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学习过“简便计算”的相关内容后,在其后的练习课中,如果布置一些只能按运算顺序依次计算或是能利用相关运算定律计算比较简便的计算题时,一些学生便会问:“老师,这些题要不要简便计算?”“老师,这道题不简便计算会不会不对啊?”等等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提问说明他们没有理解数的运算最优化是学习“简便运算”的目的,没有体会到使计算简便,是“简便方法”的价值,也就是说学生的简算意识淡薄,“简便计算”没有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内在需要。那么如何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简算意识呢?下面,我结合本学期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一课谈一谈我的做法。
一上课,我先让学生进行“抢答凑整”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发现凑整百数的特征,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导学生对“125+49+75 、35+28+72、156-47-53 ”这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并趁机询问,这些题的计算用到了整数的什么定律,以此唤醒学生的已学知识。旧知的复习,不仅有效解决了从整数简算到小数简算间的过渡,而且让学生再次复习、巩固和深刻地感知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为学生后继的简算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最后,创设买文具的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带着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课中,我出示主题图:一套水彩笔8.9元,一本笔记本3.6元,一支钢笔6.4元,一副三角尺1.1元,让学生看着题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你最想买哪三种,需要多少钱?”“四种各买一样需要多少钱?”等,当学生列出“8.9+3.6+6.4+1.1”等算式时,他们纷纷开动脑筋计算。我展示学生的几种算法,学生则为自己的计算找依据,对探究出的计算方法进行验证,其他学生则要对回答给予评价。通过“顺算”和“简算”的对比,学生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能算得又对又快。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一环节深入研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小数加减法都可以使用这些整数的运算定律呢?我启发学生产生进一步验证的需求,帮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法的验证方法。学生照样子写三道计算题,先按顺序计算,再用定律计算,比一比答案,再使劲想一想,有没有用定律计算与按顺序计算结果不同的例子?最后,全班一起得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性质,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这一结论。这是一次验证的过程,也是一次对运算定律审慎思考的过程。
我认为,本课简算的难点不是运算定律的记忆,而是如何观察发现算式中各个数据的特点,如何正确使用运算定律达到简算的效果。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深入研究,安排“6.7+3.8+0.12 ”和“ 5.6-4.4-0.06”等算式,请学生自主尝试计算、思考以及交流,然后一起总结小数运算时的流程。首先要看清楚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看是否能简算,再选择合适算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提出,在小数凑整时,不能只看小数的末位,要看整个小数部分,要看准小数位数是否相同。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我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巩固练习中做到设计形式多样,让学生说一说、填一填、算一算等;层次分明,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扎实有效。如,要求学生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以下两道题可以进行简便计算:“8.67+4.3+( )”和“17.73-()-4.32”。先让学生讲想法,如第一题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填0.7,0.7和谁凑整等,让学生知道小数凑整与整数凑整的区别。从而强化学生的简算意识,正确使用定律进行简算。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多问问学生“你希望后面(或前面)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学生在计算时便会先想,如果后面(或前面)有一个什么数据就好算了。学生会自觉寻找一种更为简便的计算方法,那么“要不要简便计算”的问题就不会再出现了。
本节课,我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扶放结合。在教学中先体验计算,再验证得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的规律,让学生自主探究,巧设练习,使其经历一个举例、比较、交流、验证、概括这样一个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分析数字和符号,提出有没有和怎样简便运算的问题,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简算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