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词”的表征及其加工*

2013-02-03 01:45闫国利张兰兰孙莎莎白学军
心理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正确率主观短语

闫国利 张兰兰 ,2 孙莎莎 ,3 白学军

(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3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州 510275)

1 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词汇识别是完成阅读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英文文本阅读中,词作为基本的书写单元和意义单元,在阅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英文阅读以词为基本信息单元。有四个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首先,读者的首次注视倾向于落在词的偏好注视位置(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PVL)—— 即落在词的开头和词中心之间的位置(Rayner,1979);如果读者的眼睛落在最佳注视位置—— 词的中心位置(optimal viewing position,OVP),再注视的概率最小(Vitu,O’Regan,&Mittau,1990;O’Regan,1992;O’Regan&Jacobs,1992)。PVL效应经常被作为阅读中眼动控制以词为基础的证据(Yang&Vitu,2007;Yan,Kliegl,Richter,Nuthmann,& Shu,2010)。其次,词是作为整体加工而不是逐个字母进行加工(Cattell,1986;Healy,1976,1994;Johnston,1978;Tao,Healy,&Bourne,1997)。再次,词的一些特性影响词汇加工时间。如词频和词的预测性影响单词的注视时间:高频词的注视时间短于低频词,高预测性词的注视时间短于低预测性词(Rayner,1998)。最后,英语读者对去掉词间空格的句子进行词切分,他们的切分非常一致(Miller,Chen,&Zhang,2007);当去掉英文句子中的词间空格,读者的阅读速度会显著下降(Rayner,Fischer,&Pollatsek,1998;Rayner&Pollatsek,1996;Winskel,Radach,&Luksaneeyanawin,2009)。

与英文文本不同,汉语文本的基本书写单元是汉字,什么是词以及如何区分词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古汉语中,字是基本的书写单位和意义单位,以单音节形式为主,没有“词”的概念。章士钊(1907)首次提出“词”概念,探讨了字、词和句子的区别。直到20世纪50年代,受西方拼音文字系统中“词”的影响,汉语“词”才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但是研究者很快发现汉语词很难定义和区分,甚至有学者认为汉语中并不存在与英文的“word”对应的概念(Chao,1968;吕叔湘,1981)。随着词汇学的发展,目前,汉语语素以单音节为基本形式,双音节词占优势,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黄伯荣,廖序东,2007)。可见,汉语发展早期单字词占优势,现在双字词占优势(约占70%~80%:Yu et al.,1985),且许多双字短语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有了词的外貌,导致读者对双字短语和词很难区分。因此,汉语词的表征和加工远比拼音文字系统的词要复杂的多。那么,汉语词是否与英文词一样,也是读者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呢?

关于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在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于词的阅读,一种是基于字的阅读。

许多研究发现词在汉语阅读中起重要作用,汉语阅读是基于词的阅读。有四个方面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1)汉语词是整体加工。郑昭明(1981)发现,读者在词中搜索汉字的位置比在非词中搜索速度要快,这个结果表明,词作为整体被知觉,而不是以词素为单位分别被识别。汉语词的频率和预测性都会影响词的注视时间,如读者对高频词的注视时间短于低频词,对高预测性词的注视时间短于低预测性词,高预测性词更容易被跳读(Yan,Tian,Bai,&Rayner,2006;Rayner,Li,Juhasz,&Yan,2005;Yang&McConkie,1999)。Li,Rayner和Cave(2009)给被试呈现一个四字词(如“不知所措”)或由两个双字词构成的四字组合(如“急速切实”),控制其呈现时间,结果发现,被试能够准确报告四字词,而通常只能报告两个双字词中的第一个词,对第二个词的报告正确率显著降低,表明四字词被整体识别。(2)词边界在汉语阅读中的作用。有人(刘英茂,叶重新,王联慧,张迎桂,1974;Inhoff,刘伟民,王坚,符德江,1997)在词间插入空格以标记词边界,没有发现空格对文本阅读的促进作用。而Bai,Yan,Liversedge,Zang 和Rayner(2008)采用空格(阴影)标记词或字,产生四种呈现条件的句子:正常文本、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结果发现,在词间插入空格既没有促进阅读也没有干扰阅读,而在字间插入空格干扰了阅读,表明,与字相比,词更可能是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刘志方、张智君和赵亚军(2011)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文本中的字或词呈现一定时间后消失),控制注视区内字或词呈现40 ms后消失,结果发现,汉语读者以词为单元来加工注视点及注视点右侧的词。(3)汉语的偏好注视位置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PVL)效应。这个效应通常被作为阅读中眼动控制以词为基础的证据(Yang&Vitu,2007;Yan et al.,2010)。英文阅读中读者的首次注视倾向于落在词的偏好注视位置——即落在词的开头和词中心之间的位置(Rayner,1979)。汉语阅读中,Yan等人(2010)发现,当一个词只被注视一次时,被试倾向于注视词的中心位置,而当一个词有多个注视点时,首次注视倾向于落在词首位置,即发现了词的偏好注视位置。白学军等人(2011)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和与其年龄、能力匹配儿童的注视位置效应,重复了Yan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4)E-Z读者模型的证据。Rayner,Li和Pollatsek(2007)使用E-Z读者模型模拟汉语阅读的眼动行为,假定词是汉语阅读的基本单位,用字频作为额外的预测变量并没有使数据更好的拟合模型。

尽管大部分研究支持汉语阅读以词为基础,但一些研究表明,字比词的作用更突出,汉语阅读是基于字的阅读(Chen,Song,Lau,Wong,&Tang,2003)。而且还有一些研究也没有发现词是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Yang et al.,1999;Tsai&McConkie,2003;Li,Liu,&Rayner,2011)。

