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的鉴别使用

2013-02-02 20:09:26李苓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17期
关键词:功能主治薯蓣性味

李苓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的鉴别使用

李苓

目的 比较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的来源、性状鉴别等,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根据2008版《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查阅相关文献, 对三种饮片的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对比。 结果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存在多种不同之处。 结论由于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为三种不同的中药饮片, 功能主治亦有不同, 建议医师在用药时, 仔细斟酌,根据患者病情区别使用, 以使药尽其用。中药药学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饮片的特征, 准确调配。

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鉴别使用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为中医临床较常用中药饮片,因药名、功效、生药性状相近似, 在临床应用时极易发生混淆使用的现象。为保证用药安全, 在检验和临床上能够很好的鉴别使用, 对三种药材进行品种澄清和鉴别比较很有必要。

1 饮片来源、历史情况

1.1 白药子 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Hayata 的干燥块根[1]。白药子之名见载于唐.《新修本草》。宋.《图经本草》载白药子, “江西出者, 叶似乌桕, 子如绿豆,至八月其子变赤色”。该描述与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基本相符。《本草纲目》中:“蔓及根并似土瓜, 叶如钱, 根似防己”的陈家白药亦与头花千金藤相似[2]。

1.2 红药子 为蓼科植物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Ohwi 的干燥根。 “红药子”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 在“黄药根”项下有:“黄药根生岭南......秦州(今甘肃天水)出者谓之红药子”等的记载, 据《图经本草》“秦州红药”附图与文字辨析, 该物与毛脉蓼极为相似[2]。

1.3 黄药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茎。黄药子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千金月令》中:“万州黄药子, 可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唐代文人刘禹锡也亲眼目睹, 疗效确凿。这与现今所用薯蓣科黄独功效相符。[2]

2 饮片性状鉴别

2.1 白药子

2.1.1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表皮暗褐色,具不规则皱纹, 有的可见须根痕。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 显粉性, 可见筋脉纹, 有的略呈环状排列。质硬而脆, 易折断。气微, 味苦。以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2.1.2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 含棕色物。外有落皮层。皮层散有少数石细胞。维管束外韧型,略呈轮状排列, 木质部不发达, 中心木质部可见纤维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针晶,并含有多数淀粉粒。

2.2 红药子

2.2.1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长椭圆形、矩圆形或圆形的块片。外表皮红褐色或棕黑色。切面棕黄色或红棕色, 木质部浅黄色, 呈环状, 近髓部有分散的木质束。质坚硬。气微,味苦。以片大、断面色棕黄、质坚实者为佳。

2.2.2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栓内层为4~5列细胞。皮层较薄。韧皮部宽广, 韧皮射线宽。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稀少, 由木纤维围绕成束,略成二轮排列, 并有纵走的导管。髓部有开始分化的异型维管束。皮层及韧皮部均有多数纤维束存在。薄壁细胞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淀粉粒长圆形、近三角形。

2.3 黄药子

2.3.1 性状 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 具不规则皱纹, 有多数圆点状须根痕或残留的须根。切面淡黄色至棕黄色, 呈颗粒状, 密布橙黄色麻点。质坚脆,粉性。气微, 味苦。以片大、外皮色灰黑、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2.3.2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石细胞长梭形, 两端钝圆, 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 孔沟密集。淀粉粒单粒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形, 脐点点状。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3 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3.1 白药子

3.1.1 性味归经 苦、辛, 凉、归脾、肺、肾经。

3.1.2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 凉血解毒, 止痛。用于咽痛喉痹, 咳嗽, 吐血、衄血, 金疮出血, 热毒痈肿, 瘰疬。

3.2 红药子

3.2.1 性味归经 苦、微涩, 凉、归肺、大肠、肝经。

3.1.2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用于胃肠炎, 菌痢,扁桃体炎, 月经不调;外用治外伤出血, 烫伤、痈疖。

3.3 黄药子

3.3.1 性味归经 苦, 平。归心、肝经。

3.1.2 功能主治 消痰软坚, 散结消瘿, 清热解毒。用于瘿瘤痰核, 癥瘕痞块, 疮痈肿毒, 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4 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4.1 白药子 主要化学成分为生物碱, 含头花千金藤(cepharanthine)、异粉防己碱(isotetrandrine)、轮环藤宁碱(cycleanine)、小檗胺(berbamine)等。药理作用具有升白细胞作用、抗蛇毒作用、抗病原体作用等[3]。

4.2 红药子 主要化学成分为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蒽苷 A(anthraglycoside A)、蒽苷 B(anthraglycoside B),并含鞣质等。红药子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药材水浸液对多种呼吸道及肠道病毒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对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有明显抗病毒作用[4]。

4.3 黄药子 主要化学成分为甾体皂苷, 其中有薯蓣皂苷元(Diosgenin)、薯蓣次苷甲(Prosapogenin A)、箭根薯皂苷(taccaoside)、胡萝卜苷(daucosterol)等, 还含有二萜内酯和一些微量元素等。黄药子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具有一定的作用。黄药子甲素、乙素、丙素以及薯蓣皂苷等均具有抗肿瘤作用, 尤其对于甲状腺腺瘤有独特的疗效。黄药子乙醇浸膏具有抗病毒作用[5]。

5 讨论

5.1 从功能主治上看, 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均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药子长于消肿、凉血、止痛;红药子长于凉血止血;黄药子长于消痰软坚, 散结消瘿。黄药子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甲状腺肿、咳喘等[5]。

5.2 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相互混淆的情况历来以久,主要原因一是性状较相似。二是历史沿用及地方用药习惯,存在着混用的现象;三是三种药材的原植物都为缠绕性的藤本植物, 不易区别, 造成错采错收现象。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这三种饮片的性状、功效、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有很大不同, 建议医师在用药时, 仔细斟酌, 根据患者病情区别使用,以使药尽其用。中药药学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饮片的特征,准确调配。

[1]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40-91.

[2] 马志刚, 张波.黄药子、红药子、白药子的品种整理与鉴定.中草药, 2000, 31(2):135.

[3] 宋立人, 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701.

[4] 田代华, 谢宗万.实用中药辞典(上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23.

[5] 林厚文, 张罡, 赵宏斌,等.黄药子的研究进展.中草药,2002, 33 (2 ) :175.

100051 北京同仁堂商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

猜你喜欢
功能主治薯蓣性味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基层中医药(2022年2期)2022-07-22 07:39:34
盗汗莫愁药茶解忧
长寿(2019年8期)2019-07-13 03:41:18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薯蓣皂苷及两种衍生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评价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28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HPLC测定不同产地粉萆薢中原薯蓣皂苷和薯蓣皂苷含量
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
藏药沙棘的文献考证研究
连翘的药理作用综述
中药与临床(2015年5期)2015-01-23 09: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