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吴俊
提高企业培训质量,增强一线技能人才队伍的操作能力,已成为企业提高产品品质、控制产品废品率,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手段,是一项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就笔者所在的石油企业来看,面对石油市场日益开放的现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提高钻井队单机单队的劳动生产效率,不仅是立足市场、开拓市场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内在管理水平,走企业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通过有效途径和方式来提高钻井一线员工培训的实效性,提高一线员工培训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工学矛盾普遍存在。在生产繁忙时,钻井一线员工的培训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的制度仍停留在文件上,往往是“工作忙时学不了,轮休回家不想学”。由于石油企业专业重组后,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员工居住地非常分散,员工短期轮休期间难以集中组织培训,培训工作处于不连续状态。
二是缺乏高水平的培训师和操作性、实用性强的培训教材。基层培训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其承担的培训工作是在本职工作完成以后的附加工作,工作的积极性难免不高,培训的准备工作难以充分。同时这部分培训教师未经过系统培训,自身素质不高决定了其培训水平有限。另外,培训教材落后,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培训手段和方法也不灵活,仍停留在理论灌输的阶段,导致员工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围绕岗位责任制的基本功训练开展不够。基本功训练题库中的试题和岗位结合度不够,“一日一题、一周一评、一月一考”仅是个别先进典型的做法,没有形成制度化,仍存在形式化现象。
增强培训实效性,切实提高钻井一线员工培训质量
——将培训重心下移,落实到岗位。建立教导示范队,成立培训小分队。教导示范队队员岗位的设置与钻井队生产班岗位设置相对应,采取“上岗观察、驻井跟班、岗位示范、言传身教”四步工作法,通过“一对一”口传身授,从中查找问题,对症施教,纠正员工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和习惯性违章行为,提高钻井队员工的实际操作技能。尤其对于新组建队伍、关键岗位能力薄弱的队伍、生产任务重的队伍,更要围绕基本功训练,进行重点教导,落实到岗位。
——进一步完善“师带徒”培训方式,逐步推行专兼职培训师制度。每个基层队重点培养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师傅,逐步建立规范的师傅选拔机制,适当提高专兼职培训师的待遇,建立培训师津贴(课时津贴),鼓励他们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在一线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增强钻井一线队伍的自我培训能力。
——组织力量开发标准化教材,为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提供支撑。各基层单位要根据生产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标准化课件开发,编写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案。对重点岗位和人员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标准化课件,如制作标准化操作光盘,全面提高培训课件的质量。
——在基层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除了继续开展好“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外,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科学设计员工的职业成长轨迹,增强员工学习的动力。同时,指导他们利用各类群团组织和各种渠道,成立各类“学习小组”,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员工素质。
——建立健全基层一线培训考核、检查、评比机制。要在管理制度层面上建立鼓励学习、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相应机制,通过思想上引导、制度上约束,严格培训纪律,加强培训考核。在注重工作业绩考核的同时,将员工参加培训的态度、培训学习成绩等相关指标纳入考核范围,一方面增强员工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管理者培养生产骨干奖励的力度,调动基层一线主动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培训工作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尝试建立一线员工“轮休期自学”机制,缓解工学矛盾。利用好员工的轮休时间,逐步建立起“轮休期自学”制度,轮休前将自学内容下发给员工,轮休结束回队后组织考评,考评合格给予通报表扬,特别优秀的进行物质奖励,鼓励员工在轮休期间自觉学习,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提高员工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