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绍明 黄嘉丽 黄 丹(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511450)
2012年11月15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老年政策亚太地区国际论坛”上,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官员透露,亚太地区老年人口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到2050年亚太地区的老年人口将达到9.7亿。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10594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122.37万人,出生率11.60%。死亡人口49.06万人,死亡率4.65%。自然增长人口73.31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95%。其中0~14岁有1690.77万人,比重为15.96%,15~65岁为8155.24万人,比重为76.98%,65岁及以上为747.99万人,比重为7.06%。据了解,对于人口老龄化现象,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显然,当前广东省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阶段。广东省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养老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居家养老模式是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与机构养老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是指由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在家中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模式是指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把老人送到社会化养老机构养老,由养老机构照料老人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而居家养老模式则是政府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培训并聘请具有基本护理专业技能的居家养老护理员为社区内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养老方式。
居家养老护理员是社区机构下辖的专职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2002年6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了标准界定,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共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四个等级,工作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1、生活照料,包括清洁卫生、睡眠照料、饮食照料、排泄照料和安全保护;2、技术护理,具体包括给药、观察、消毒、冷热应用、护理记录和临终护理等工作。[1]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素质滞后于养老事业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养老护理员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养老护理员在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方面有待加强。存在由于养老护理员对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认识不清,对各种规章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差错和事故的现象。甚至有养老护理员在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包括盗窃、行骗等。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基本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居委会推荐的本地低收入户与困难家庭的妇女以及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担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部分人只有小学、初中、中专学历,甚至是文盲,仅有一小部分护理员是高中或以上学历。文化水平不高使他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养老护理服务很大程度上局限在家政服务上,为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等。因而进行护理员岗前培训时,对专业的护理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限,知识面窄,应用水平低。而社区在聘请养老护理员时基本不把学历作为考察点要求,只看其是否持有上岗证以及劳动态度等。现时老人对护理服务的需要日益多元化,精神需要以及基本护理需要成为了文化程度不高的养老护理员的短板。
近年来,我国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情况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2002年国家颁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来,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持证上岗率不断提高。广州市政府2012年颁布的42号文件规定,到2015年广州的养老护理员必须实现全面持证上岗。据了解,养老护理员必须参加劳动局的培训,通过资格证考核后才能上岗。但由于养老护理员人手不足,对于还没有通过资格证考核的人员往往出现一边上岗、一边培训的情况。养老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理论知识,更加缺乏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健康维护、营养与饮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观察、常见症状及老年病护理等方面的技能知识。
养老护理事业目前普遍薪酬水平不高,但业务繁多,工作时间长,脏累乱是常有的事,而选择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的一般是中年人,其中以妇女占绝大多数,她们多是家庭妇女,因此她们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态度有待改进。
1、良好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
养老护理员要具备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养老护理员要具备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意识,在上门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应遵纪守法,切勿实施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行为。若服务对象向养老护理人员实施侵害,应勇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国家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精神,这同时也是养老护理员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养老护理员应做到尊老敬老,服务第一、爱岗敬业,遵章守法、自律奉献。
2、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养老护理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养老护理知识,这是对一名专业养老护理员的基本要求,养老护理员肩负着养护老人的社会重任,其职责是为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相应的养老护理服务。照顾老人,需要学习各种护理手段。既要了解不同老人的心理,也要学习如何照料老人的日常起居,既要有专业的老人健康护理知识,也要为老人创造安静、舒适、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帮助其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养老护理员应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养老护理工作繁琐劳累,需要护理员有良好的体魄,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弱,是疾病的易感人群和高发人群,养老护理员经常接触老人,应注意保持个人清洁卫生,注意身体健康。“替天下儿女尽孝,为亿万家庭分忧”,是养老护理员服务的宗旨。[2]养老护理员应不断地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端正工作态度,乐观积极地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1、工作薪酬不高
社区养老护理员的薪酬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按被服务对象的政府分配金额和工时计算薪酬,也包括基本的社会保险金。但薪资微薄难以吸引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人从事护理行业,专业的卫校学生也不愿意从事养老护理工作。江西省首创的养老护理专业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被“预定一空”,这说明养老护理行业的人才缺口很大,尤其是受过医疗护理专业教育的年轻学生更是受到“追捧”,但人员流失情况仍然严重。目前在职的社区养老护理人员基本是兼职人员,社区并没有硬性规定其工作时长。
2、职业前景不乐观