综上所述,目前大部分实验证据支持词是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但这个结论似乎也存在问题。如果词是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前提是读者能够正确切分词。但研究发现,普通读者甚至语言学家对什么是词的看法很不一致,汉语读者对词缺乏清晰的认识(Hoosain,1991,1992),在确定词边界时存在很大分歧(Hoosain,1992;Tsai,McConkie,&Zheng,1998;Miller et al.,2007)。Duanmu(1998)认为汉语词切分比较困难。Hoosain(1992)认为,读者不是按照词形或语言学标准完成词切分,而是受文本背景的影响,根据直觉完成词切分,切分的单元表达完整的意义,如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等短语视为一个词。Tsai等人(1998)发现,读者在短文中标记词边界的数量占有效词边界数量的百分比小于50%,可见读者将一些短语视为词。有研究者总结了汉语读者词切分特点,他们经常把虚词和实词连在一起,把虚词作为词缀,经常将短语视为一个词,界定的名词性复合词包含3个或更多的词素(Hoosain,1992;Bassetti,2005)。由此推断,读者表征的信息单元不一致,它比根据语法标准获得的词单元包含的汉字数更多。另外,有些语言学研究者认为记忆组块和短语是语言阅读的基本单元(Miller,1956;Abney,1991;Moon,2004;冯志伟,1997);还有学者从中文信息处理角度对中文句子进行组块分析(刘芳,赵铁军,于浩,杨沐昀,方高林,2000;李素建,刘群,白硕,2002),这可以推断读者的阅读单元比词单元包含更多的汉字。

既然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对词的切分存在如此大的差异,那么,认为词是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位似乎欠妥。熟练的汉语读者在一次注视中可以获得4~5个汉字的信息(Chen&Tang,1998;Inhoff&Liu,1998;闫国利,王丽红,巫金根,白学军,2011),而汉语双字词约占70%~80%(Yu et al.,1985),推测他们可能以更大的意义单元作为表征的基本单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个体对词的主观认识确定词边界,进而完成词汇识别和理解,最终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那么,如何表述读者表征的意义单元呢?本文提出主观词的概念,主观词是指读者阅读时表征的语义单元,反映读者对词的主观表征。读者对某些词的主观表征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如“胜利”,而对另外一些词的主观表征不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如“研究方法”,在语法上是两个词“研究”和“方法”,很多读者主观表征为一个词。

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2)与非词相比,主观词是否与词相同,存在加工优势。共包括三项研究。研究1要求读者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了解他们对词与短语的认知,进而推断主观词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研究2和研究3考察主观词的加工优势。研究2参照Reicher(1969)和郑昭明(1981)“词优效应”的研究范式,采用强迫选择作业考察主观词是否也存在“词优效应”。研究3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双字主观词的识别是否与词相同,是否存在加工优势。“词优效应”是指读者在词中搜索字母比在非词中搜索字母容易(Cattell,1886;Reicher,1969),它是证实词汇整体加工的研究范式之一(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词汇判断是指给读者呈现字母串(几个汉字),有的是词,有的是非词,要求读者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它是否是一个词,常用于判断不同因素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彭聃龄,舒华,陈煊之,1997)。

2 研究1普通读者对双字结构的词汇辨别研究

目前,语言学界比较认可的词的定义是:它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单位。词由语素构成,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如“书”是一个语素,“图书”是一个词。双字词是由两个汉字构成的词,由两个语素或一个语素构成,例如“图书”由两个语素“图”、“书”构成,而“马虎”则由一个语素“马虎”构成。短语是词和词的语法组合。词和短语的相同点是,它们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可以是造句的成分,可以单说或单用。从语法结构关系来看,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关系。但是,短语不同于词,它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可以分离,而词不可以分离,如“骑马”可以扩展为“骑了一匹马”,是短语;而“骑兵”不能扩展,是词(黄伯荣,廖序东,2007)。

以上是从语法的角度判断汉字组合是词还是短语,但是读者似乎并没有按照语法规则进行词切分。以往的研究(Hoosain,1992;Tsai et al.,1998;Miller et al.,2007;Bassetti,2005)发现,读者在将句子切分成连续的词时存在较大分歧。他们很难将词与短语区别开,常将短语标记为一个词(Hoosain,1992;Tsai et al.,1998;Miller et al.,2007;Bassetti,2005)。但是读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区分词和短语,对该问题的量化研究则不多见。所以,本研究考察了普通读者区分词与短语的程度,并深入考察他们对词的认知。

2.1 研究方法

2.1.1 被试

从天津某大学选择45名非中文系的大二学生为被试。调查结束后得到一份精美礼物。

2.1.2 材料

研究选取600个双字组合,其中300个是两字构成的短语,另外300个是从《现代汉语词典》中选择的双字词,均由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构成。300个短语在生活中并不常见,为了保证短语和词熟悉度上的匹配,选取的300个词的频率偏低(

M

=9.17次/百万,

SD

=28.79)。

2.1.3 程序

要求被试对600个双字组合作词或短语的判断,指导语为:“同学,你好!下面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或短语,请根据你对词和短语的认识,判断哪些是词,哪些是短语,如果是词,请在空格处填‘1’;如果是短语,在空格处填‘0’。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非常感谢大家的合作!”

