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红
(阜阳市第十五中学,安徽 阜阳 236025)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是以应试教育为基础的,导致历史教学观点呆板,教材内容滞后,教学方式陈旧,让学生感到厌倦。 题海战术和历史教学的偏失,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进行历史创新教学迫在眉睫。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升级和创新。以探索为主的知识领域创新运用,把知识转化为经济生产力。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各种多样经济, 都可以从历史教育中培养出学生对人的了解和把握, 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人才。
作为人的某些基本才能的综合, 素质是个人在后天教育或环境作用下形成的基本品质结构, 包括知识、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力全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历史教学创新是重要的一步。
中考制度的改革,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也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漠然处之,根本就没有当成他们的必修课之一, 更有甚者, 有些部门、教师公然宣扬“历史合格万岁”、“考的再好对你升学无助”等言论,这给初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添加了难度, 再加上当前历史教材内容较少, 比较枯燥,教师教学易受教材的束缚,历史课被同学们视为“休息课”“聊天课”“自习课”了。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能否以积极的态度投身社会发展实践, 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去努力创新的保证。 人在多大程度上认识自己,决定着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发展自己,历史上的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社会要发展,更要和谐持续发展;现代人要发展,更要全面健康发展。 科技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历史发展与进步,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就人的发展而言,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片面发展,不仅使人本身发展日渐单面化,而且又反过来危及智力发展。 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证明,人的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直觉是统一互补的,而富含形象性、情感性的历史教育则是实现这种互补与统一促进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历史教法是重知识传授、重智育内容。教师是注射者、学生是接受器,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是雾里看花,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一个概念“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认为历史不需要思考与理解,更谈不上创新。因此,改进教学势在必行。 要考虑:(1)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求知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2)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主动掌握知识,而掌握一定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不够,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内容的深浅度,使学生能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如:在讲西安事变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时, 教材叙述的比较简单,学生搞不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重要意义,如果教师只按教材进行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后,笔者设计出一系列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得出结论。 这些问题是:(1)事变前, 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哪些事情? (2)事变发动者是谁? 他们的军队原来驻扎在哪?为什么又被派往西北?(3)在西北,刚开始他们和红军的关系怎样? 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蒋介石两次到西安的目的是什么?在对蒋介石“劝谏”“哭谏”无效的情况下,张杨最后采取了什么措施?(5)事变发生后,中国的形势怎样?中共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结果怎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通过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这些知识的发生过程, 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会到享受成功的快乐。 也可以让学生设想假如你是当时的张学良或杨虎城, 你会怎么处理这一事件?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展开想像的翅膀,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发扬民主,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条件, 让学生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教师不要怕学生有奇异的想法,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即使学生走入误区,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多鼓励、多提倡,培养他们富有自信,富有独创精神。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课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着力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驰骋思维,独立思考,辩证的分析历史和社会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索取、去创造,尽一切所能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让学生的能力、智力、创造力尽情喷射出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在学习、做事、合作竞争中充分显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当率先垂范, 以创新的精神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敢于突破教材束缚,善于对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改革。作为历史教师,尤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吸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这是创新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的高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生动活泼、宽松和谐的教学气象和自由探索、积极进取、大胆创新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和强烈的探索欲望, 使其创新思维流畅,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破学生心智枷锁的金钥匙。 没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配合。例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片展、历史遗址;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有关历史资料; 组织学生参加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报告会等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现行考试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培养,在深化课堂改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深入研究考试命题的改革(尤其初中阶段),考试命题中应增加部分开放性试题,即命题人员不做唯一性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据,论之有理即可得分。改革考试命题工作,由注重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结合知识考能力,并且适当增加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打开智慧的闸门,不拘一格地思考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1]刘 霞. 中学历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4).
[2]王金菊.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素质培养之我见[J].新教育,2009,(1) .
[3]欧阳廷虎.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