参与、部分比赛项目的全程网络直播实现了赛场和竞赛的对外开放,起到了宣传大赛、宣传职业教育的目的,获奖选手也能够得到政府和学校在升学和就业方面给予的较大力度的优惠和支持,这些也都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的认可度。
随着大赛的社会关注不断提升、企业参与不断深入,大赛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而形成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倒推机制。从职业院校方面讲,大赛促进了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工作的科学发展,迫使学校改革落后的教学方式,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努力与市场发展相一致,迎合企业需求,大大加快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从大赛本身而言,通过比赛的组织,寻求自身不足,不断建立和完善大赛的相关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完备的体制保证大赛顺利圆满进行,实现大赛的竞赛目的。
一年一度的大赛现已成为检验职业教育发展的试金石,检阅职业院校发展的练兵场,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年度大戏”,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冲击波,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不乏一些问题。
“普通教育有高考”,为的是学生分流,不同类型的学生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以实现天生我材必有用。“职业教育有大赛”,通过同场竞技、切磋技艺,为的是找出差距,不同学生间的差距、不同院校间的差距、不同地域的差距,以先进带动后进,弥补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实现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目的在于培养数以亿万计的技能型人才。这就使得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重要一方面就是体现教育的根本价值: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倘若将大赛作为职业教育单一的选拔、检验人才的方式,刻意迎合大赛,为赛而赛,势必会使大赛走上应试教育的不归路。职业教育中,只注重技能教育,尤其是大赛涉及项目技能的传授与学习,轻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淡化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本无法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升和综合能力开发,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
囿于竞赛项目及参赛人数,能参加大赛的只是众多职教学生中极少数几个,而为了实现一些学校夺金牌、拿冠军的愿望,这极少数学生却占用着大部分资源,而忽视、淡化了大部分学生技能水平的培养和锻炼,走上了“精英教育”的道路。片面追求成绩使得大赛与职业教育基础性教学之间发生脱节,难以培养数以亿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也与大赛的初衷渐行渐远。对大部分学生而言,这样的培养方式丧失了教育的公平性,损害了大多数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对职业院校来说,单纯以大赛成绩来评价其教学质量,会导致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不仅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也会把学校工作引上片面追求大赛成绩的歧途。如此,不仅不能带动全体或者大多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反而会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阻碍。
另外,一些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参与大赛,为备赛参赛牵扯了大量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发展进程,让学校倍感压力,这可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也可能适得其反。
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未来所需的人才,就必须思考:企业在想什么,企业在做什么,企业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它做什么,努力培养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同样,大赛要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进器,成为职业院校办学的方向标和市场需求人才航标灯,就必须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与潮流。
如何让大赛回归本位,走向常态化、普遍化,与职业院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实现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以赛促教?如何使大赛与人才评价及选拔制度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将是我们举办大赛需要深入思考解决的课题。
[1]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4).
[2]茅建民.试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