2.2 结果与分析

被试在主观评定双字组合是词还是短语时,有4种情况:短语被主观评为词(短语-词),短语被主观评为短语(短语-短语),词被主观评为词(词-词),词被主观评为短语(词-短语)。统计每个短语或词被45名被试主观评定的情况,以频次和百分比表示,见表1。

表1 双字组合主观评定结果

分别对300个短语和300个词的主观评定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对短语进行评定时,虚无假设是被试将短语主观评定为词的百分比与主观评定为短语的百分比无显著差异,备择假设是被试将短语主观评定为词的百分比与主观评定为短语的百分比有显著差异。χ(35)=175.68,

p

﹤0.001,结果支持备择假设,从评定百分比来看,被试倾向于将短语主观评定为词。对词进行主观评定时,虚无假设是被试将词主观评定为词的百分比与主观评定为短语的百分比无显著差异,备择假设是被试将词主观评定为词的百分比与主观评定为短语的百分比有显著差异。χ(35)=88.32,

p

﹤0.001,结果支持备择假设,从评定百分比来看,被试倾向于将词主观评定为词。

2.3 讨论

本研究选择600个双字结构(300个短语和300个词),让被试判断它们是词还是短语。在对短语进行主观判断时,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读者倾向于将短语主观判断为词,与以往的研究结果(Hoosain,1992;Tsai et al.,1998;Miller et al.,2007)一致。另外,在对词进行主观判断时,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读者倾向于将词主观判断为词。这些结果表明,读者在判断双字组合是词还是短语时存在很大分歧,倾向于作出是词的判断。

研究还发现读者将38%的词判断为短语,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Hoosain,1992;Tsai et al.,1998;Miller et al.,2007)不一致。以往的研究采用词切分任务,即让读者对句子或篇章进行词切分,读者切分的单元往往表达一件事(one thing)或一个概念(one idea),与词单元相比,表达更加完整的意义。词切分任务不需要读者明确区分词素、短语和词,读者在词切分时非常灵活,切分结果有助于读者理解整个句子的含义。而本研究要求读者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排除了文本背景对读者认知词的影响,该任务需要读者利用已有的语法知识和经验区分词和短语,比词切分的难度大,而读者掌握的语法知识有限,很难利用语法知识对词和短语作出正确判断,同时该任务会提高读者判断双字结构是词的标准,导致将一部分词误认为短语。

上述结果表明,读者在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时存在很大分歧。那么读者判断双字结构是否是词的标准是什么?很明显,读者不是按照语法标准进行判断。举例来说,“名医”,在语法上是短语,只有18%的读者认为它是一个短语,而有82%的读者将其判断为一个词;“踢球”,在语法上是短语,有84%的读者认为它是短语,16%的读者认为它是一个词。而“国画”在语法上是词,有87%的读者认为它是词,还有13%的读者认为它是短语;“补票”在语法上是词,只有20%的读者认为它是词,有80%的读者将其判断为短语。Hoosain(1992)也认为读者不是按照语法规则完成词切分。可见,读者对什么是词有个体的判断标准,对词的表征是主观的。当读者看到一个双字结构时,有些读者认为它是词,而另外一些读者认为它是短语,即读者最终表征该双字结构的心理现实可能是不同的。引言中将读者头脑中表征的词称为主观词,本研究证实,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即它在读者头脑中是真实存在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3 研究2双字主观词识别的“词优效应”

在拼音文字系统中,读者在词中搜索字母比在无意义字母串中搜索字母的速度快,而且这种效应不是由猜测引起(Cattell,1886;Reicher,1969)。郑昭明(1981)发现,汉语字词识别也存在“词优效应”,给被试快速呈现字词,发现被试在一个双字词中检索汉字位置比在一个由两个字构成的非词中检索的速度要快,表明汉语词也是作为整体被识别的。

研究1的结果发现,读者不容易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会将某些短语主观判断为词,也会将某些词判断为短语。在本文中,主观词的操作定义是,语法规定是短语但主观评为词的双字组合称为主观词。

研究目的是考察读者在词的低水平信息加工中,主观词是否也存在“词优效应”。参照Reicher(1969)和郑昭明(1981)词优效应的研究范式,采用强迫选择作业,让被试在词、主观词和非词中搜索汉字的位置。研究假设是:根据郑昭明(1981)的研究,词会出现词优效应。如果主观词与词一样出现“词优效应”,即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相同,那么表明主观词和词的识别过程存在相似之处,都是作为整体识别的;如果主观词条件无“词优效应”,或者在识别中准确率低或反应时长,那么表明两者的识别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3.1 研究方法

3.1.1 被试

选择26名大学生为被试,男生11名,女生15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获得一份精美礼物。

3.1.2 材料

第一步:词和主观词的选取。从研究1的300个词中选择80%以上被试(45名被试评定)主观评定为词的双字结构37个,标记为词;300个短语中80%以上被试(45名被试评定)主观评定为词的双字结构37个,标记为主观词。然后对词和主观词进行首字笔画数、尾字笔画数、首字字频、尾字字频、首字义项级和尾字义项级方面的匹配。然后选择37个非词(由两个汉字组成,但不构成词)在上述属性上与词和主观词相匹配。

第二步:熟悉度和具体性评定。熟悉度评定:选择24名被试评定词和主观词的熟悉程度。采用5点量表评定,1代表 “完全不熟悉”,2代表“不熟悉”,3 代表“一般”,4 代表“熟悉”,5 代表“非常熟悉”。

具体性评定:选择29名被试评定这些词语的具体性。具体性指的是该词语所能指代日常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的程度。采用5点量表评定,1代表 “非常不具体”,2代表“不具体”,3代表“一般”,4代表“具体”,5 代表“非常具体”。

第三步:选择正式实验材料。根据前两步,删除不符合要求的词、主观词和非词,选取29组,共87个项目,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词、主观词和非词属性匹配