目前,我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养老护理事业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尚未对养老护理行业开展充分、科学化的研究,使得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不明确,更谈不上为养老护理员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和规划其职业发展蓝图。就目前而言,养老护理仍然是个新兴专业,我国的公立医科院校较少开设此专业,养老护理方面的知识被归入护理专业课中讲述,并没有单列出来作为独立的专业课程,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于医院等医疗机构,很少有直接到养老机构或社区从事养老护理职业,因而养老护理行业一直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以及相应的师资培养项目。
3、职业培训不科学
根据培训责任主体、运行机制和运行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养老护理员培训模式划分为政府培训模式、市场培训模式、社会培训模式和其他培训模式等几种基本类型,在养老服务发展相对完善的国家,这几种培训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当的。[3]但我国对市场和社会培训关注度不高,基本依赖劳动局短期的职前培训,导致培训模式、内容单一,培训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培训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护理技能的培训,缺乏职业道德和心理护理方面的内容,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服务容易失准。此外,对于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多集中于职业培训,入职后培训相对不集中,仅限每周一次的交流活动,且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的再培训计划。
4、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养老护理员的工作仍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规范,各项具体的评价指标局限在为老人提供家居清洁服务等家政服务内容,缺少专业护理方面的评价指标。此外,评价指标相关性不强、专业度不高,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在计算各项评分上只是流于单纯的相加,而缺乏深入的交叉研究和内部关系的探索,可能导致评价信息的失真。
第一,完善居家养老事业的法律和政策。政府应尽快实行养老护理员全面持证上岗制度,要求养老护理员必须实现全面持证上岗,确保养老护理员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政府应完善养老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保障养老护理员和护理服务对象的各项权利。第二,加大对居家养老事业的财政支持。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以补贴、支助等形式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和福利水平。此外,还可采取社会集资、募捐以及福利彩票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以供发展养老护理行业之用。亦可适当引进外资,以突破推进社区养老过程中的资金“瓶颈”,进而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和宏观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4]国家要从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出发把老年社会福利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养老护理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促进养老护理人员收入的增长。第三,丰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机制。首先,分批选送在职护理人员到有关院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切实拓宽护理人员渠道。[5]其次,在职业中学和大专院校中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或从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吸纳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再次,政府应促进养老护理服务与下岗再就业工程的融合,培养更多的下岗职工和困难家庭的妇女成为养老护理员,负责日常照顾老人工作。第四,研究养老护理行业的发展路向,规划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蓝图,预留出高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明晰护理员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空间。
第一,完善养老护理人员管理体系。实施分层级管理,明晰权责,打破现有管理混乱的情况,并引入较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要有更高的要求,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带头示范作用,推出纯老年社区的试点和样板,积累经验以便推广。[6]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应视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能力,在现有养老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做出规划。[7]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形成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更科学合理地对养老护理行业进行研究。第三,引入养老护理员竞争激励机制。评选表彰先进优秀养老护理员,对表现突出的养老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氛围。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成员的养老意识和尊老养老的道德水平、法制观念。提高养老护理行业的社会认同感,提高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获取社会成员的支持和理解。其次,社区要充分挖掘和整合相关行业的养老资源,利用现有的养老、卫生、体育、文化等服务设施对外开放,为辖区老人提供及时、全面、优惠的服务。重视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各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
第一,培养养老护理员“尊老爱老”的服务理念。养老护理员除了专业的护理技术,还需要有对老人的尊重、关爱和愿意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应在养老护理员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使其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第二,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提高岗位技能。学校和培训中心应开设和老年护理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专业课程并组织学生和培训人员到实训基地或养老机构进行实习,使护理人员掌握日常按摩推拿、康复训练、四肢护理、皮肤护理、特殊老年设备的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理想的社区家庭访视护理范围包括:护理服务、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工作、营养咨询、医疗卫生器材租用、搬运患者的服务等。[8]因此,要着重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第四,加强锻炼,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身体素质。定期组织体育锻炼和体检,保持养老护理员的身体健康。第五,定期对养老护理员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减轻养老护理员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其维持良好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注 释]
[1]王芳.公共服务动机对养老护理员工作态度的影响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7.
[2]韩家新.浅谈养老护理员的素质与提高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5).
[3]邓波、刘玉卿.我国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培训研究[J].企业导报,2012(l9).
[4][6][7]奚志勇.中国养老[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28.128.128.
[5]陈阳、王维岩.加强养老护理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J].中国民政,2009(1).
[8]王崇宪.护理社会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7.
[1]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4.
[2]广州老年学会.广州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3]杜鹏.中国谁来养老[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
[4]程双云.对养老机构老人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9(4).
[5]郑豫珍、刘继文、杨玉英.政府购买护理服务模式下居家养老护理员现状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12).
[6]陈卓颐、陈伟然.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