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脊髓空洞症是累及脊髓或延髓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受损脊髓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颅窝减压术与空洞引流术等治疗脊髓空洞症[1]。术后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加强体位管理及切口护理是脊髓空洞症术后护理的重点;而预防压疮的发生,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则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2]。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对32例脊髓空洞症患者行后颅窝减压术与空洞引流术,经实施精心细致的术后护理,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6年2月-2011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脊髓空洞症患者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32.2±4.7)岁;病史为3个月~11年,平均(7.3±2.8)年,均符合脊髓空洞症的诊断标准:(1)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多见于青中年。(2)有脊髓受损节段的相应表现,如分离性感觉障碍、病变节段相应皮区痛温觉缺失而触觉保留、自发痛、球麻痹及颜面浅感觉分离症状、锥体束征。(3)有植物神经损害表现,如霍纳征、夏科(charcot)关节及皮肤营养性溃疡等。(4)有脊柱侧弯或后突畸形、隐性脊柱裂、颈枕区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疝和弓形足等。(5)肌电图检查示神经元性损害。(6)排除脊髓内肿瘤、脊髓血管病、神经麻风等[1]。临床表现有自主神经损害症状27例,出现Horner综合征,如颈肩部和上肢麻木、疼痛、痛觉和温度觉丧失、肌力减弱及头痛,下肢僵硬无力、麻木、行走困难,或面部、躯体排汗异常,晕眩、复视或跌倒发作现象等;运动神经元损害表现18例,出现肌肉瘫痪、萎缩,肌张力减低,肌纤维震颤和反射消失,爪形手畸形,下肢对称或非对称性痉挛性轻瘫,反射亢进等;感觉神经纤维损害表现14例,出现单侧上肢及上部胸节段感觉障碍,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而轻触觉、震颤觉和位置觉相对保留。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入院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当班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入院须知,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建立和睦信任的护患关系;责任护士应与患者深入交流,为患者讲解疾病原因、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为患者提供相应咨询服务及科室可靠联系方式,使患者尽快消除对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安心住院接受治疗。(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针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担心、恐惧心理进行热情、耐心地疏导,使患者认识到治疗疾病是当务之急,身体健康是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的根本,同时还要动员患者的亲友多关心、鼓励患者,使患者有安全感、信任感,从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担心,以乐观的心态配合手术治疗。
1.2.2 生命体征监测 (1)呼吸、脉搏、血压的监测:患者术后24 h在ICU接受床边心电监护,动态监测生命体征,每1~2 h测量血压1次,血压平稳后每日测量2次,直到病情稳定为止;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尿量等各项指标,确保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准确评估脊髓功能情况[3];注意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的变化,注意有无头痛、呕吐和视力障碍,以便早期发现颅内出血等手术并发症。(2)体温的监测:术后加强体温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发热,如可多次行腰穿放出血性脑脊液,并予地塞米松[4]等椎管内注射;体温过高者给予温水擦浴或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
1.2.3 体位护理 术后24 h内患者应取去枕平卧或取健侧卧位,头、颈、躯干要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颈部佩戴合适的颈托,以防止因头颈部扭曲致脊椎脱位压迫脊髓及引起脊髓功能障碍[5];要每2 h为患者做轴线翻身1次,翻身时要由2人协同一致共同完成,分别负责头肩部与躯干和双下肢,动作要轻稳,使患者头颈与躯干成一条直线,以避免因体位不适而导致延髓损伤[6];要给患者扣背,1次/2 h,有效地将痰液排出,对于术后麻醉未醒和咳嗽无力的患者要给予吸痰,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并予以吸氧1~2 L/min;2周后可协助患者试着坐起,并逐步下床行走,1月后,可试着去除颈托,但应避免颈部过度活动。
1.2.4 切口与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切口处情况,要保持切口处敷料清洁干燥,发现敷料有渗液、渗血及发现脑脊液漏时立即报告医生,及时更换敷料、及时处理,必要时重新缝合以防止感染;要妥善管理引流管,避免引流管扭曲、打折,勿将引流管悬挂于床上以免形成负压引流,要保持引流管通畅,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性质及量;引流管放置48 h左右可拔除。
1.2.5 褥疮的预防与护理 由于脊髓空洞症患者上、下神经元功能障碍并长期卧床,压疮的发生率增高,故术后患者应卧在有高弹性海绵垫的硬板床上,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每2 h采用轴线翻身法翻身1次,并用50%乙醇按摩骨隆突处及受压部位[7];患者侧卧时在耳下、髂嵴及内外踝处垫海棉圈,平卧时在枕下、骶尾部、足跟处垫海棉圈;为患者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以预防褥疮的形成。
1.2.6 肢体功能康复锻炼 术后指导并协助患者加强康复锻炼,为患者按摩肢体和颈肩部肌肉,1次/4 h,20 min/次;为患者活动上肢及手指关节,且要从近端关节开始,以利于萎缩肌肉的恢复,协助患者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锻炼,如做上肢伸展和上举、下肢屈膝和伸展练习,动作要缓慢、柔和、有序,活动量要逐渐增加,以患者能适应为准[8]。
1.2.7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悲观等情绪变化,以便减少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避免肌跳加重及肌萎缩发展;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保持消化功能正常,多进食高蛋白、高能量及富含维生素、磷脂和微量元素的饮食,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指导患者适当进行日常运动锻炼,劳逸结合,避免功能锻炼过度会使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指导患者日常注意预防感冒、感染及胃肠炎的发生,避免其诱发病情加重、病程延长及预后不良。
32例患者均经MRI检查确诊且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后颅窝减压术22例、后颅窝减压及空洞引流术10例;术后发生引流管堵塞2例(6.3%)、感染1例(3.1%)、脑脊液漏1例(3.1%),术后经采取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加强体位管理及切口护理,积极治疗并发症,防止出现褥疮,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护理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患者康复,患者均达到预期的满意疗效。
脊髓空洞症是累及脊髓或延髓的慢性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受损脊髓节段分离性感觉障碍、上下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等,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后颅窝减压术与空洞引流术等治疗脊髓空洞症。笔者认为,对行后颅窝减压术与空洞引流术的脊髓空洞症的患者在围术期积极治疗并发症及实施包括术后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变化,加强体位管理与切口护理等规范化的护理措施是术后护理的重点,而预防褥疮的发生,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则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关键,实施精心细致、规范化的围术期护理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2.
[2] 许蕊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7(5):345-347.
[3] 王宏,刘佳欣.脊髓空洞症术后观察与护理[J].淮海医药,2003,31(2):147-149.
[4] 蔡艳丽,覃仕英,张永琴.高颈段脊髓空洞症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护理,2002,8(6):431.
[5] 张晓红,方军,陈永严.Amoid-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的围术期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21(12):113.
[6] 李玉梅,于荔,郭宁娟,等.脊髓空洞症患者术后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2006,21(8):719-720.
[7] 江虹,雷霆.外科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20例临床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44(1):76-77.
[8] 王煜,牛洪泉,陈坚,等.脊髓空洞症的外科治疗(附35例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47(6):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