3.1.3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3(材料类型:词、主观词、非词)×3(刺激呈现时间:30 ms、35 ms、40 ms)的两因素被试内设计。研究发现汉字识别中字形激活时间为43 ms,字义激活时间至少出现在57 ms(陈宝国,彭聃龄,2001;陈宝国,王立新,彭聃龄,2003),也有证据表明阈下启动刺激的呈现时间一般不超过50 ms,阈下启动是一种类似知觉分析的加工(马利军,张积家,2011)。为了保证读者依赖低水平词汇信息(如词形)完成实验任务,设置刺激的呈现时间小于40 ms。而以往研究关于词汇仅获得低水平信息的刺激呈现时间并不确定,为了获得可靠的“词优效应”,本研究选择3个时间段,为30 ms、35 ms和40 ms。

3.1.4 实验仪器及程序

实验使用HP540电脑,采用DMDX编程。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让被试坐在电脑显示屏前约50 cm处,右手放在键盘方向键处。实验开始时,首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1000 ms,然后呈现刺激30 ms、35 ms或者40 ms,刺激是词、主观词或非词。接着呈现500 ms的掩蔽刺激“榃榃”,之后在屏幕中央呈现两个汉字,这两个汉字中的一个字是在先前刺激中出现过的。要求被试尽快判断哪边的字曾经在先前刺激中出现过,如果是左边的汉字出现过,按“←”键;如果是右边的汉字出现过,按“→”键。按键的同时,记录反应时,呈现下一组项目;如果被试不反应,3000 ms后自动呈现下一组项目。如果被试在主观词条件下搜索汉字位置的反应时和词一致,比在非词中短,正确率高,则表明出现“词优效应”;如果没有发现差异,则表明“词优效应”不存在。

3.2 结果

本研究采用正确率和反应时两个指标。在以下数据处理中,

F

均指以被试为随机变量的方差分析值,

F

均指以项目为随机变量的方差分析值。

3.2.1 正确率

被试在不同材料呈现不同时间下汉字位置辨别的正确率,如表3。

表3 三种刺激材料在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的正确率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2,50)=13.51,

p

﹤0.01,

F

(2,78)=3.81,

p

﹤0.01,事后检验表明,词和主观词条件下汉字位置搜索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

ps

﹥0.05,但词和主观词条件的正确率均高于非词条件,

ps

﹤0.01。刺激呈现时间的主效应显著,

F

(2,50)=11.78,

p

﹤0.01,

F

(2,78)=5.56,

p

﹤0.01,事后检验表明,呈现时间为35 ms和40 ms时,反应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

ps

﹥0.05;呈现时间为30 ms时被试反应的正确率低于呈现时间为35 ms(

p

﹤0.01,

p

﹤0.01)和40 ms(

p

﹤0.01,

p

﹤0.05)。材料类型与刺激呈现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

(4,100)=0.99,

p

0.05,

F

(4,78)=0.41,

p

0.05。

3.2.2 反应时

在分析反应时时,删除反应错误的数据,为29.04%,然后删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1.41%,共删除30.45%的数据。被试在不同材料呈现不同时间下汉字辨别的反应时,如表4。

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2,50)=7.29,

p

﹤0.01;

F

(2,78)=6.79,

p

﹤0.01。事后检验表明,词和主观词条件没有显著差异,

ps﹥

0.05,词和主观词条件的反应时均短于非词,

p

﹤0.05,

p

﹤0.01;

p

﹤0.05,

p

﹤0.01。刺激呈现时间主效应显著,

F

(2,50)=5.67,

p

﹤0.01,

F

(2,78)=5.19,

p

﹤0.01。事后检验表明,呈现时间为35 ms和40 ms,对被试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影响,

ps﹥

0.05;呈现时间为30ms时,被试的反应时均长于呈现时间为35 ms 条件(

p

﹤0.05,

p

﹤0.01)和40 ms(

p

﹤0.01,

p

﹤0.05)。材料类型与刺激呈现时间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F

(4,100)=1.18,

p

0.05,

F

(4,78)=0.32,

p

0.05。可见,反应时的结果与正确率相同。

表4 三种刺激材料在三种呈现时间条件下的反应时结果

3.3 讨论

本研究采用郑昭明(1981)的强迫选择作业,让读者在词、主观词和非词条件下搜索汉字的位置,发现读者在词和主观词条件下搜索汉字的正确率没有差异,但都比非词条件的正确率高。反应时结果与正确率相同,即词和主观词条件下搜索汉字位置的反应时没有差异,但都比非词条件短。该结果验证了郑昭明(1981)发现的词优效应,同时发现主观词存在“词优效应”。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在对词进行主观表征时,对这两个汉字不是独立地进行加工,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

汉语阅读中,词是作为整体被加工。有学者(李兴珊等人,2011)指出四方面的证据(词优效应方面的研究、词加工与注意分布方面的研究、词的属性对眼动模式影响方面的研究和字间空格与词空格方面研究)支持这个观点。虽然在本研究中,同样发现了主观词具有整体加工的特点。不过,笔者认为,要证明主观词具有整词加工的特点,尚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验证。

研究还发现刺激的呈现时间影响汉字位置搜索的正确率。当刺激呈现时间为30 ms时,汉字搜索的正确率低;而当刺激呈现时间为35 ms和40 ms时,正确率均没有显著差别,但比呈现时间为30 ms时,正确率有显著提高。这表明读者依赖低水平的信息就能够判断汉字的位置,但仅靠这些信息还不能够完全识别汉字,因为即使在40 ms时,读者搜索汉字的正确率并未达到100%。另外,反应时的数据模式与正确率相同;当刺激呈现30 ms时,反应时显著长于刺激呈现35ms和40ms时,但后两者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

