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云 何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并呈进行性发展为特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COPD是引起死亡和功能致残的重要疾病之一。对患者及家属的日常生活质量,国家的经济负担造成重大影响。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COPD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炎症性病变,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等一系列肺外症状。现对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伴心律失常发作类型及病因机理进行临床分析。
2007~2012年收住院患者均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50例,伴发心律失常28例占60%,其中男30例,并心律失常20例,女20例,伴发心律失常8例。年龄60~85岁。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并对存在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心律失常及其类型。
2.1 心律失常发生率 50例中伴心律失常28例,约56%。
2.2 心律失常类型 窦性心动过缓1例(2%),窦性心动过速25例(50%),房性期前收缩5例(10%),室性期前收缩11例(22%),心房纤维颤动6例(12%),右束支传到阻滞3例(6%),房室传导阻滞2例(4%),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6%),两种以上心律失常7例(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心律失常原因:①长期反复肺部感染可使支气管痉挛,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物增多,降低肺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致肺通气及循环功能严重障碍,血液呈高粘度高凝状态,致心肌损伤、传导系统水肿、出血、变性、坏死及纤维化改变。②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呼吸酸中毒使肺血管收缩、痉挛、刺激内源性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作用于心肌及β受体,对心肌有直接损害并使心肌兴奋性增高,缺氧时心肌动作电位异位相除极加强,使房室结、心房、希氏纤维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心律失常[1]。③电解质紊乱,低钠、低氯、低钾易诱发心律失常。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右房压力增加引起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心衰时心排血量下降导致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使心肌损伤并出现心肌代谢障碍导致心律失常[2]。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年龄增长由于脏器老化,进行性退行改变,心肌细胞及受体数目减少,心肌硬化程度也随之加大,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发生纤维化,脂肪浸润,且老年患者冠心病并发率较高,故易发生心律失常。大量研究发现COPD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其肺外症状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尚有许多不明确之处,因此许多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1]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林强.肺心病并心律失常80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6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