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孙宁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大连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以读书为中心的调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读书内容、方式、态度等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在不同程度的弱化。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来进一步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以及探讨如何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大学生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远大的目标,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民族国家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以实现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读书;人文精神;阅读素养
随着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早已步入了知识经济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然而,当代大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都阅读一些什么样的书籍,持有怎样的读书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大连地区,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中心的外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我们想通过调查问卷,找出大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措施,来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的读书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来看,平均每天阅读三个小时以上的同学只占到8.68%。大多数的同学则是想到了就看看,并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调查中,通过网络在线和电子书形式进行阅读的同学占34.64%。在图书馆阅读的占到37.26%。而真正自己购买书籍进行阅读的同学只占17.77%。大学生的阅读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阅读内容和读书的方式也发生着非常大的转变。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阅读方式,而是更青睐于通过网络来进行阅读和学习。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可以更加快捷的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但是,大多数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玩游戏,聊天的娱乐活动的时间远远通过上网学习的时间。如果不能正确的利用网络,那么将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
同时,另一项数据显示有47.88%的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书目是否畅销来选择阅读的书籍。只有7.92%的同学是因为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帮助才选择阅读的。52.76%的学生喜欢阅读心理类,人物传记类,小说类等能为就业,进入社会带来实用价值的书籍。而喜欢阅读古典类,学术研究类书籍的同学只占到9.14%。在调查的学生中,有48.46%的学生认为关于社会经验传授,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和应对各种考试,面试的书籍最有益。只有19.04%的学生认为古典名著,文学作品等关于社会人文精神的书籍值得阅读。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的功利色彩较为浓重。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的确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
在网络时代和“快餐式”文化纷至沓来的今天,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冷落,被束之高阁。功用主义的强大的支配力量,人文主义就需要多方呵护、扶植,以避免两者长期失衡。这也引起了教育界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人文精神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下,人文精神还应该具有新的内涵。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精神。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有利于克服大学生急功近利的短浅目光和功利色彩的浮躁,而且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有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较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外语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学生们由于太过重视外语的交际功能,急功近利的表现较为突出。学生们因此忽视了学习古典文化知识。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够。我们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应冷静思考,如何采取有效地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本次调查的目的,也是今后广大师生学者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杨忠教授曾撰文指出:“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必要性。不仅限于外语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是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观原因是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还不是十分理性,深刻。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仅关注现实,而且也开始思考未来。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学生们想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这是积极地学习态度。然而还不够成熟的思维方式使得大学生在读书选择上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和流行趋势的影响。如“现实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对于这样的功用主义的指摘不乏其声,大学应该是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并重。“特别是外语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场经济功利的支配原则的强大导向性和,外语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同时由于年龄较小,社会阅历相对少的原因,大学生情绪表现不稳定,容易与长辈发生矛盾,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正面教育不以为然。相反热衷于一些不好的思想文化。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文化的侵入,使大学生开始盲目追崇西方文化,忽视本国文化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分大学生崇洋媚外的体现。同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趋众的心理。别人怎样做,自己也跟着怎样做,唯恐被扣上“落伍”的帽子。这种心理也使得当前这种现象愈演愈烈。此外还存在着攀比心理,同化心理等。在客观上也存在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等社会因素,也有许多大学在教学上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教育观念的失误等。甚至如朱永新所言:“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精神饥饿感就在这个时候形成。现在的中国,全民阅读水平持续走低,阅读量萎缩、阅读养成滞后,浅阅读、反阅读盛行,其主要原因就是之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试主义大行其道,将真正的阅读排挤掉了。”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如何改变目前大学生在读书选择上出现的浅层化,通俗化的趋向,如何正确的引导大学生读书选择,从而使大学校园回归到具有生机盎然的浓厚的学习气氛的求知的乐园。这是值得我们思考问题。我们也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增加人文精神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在大学,课堂以外的各种学术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可以在诗歌会、辩论会、演讲会等轻松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而且培养了自身的人文精神。
二、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讲座等
如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文学,西方哲学史等课程。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并系统的掌握相关的知识,提高文化内涵。
三、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引导学生
我们不能一味的硬性要求学生课后的学习内容。我们应该通过创造一种向上的精神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成为爱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那些进步比较快的学生,可以适当的予以奖励,来鼓励广大同学积极学习。
四、拓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获取渠道
可以增加学生图书馆内的相关书籍和报纸期刊。定期组织师生讨论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
五、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视
大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外语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大文学知识的课程量。让同学们能更深刻的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
一个国家的富强,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其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重视古典文化方面知识的积累。这不仅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培养整个民族的沉稳踏实的作风,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只有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才能孕育出更加杰出的人才。使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青年。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大连民族学院2011年度太阳鸟学生科研立项课题《从当代大学生的读书倾向看人文精神的缺失》、大连民族学院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日本文学经典教育的价值研究》(项目号:DC11041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宁,吉林长春人,大连民族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王明亮,辽宁本溪人,大连民族学院日语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