总之,这些结果表明,读者在词和主观词中搜索汉字的位置比在非词中搜索的效率高,即验证了词的“词优效应”,同时也发现了主观词的“词优效应”。由此推测,读者将主观词作为一个整体识别。在主观词条件下,要求搜索的汉字属于词的组成部分,读者在搜索汉字时,可以对构成词的两个汉字并行扫描,所以识别效率高;而在非词条件下,读者则需要系列地将搜索的汉字与构成非词的两个汉字进行比对,所以识别效率低。

4 研究3词汇判断任务下主观词加工的优势效应

研究2控制刺激呈现时间小于40 ms,实验任务是让被试在词、主观词和非词中搜索汉字的位置,完成该任务主要是依赖词的低水平信息(如词形)的获得。发现了词和主观词均具有“词优效应”,即读者在词和主观词中搜索汉字的正确率高于非词,反应时短于非词。而更高水平的信息,如语义水平上是否也表现出主观词加工的优势呢?词汇判断任务是要求读者对呈现的词或非词作出是否是词的判断,需要提取一定的语义信息,反映词汇识别过程(Just&Carpenter,1987;Hino&Lupker,1996;陈宝国,彭聃龄,2001;彭聃龄,邓园,陈宝国,2003)。所以,本研究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考察词和主观词与非词相比,是否表现出加工优势。

4.1 研究方法

4.1.1 被试

从天津某大学选取28名大学生,男生11名,女生17名,他们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赠送一份精美礼品。

4.1.2 材料

实验材料的选取方式同研究2,最后选择28组材料,各属性统计结果见表5。

表5 词、主观词和非词属性匹配

4.1.3 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3水平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材料类型:词、主观词和非词。

4.1.4 实验程序

被试熟悉实验环境后,开始实验。首先在屏幕中央出现一个“+”,持续时间为300 ms,然后空屏300 ms,接着呈现刺激项目。要求被试又快又好地判断在屏幕中央出现的两个字是否是词,如果“是”按“←”键,如果“不是”按“→”键。计算机记录刺激开始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的时间和正确率。被试将词和主观词条件下的两字结构判断为词,将非词条件下的两字结构判断为非词,表示反应正确;将词和主观词条件判断为非词,将非词判断为词则为反应错误。在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做10个练习项目,以熟悉实验程序。正式项目有112个,每种条件28个,另外加入28个非词的填充项目,以保证按“←”或“→”键的平衡。

4.2 结果与分析

在数据分析中,删除反应错误的数据为5.74%,然后删除3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1.40%,共删除7.14%的数据。实验结果见表6。

表6 三种条件下词汇判断的反应时(ms)和正确率(%)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时上,材料类型的主效应显著,

F

(2,54)=61.02,

p

﹤0.01,

F

(2,54)=37.12,

p

﹤0.01。正确率上,材料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54)=0.80,

p

0.05,

F

(2,54)=0.62,

p

0.05。事后检验表明,词和主观词在反应时上没有显著差别,

ps﹥

0.05;它们的反应时均短于非词,

ps

﹤0.01。这表明词和主观词在词汇判断任务上存在相似的加工过程,也表明了与非词相比,它们具有加工优势。而在正确率上三种条件无显著差异,而且都在90%以上。

4.3 讨论

Just和Carpenter(1987)认为词汇判断任务下的反应时能够使读者通达词的意义。很多研究使用这个方法考察词的语义通达情况。Hino和Lupker(1996)在词汇判断任务下发现了多义词的识别优势。国内有研究者(彭聃龄等,2003;陈宝国,彭聃龄,2001)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分别考察了多义单字词和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词的意义数量对其词汇判断有显著影响,即多义词较单义词具有识别优势。这表明词汇判断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语义信息。彭聃龄等人(1997)也认为词汇判断对探索词汇通达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也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判断词、主观词和非词是否是词,发现词和主观词条件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别,这表明读者在进行词汇判断时,判断过程相似,也表现出与非词相比,主观词与词在语义水平的加工上具有识别优势。

5 总讨论

本文通过三项研究探讨了读者对主观词的表征和加工。

5.1 读者对双字短语和词的认知

以往研究多采用词切分任务考察读者对词的认知,结果发现,读者在词切分上存在很大的分歧,切分的单元比根据语法规定获得的词单元包含更多的汉字,倾向于将短语主观判断为词,却很少把词切分为更小的单元(Hoosain,1992;Tsai et al.,1998;Miller et al.,2007)。Hoosain(1992)认为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的语言单元的信息,如短语、句子等的信息,切分单元的大小受文本背景的影响。研究1排除了文本背景对词认知的影响,让被试对600个双字组合(包含300个短语和300个词)进行词或短语的主观判断。发现存在四种主观评定情况:短语被主观评定为词、短语被主观评为短语、词被主观评为词和词被主观评为短语,结果发现,读者倾向于将短语主观评定为词,将词评定为词的百分比也显著多于将词评定为短语的百分比。这表明,读者在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时,倾向于主观判断为词,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但是研究中也发现读者有43%的短语判断为短语,有62%的词被主观判断为词,可见读者对词和短语的判断仍有一定的区分度,仍然能够利用已有的语法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同时,有38%的词被判断为短语,与词切分任务下的结果不一致,词切分任务中读者切分的单元表述更加完整的意义。研究1的任务需要读者明确区分词和短语,由于读者掌握的语法知识不足,同时汉语词本身很难定义和识别,读者也就很难完全正确区分词和短语。总之,读者在判断双字结构是词还是短语时存在很大分歧。读者认知词时,按照个体对词的内在表征进行,同样的汉字符号经过读者的主观表征,有的认为是词,有的认为是短语,反映在心理上是不同的,所以说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

