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昕
流行性出血热又被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为了探讨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37例该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
本组37名患者为本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大多为发寒、发高热、头痛或全身疼痛,并且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黏膜充血、出血,少尿或低血压。患者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制定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可以确诊为流行性出血热。37例患者中, 男性28例, 女性9例;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43岁。
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过程, 临床症状多变, 并发症多。在治疗应该以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综合治疗为主, 积极做好各类时并发症的处理。
2.1 发热期的治疗 发热期多以平衡盐液治疗为主, 补充热量、维生素及液体,维持稳定内环境。若患者出现渗出现象(高度浮肿,结膜水肿等), 应当及时适当补充血浆、胶体液,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等。当发热后期, 补液同时加用利尿剂使尿量达1000 ml/d以上。需要抗病毒时, 利巴韦林静脉滴注,免疫调节剂用干扰素100万IU肌内注射, 疗程5~7 d,起到清除、中断病理损伤的治疗效果。
2.2 低血压期的治疗 血浆大量外渗是出血热患者低血压休克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 患者要多休息,保持安静,必须监测患者的血压, 并且记录, 随时准备抗休克;可选用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平衡盐液等, 在发热末期采取预防性扩容治疗,胶体液或晶体液胶体液并进,同时给5%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2.3 少尿期的治疗 少尿期患者表现为尿少或无尿,此时患者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内环境紊乱,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在少尿期必须行让患者机体内环境稳定下来, 采用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手段, 尽早尽快的使患者进入多尿期。此时必须严格把握液体的输入量, 减少晶体液的应用, 输液主要是白蛋白、血浆、高糖液等。保证足够的热量,以减轻氮质血症, 使机体蛋白质的分解减少。 根据肾功能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少尿早期可以使用利尿药, 如用药后作用不明显,可以联合应用多巴胺、丹参、酚妥拉明等,用于提高肾血流量及增加微循环,还可以配合中草药导泻达到利尿效果。如果患者出现少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症状时, 可以进行预防性透析, 这样也是有利于原发病的控制。
2.4 多尿期的治疗 患者进入多尿期后, 需要解决主要问题变成了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可以防止患者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者此时可以逐步的恢复正常饮食, 增加维生素及其他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摄入,但是不宜大量增加蛋白质,主要是要防止多尿性氮质血症的发生。
2.5 恢复期的治疗 恢复期患者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但注意要有足够的休息来恢复机体功能。
2.6 结果 本文37例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出血热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治愈出院。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近年来在我国大陆地区呈现出为多发的趋势, 发病原理与病毒直接作用和机体免疫反应参与程度相关[2,3]。由于出血热病毒对人体是泛嗜性感染, 因而能引起患者多器官损害。患者发病后, 一般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等过程, 在病程中会出现“三痛”、“三红”等主要症状。大多数出血热患者在发热期后, 随着体温下降临床症状可能反而加重, 发生“热退病进”的现象。有些病情严重患者会出现发热、低血压、肾功能衰竭重叠于一期出现的症状。激素、抗凝剂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和分期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本文针对37名患者不同病情, 对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和恢复病期的不同情况,采用了相应的综合应对治疗措施。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各项生化指标均恢复正常,全部出院。
[1]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997.
[2]王耀宗,徐伟,李丽,等.流行性出血热抗病毒治疗的实验室研究.中华传染病杂志, 1994,12(2):69-70.
[3]Zhang YZ, Zou Y, Fu ZF, et al.Hantavirus infections in humans and animals, China.Emerg Infect Dis, 2010,16(8):1195-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