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红 张开福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除需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 设置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外,高职院校应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觉地认识到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自觉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的积淀, 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老师、学生为主体,以学校的制度、环境、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1]。它彰显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更昭示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发展于1990 年代。 由于其发展历史不长,加之先天不足,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力量较之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簿弱, 又面临生源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学生、家长相对认可度不高,得到的社会支持相对有限, 学校管理者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等原因,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特别是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后,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来,各地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建设力度有了进一步的加大,形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成绩和问题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
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相互协调、和谐共建的体系。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校园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依托和基本条件。 1990 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活动过程的形态变化对人才类型与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因势壮大。 由职业高中、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或合并或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无论就其师资队伍结构、水平,还是教学设施,校舍面积,抑或是教学管理水平、教育理念,与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着一定差距。短时间内,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发展,为了竞争,特别是2004 年以来,为迎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 纷纷开发新校园区,建设新校舍,购买新设备,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既乏力又无突出的起色。原因在于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自觉的批判精神,理性的自由精神,浓厚的人文精神,与当今的市场经济功利主义、现实主义相左,与庸俗化的生活文化、娱乐文化背道相克。 当然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缺失也与以国家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盛行有联系, 与以市场为高职教育的主导力量有关。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高职院校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让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到精神的洗礼,文化的熏陶,情感的升华,防止为活动而活动。 各种文化活动要力争使活动的价值取向一致。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学生、 老师和学校的发展为宗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和老师,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应由师生共同创造并由师生共同享有。文化建设中要纠正并排除以老师为施与者、 学生为受与者的简单化做法, 要充分调动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要树立学生文化建设的主人翁精神, 使师生人格在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是“防火墙”和“平衡器”,当大众文化趋于低俗时,它提倡高雅;当大众文化趋于肤浅时, 它追求高深; 当大众文化变得浮躁时,它坚持宁静致远;当大众文化趋于激进时,它提醒保守而正确;当大众文化趋于平庸时,它号召卓越[2]。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纪律约束和人文关怀的统一。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群体行为规范、习俗以及典礼仪式等文化氛围,它是在物质文化支撑下,由精神文化凝结而成的, 它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要求,纪律约束是必要的,但不能违背学生主体的权利, 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权利,显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努力将校园文化塑造成学校育人、育才的一种优质资源,防止将校园文化单纯地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手段的简单化做法。
高职院校与专业应用型、 理论研究型普通本科院校本质区别在于, 它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普通本科院校可以云集学术巨擘、国学大师、文化巨匠,它们可以培养出政界领袖、商界精英、学术泰斗, 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决定了它不照葫芦画瓢。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个性气质仍然不显现,载体不够鲜活。要使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就需要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找准突破口,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和探索,逐步形成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绝大部分为公办,以国家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盛行,学校管理过于行政化,即便是极少数民办私立高职院校, 也不得不屈服于市场的势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功利性、短期性。 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往往以招生规模、 就业率为办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亦往往过多地强调各种等级证书, 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或重塑过程,注重所谓的“管理”,忽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文化建设中,形式多于内容,文化信仰缺乏,“天地良心”、“君子慎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注重对学生品行“结果”的评价,忽略对学生成长“过程”的管理。
因种种原因,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校园文化对师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对学校荣誉的维护,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的养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历史的文化传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对校园集体内成员的影响和约束导向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师生的创造力,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整、调适师生的心态、心理方面的作用没有起到充分的体现。 全社会, 尤其是高职院校, 要从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培养人、塑造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提高校园文化的自觉性,努力造就一支懂文化发展规律,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切实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奉献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组建校园文化建设机构,使教学资源和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组织,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教育部要出台相关政策, 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级指标纳入到每五年一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体系之中。 对高职院校的物质文明建设予以科学的量化考核,对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的评估考核要格式化。 对于在每五年一次的评估中, 校园文化建设不达标的高职实行一票否决。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根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制订相应的选人、用人标准,选拔、任用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 尤其要高标准选拔任用从事党政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的干部,发挥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
高职院校师生要广泛开展校园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大兴文化学习之风。高职院校相比其它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历史较短,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都处在探索和逐渐成熟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个性气质和载体都有待进一步培育,文化建设的内容有待挖掘,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向其他普通高校学习,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敢于创新,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生的身心特点,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高职院校要将课余生活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三课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 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任务驱动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过程性。 通过过程,达到益智增技的效果,防止功利性。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才能得以建设和实施。 政府财政要积极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专项资金确保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学院财务要明确专项经费,予以校园文化活动资金保障,要像重视教学硬件建设一样,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投入, 真正发挥教学资源和校园文化资源的育人、育才作用。
党的十八大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3]。中国高职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 已经从量的扩张发展到质的提升。 如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需求,注重氛围营造,注重陶冶情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和历史使命。
[1]丁 纲.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纪宝成.大学应成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N].中国教育报,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