主观词是否就是读者心理词典中的词条呢?Treisman(1960)认为,心理词典由许多词条构成,当一个词条的激活超过其阈限时,这个词就被认知了,即认知一个词,就是在心理词典中找出与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条,并使它的激活达到阈限。关于心理词典存贮哪些信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为完全收录假设(full listing hypothesis),认为每个词在心理词典中都有独立的表征,它收录了基本的词素和多词素词(Butterworth,1983);另一种观点认为心理词典只收录基本的词素及词的构成规则(Aitchison,1987)。Hoosain(1992)考虑到读者对词的认识的模糊性(fuzziness),以及读者词切分表现的不一致,倾向于认为读者心理词典中存储的信息是基本的词素。他还认为,切分的单元与心理词典中对词的意义表征不同。根据这些理论和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词典中存储的内容本身存在很大争议,存贮的是词素、词还是其它尚不明确。不过,既然主观词是读者阅读时表征的语义单元,它可以表述更加完整的意义。那么可以推断,主观词很可能是心理词典中的词条,换句话说,可以将主观词理解为读者心理词典中,完整的、能够被独立正确加工的语义单位,它具有灵活性(flexibility)。而每条主观词在心理词典中是如何存储的,存储的是整个主观词还是主观词的组成成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5.2 主观词加工的优势效应

研究1的结果表明,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那么,从词汇加工的角度看,与非词相比,主观词和词是否相似,具有加工优势呢?研究2和研究3分别从主观词低水平信息加工和高水平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主观词是否存在加工优势效应,进而验证主观词是否作为一个整体加工。研究2采用“词优效应”使用的强迫选择作业,快速呈现词、主观词和非词,让被试在这三种条件下搜索汉字的位置,完成该任务更多依赖字词的视觉特征(如字形),是对刺激的低水平信息的加工。研究3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让被试判断匹配的词、主观词和非词是否是词,涉及词汇加工的语义水平,是对刺激的高水平信息的加工。研究2结果发现,读者在词和主观词条件下搜索汉字的位置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均没有显著差别,而且都比在非词中搜索的正确率高、反应时短。在实验中,发现了词具有词优效应,这与郑昭明(1981)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主观词也有“词优效应”。这表明主观词是作为整体识别的,构成主观词的两个字是同时被识别的。研究3则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判断词、主观词和非词是否是词,结果发现词和主观词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没有显著差别,但比非词条件的反应时短。三种条件在正确率上没有差别可能与实验任务过于简单有关。这两项研究均表明,与非词相比,主观词与词相似,都具有识别优势,同时这也从词汇加工的角度说明主观词具有心理现实性。

研究2和研究3都发现主观词与词的识别模式相类似,那么,主观词为何与词的识别特征类似呢?这可能与主观词的形成机制有关。一个双字结构能否形成主观词,可能与这两个字在一起的同现频率有密切关系,如“肥肉”、“竹篮”,同现频率高,主观判断时分别有89%和84%的读者将其判断为词,即是主观词;然而有些双字结构的同现频率高却不是主观词,如“养猪”、“踢球”,有85%的被试将其判断为短语,“破案”、“补票”有80%的被试将其判断为短语,它们不是主观词。所以笔者推断双字结构的同现频率高是主观词形成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作为双字结构的主观词,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就是这种双字结构的语法关系在主观词加工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在双字词的识别中,双字词的结构具有一定的作用(张必隐,2001)。双字结构的主观词,同样有着不同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等多种形式的关系。读者在加工双字结构的主观词时,很有可能依据其语法的结构关系来进行加工。探讨双字结构的语法关系对双字识别的影响,是进行主观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本文发现了主观词存在的心理现实性,同时发现,主观词与词相同,具有“词优效应”和加工优势的效应。主观词的加工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文只是对主观词的加工进行初步探讨。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比如,不同结构的主观词的表征方式可能不同,那么,这种不同是什么?在汉语阅读过程中,词的切分在阅读的认知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中文词切分的机制是什么?有学者已经提出了两种中文词切分的理论(Li et al.,2009),即前馈假设理论(feed-forward hypothesis)和整体假设(holistic hypothesis),哪种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主观词的词切分问题等等。

6 结论

本研究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

(1)主观词的存在具有心理现实性:读者对汉语词的表征是主观的,不一定符合词的语法学规定。

(2)在强迫选择作业中,与非词相比,表现出词优效应,主观词作为整体被识别。

(3)在词汇判断任务下,主观词与词相同,与非词相比,表现出加工优势。

致谢:

本文作者基于词在汉语阅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读者词切分不一致的事实,提出了“心理词”的概念。编委建议使用“主观词”这个概念,笔者认为,编委提出的这个概念更加科学和准确,因此,文章改用“主观词”这个概念,在此,特别向编委和其他的审稿人表示诚挚的谢意。Abney,S.(1991).Parsing by chunks.In R.C.Berwick,S.P.Abney,&C.L.Tenny(Eds.),

Principle-based parsing

(pp.257–258).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Aitchison,J.(1987).

Words in the mind

.Oxford:Basil Blackwell.Bai,X.J.,Meng,H.X.,Wang,J.X.,Tian,J.,Zang,C.L.,&Yan,G.L.(2011).The landing positions of dyslexic,age-matched and ability-matched children during reading spaced text.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8),851–862.[白学军,孟红霞,王敬欣,田静,臧传丽,闫国利.(2011).阅读障碍儿童与其年龄和能力匹配儿童阅读空格文本的注视位置效应.

心理学报,43

(8),851−862.]Bai,X.J.,Yan,G.L.,Liversedge,S.P.,Zang,C.L.,&Rayner K.(2008).Reading spaced and unspaced Chinese text: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34

,1277–1287.Bassetti,B.(2005).Effects of writing systems on second language awareness:Word awareness in English learner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In V.J.Cook&B.Bassetti(Eds.),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ystems

(pp.335–356).Clevedon,UK:Multilingual Matters.Butterworth,B.(1983).Lexical representation.In B.Butterworth(Ed.),

Language production,vol.2

.New York:Academic Press.Cattell,J.M.(1886).The time it takes to see and name objects.

Mind,11

,63–65.Chao,Y.-R.(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Chen,B.G.,&Peng,D.L.(2001).The effects of polysemy in Chinese two-character word identificat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3

(4),300–304.[陈宝国,彭聃龄.(2001).汉语双字多义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33

(4),300–304.]Chen,B.G.,Wang,L.X.,&Peng,D.L.(2003).The time course of graphic,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Ⅱ).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5

(5),576–581.[陈宝国,王立新,彭聃龄.(2003).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 (Ⅱ).

心理学报,35

(5),576–581.]Chen,B.G.,&Peng,D.L.(2001).The time course of graphic,phonologicaland seman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Chinesecharacterrecognition (Ⅰ).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3

(1),1–6.[陈宝国,彭聃龄.(2001).汉字识别中形音义激活时间进程的研究 (Ⅰ).

心理学报,33

(1),1–6.]Chen,H.-C.,Song,H.,Lau,W.Y.,Wong,K.F.E.,&Tang,S.L.(2003).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Chinese.In:C.McBride-Chang&H.-C.Chen(Eds.),

Reading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hildren

(pp.157–169).Westport,CT:Praeger.Chen,H.-C.,&Tang,C.K.(1998).The effective visual field in reading Chinese.

Reading and Writing,10

,245–254.Cheng,C.-M.(1981).Percep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23

,137–153.[郑昭明.(1981).汉字认知的历程.

中华心理学刊,23

,137–153.]Duanmu,S.(1998).Wordhood in Chinese.In J.L.Packard(Ed.),

New approaches to Chinese word formation: Morphology,phonology and the Lexicon in Modern and Ancient Chinese

(pp.135–196).Berlin:Mouton de Gruyter.Feng,Z.W.(1997).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erminology

.Beijing,China: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ress.[冯志伟.(1997).

现代术语学引论

.北京:语文出版社.]Healy,A.F.(1976).Detection errors on the word the:Evidence for reading units larger than letter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

,235–242.Healy,A.F.(1994).Letter detection:A window to unitization and other cognitive processes in reading text.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1

,333–344.Hino,Y.,&Lupker,S.J.(1996).Effects of polysemy in lexical decision and naming:An alternative to lexical accessaccounts.

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2

,1331–1356.Hoosain,R.(1991).

Psycholinguistic implications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A case study of Chinese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Hoosain,R.(1992).Psychological reality of the word in Chinese.In:H.C.Chen&O.J.L.Tzeng(Eds.),

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pp.111–130).New York:Elsevier.Huang,B.R.,&Liao,X.D.(2007).

Modern Chinese

.Beijing,China:High Education Press.[黄伯荣,廖序东(编).(2007).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Inhoff,A.W.,&Liu,W.M.(1998).The perceptual span and oculomotor activity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sent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4

,20–34.Inhoff,A.W.,Liu,W.M.,Wang,J.,&Fu,D.J.(1997).Use of spatial information during the reading of Chinese text.In D.L.Peng,H.Shu,&H.-C.Chen(Eds.),

Cogn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pp.296−329).Ji’nan,China:Shandong Educational Publishing.[Inholff,A.W.,刘伟民,王坚,符德江.(1997).汉语句子阅读中的眼动与空间信息的运用.见 彭聃龄,舒华,陈烜之(编),

汉语认知研究

(pp.296–312).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Johnston,J.C.(1978).A test of the sophisticated guessing theory of word percep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10

,123–154.Just,M.A.,&Carpenter,P.A.(1987).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Boston:Allyn and Bacon.Li,S.J.,Liu,Q.,&Bai,S.(2002).Chinese chunking parsing using rule-based and statistics-based methods.

Journal of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39

(4),385–391.[李素建,刘群,白硕.(2002).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汉语组块分析.

计算机与发展,39

(4),385–391.]Li,X.S.,Liu,P.P.,&Ma,G.J.(2011).Advances in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word segmentation during Chinese read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

(4),459–470.[李兴珊,刘萍萍,马国杰.(2011).中文阅读中词切分的认知机理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19

(4),459–470.]Li,X.S.,Liu,P.P.,&Rayner,K.(2011).Eye movement guidance in Chinese reading:Is there a preferred viewing location?

Vision Research,51

,1146–1156.Li,X.S.,Rayner,K.,& Cave,K.R.(2009).On the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words during reading.

Cognitive

Psychology,58

,525–552.Liu,F.,Zhao,T.J.,Yu,H.,Yang,M.Y.,&Fang,G.L.(2000).Statistics based Chinese chunk Parsin.

Journal of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14

(6),28–32.[刘芳,赵铁军,于浩,杨沐昀,方高林.(2000).基于统计的汉语组块分析.

中文信息学报,14

(6),28–32.]Liu,I.M.,Yeh,J.S.,Wang,L.H.,&Chang,Y.K.(1974).Effects of arranging Chinese words as units on reading efficiency.

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16

,25−32.[刘英茂,叶重新,王联慧,张迎桂.(1974).词单位对阅读效率的影响.

中华心理学刊,16

,25–32.]Liu,Z.F.,Zhang,Z.J.,&Zhao,Y.J.(2011).The units saccade targeting based on and words procession style in Chinese reading:Evidences from disappearing text.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608–618.[刘志方,张智君,赵亚军.(2011).汉语阅读中眼跳目标选择单元以及词汇加工方式:来自消失文本的实验证据.

心理学报,43

,608−618.]Lv,S.X.(1981).

Talking about Chinese

.Beijing: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吕叔湘.(1981).

语文常谈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Ma,L.J.,&Zhang,J.J.(2011).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subliminal priming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34

(5),1040–1045.[马利军,张积家.(2011).阈下启动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

心理科学,34

(5),1040–1045.]Miller,G.A.(1956).The magical number seven,plus or minus two: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y Review,63

,81–97.

Miller,K.F.,Chen,S.-Y.,&Zhang,S.(2007).Where the words are:Judgments of words,phrases and syllables by speakers of Chinese and English.Unpublished manuscript.

Moon,R.(2004).On specifying metaphor:An idea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7

(2),195–222.O’Regan,J.K.(1992).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in words and the strategy-tactics theory of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In K.Rayner(Ed.),

Eye movements and visual cognition:Scene perception and reading

(pp.333–354).New York:Springer-Verlag.O’Regan,J.K.,&Jacobs,A.M.(1992).Optimal viewing position effect in word recognition:A challenge to current theory.

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18

,185–197.Peng,D.L.,Deng,Y.,&Chen,B.G.(2003).The polysemy effect in Chinese one-character word identificat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35

(5),569–575.[彭聃龄,邓园,陈宝国.(2003).汉语多义单字词的识别优势效应.

心理学报,35

(5),569–575.]Peng,D.L.,Shu H.,&Chen,H.-C.(1997).

Cognitive research on Chinese Language

.Ji’nan,China:Shandong Education Press.[彭聃龄,舒华,陈煊之.(1997).

汉语认知研究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ayner,K.(1979).Eye guidance in reading:Fixation locations within words.

Perception,8

,21–30.Rayner,K.(1998).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4

,372–422.Rayner,K.,Fischer,M.H.,&Pollatsek,A.(1998).Unspaced textinterfereswith both word identification and eye movement control.

Vision Research,38

,1129–1144.Rayner,K.,Li,X.S.,Juhasz,B.J.,&Yan,G.L.(2005).The effect of word predictabilit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Psychonomic Bulletin&Review,12

,1089–1093.Rayner,K.,Li,X.S.,&Pollatsek,A.(2007).Extending the E-Z Reader model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to Chinese readers.

Cognitive Science,31

,1021–1033.Rayner,K.,&Pollatsek,A.(1996).Reading unspaced text is not easy:Comment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Epelboim et al.'s study for models of eye m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

Vision Research,36

,461–465.Reicher,G.M.(1969).Perceptual recognition as a function of meaning fullness of stimulus materia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81

,275–280.Tao,L.,Healy,A.F.,&Bourne,L.E.,Jr.(1997).Unitiz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Evidence from letter dete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10

,385–395.

Tsai,C.H.,McConkie,G.W.,&Zheng,X.J.(1998).Lexical parsing by Chinese readers.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on Advancesin Theoretical Issues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Language,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sai,J.L.,&McConkie,G.W.(2003).Where do Chinese readers send their eyes?In J.Hyona,R.Radach,&H.Deubel(Eds.),

The mind's eye:Cognitive and applied aspects of eye movement research

(pp.159–176).Oxford,UK:Elsevier.Treisman,A.M.(1960).Contextual cues in selective listening.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2

,242–248.Winskel,H.,Radach,R.,&Luksaneeyanawin,S.(2009).Eye movements when reading spaced and unspaced Thai and English:A comparison of Thai-English bilinguals and English monolingual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61

(3),339–351.Vitu,F.,O’Regan,J.K.,&Mittau,M.(1990).Optimal landing position in reading isolated words and continuous text.

Attention,Perception&Psychophysics,47

,583–600.Yan,G.L.,Tian,H.J.,Bai,X.J.,&Rayner,K.(2006).The effectofword and characterfrequency on the eye movements of Chinese reader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97

,259–268.Yan,G.L.,Wang,L.H.,Wu,J.G.,&Bai,X.J.(2011).The perceptual span and parafoveal preview effect of fifth graders and college students:An eye movement study.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3

,249–263.[闫国利,王丽红,巫金根,白学军.(2011).不同年级学生阅读知觉广度及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

心理学报,43

,249–263.]Yan,M.,Kliegl,R.,Richter,E.M.,Nuthmann,A.,&Shu,H.(2010).Flexible saccade-target selection in Chinese read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63

,705–725

.

Yang,H.M.,&McConkie,G.W.(1999).Reading Chinese:Some basic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In J.Wang,H.-C.Chen,R.Radach,&A.Inhoff(Eds.),

Reading Chinese script:A cognitive analysis

(pp.207–222).Mahwah,NJ:Erlbaum.Yang,S.-N.,&Vitu,F.(2007).Dynamic coding of Saccade length in reading.In R.P.G.van Gompel,M.H.Fischer,W.S.Murray,&R.L.Hill(Eds.),

Eye movements:A window on mind and brain

(pp.293–317).Amsterdam:Elsevier.Yu,B.L.,Zhang,W.T.,Jing,Q.C.,Peng,R.X.,Zhang,G.J.,&Simon,H.A.(1985).STM capacity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 materials.

Memory&Cognition,13

,202–207.Zhang,B.Y.(2001).Decomposed storage in the Chinese lexicon.In Chinese Psychology Society (Eds.),

The Comtemprory Chinese Psychology

(pp.48–53).Beijing:The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张必隐.(2001).中文双字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存储模式.见中国心理学会(编),

当代中国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Zhang,S.Z.(1907).

Intermediate Chinese Grammar

.Beijing:The Commercial Press.[章士钊.(1907).

中等国文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正确率主观短语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近视认知的影响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后印象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生意
生意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