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朱丽娜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挖掘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力争将心理素质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以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等。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任课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相对于各门专业课程来说,心理课程课时较少;由于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心理素质教育课应有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较为稳定而持久、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一、任课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纯的依赖于少数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1、课前备课时,应挖掘教材深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的乐趣。
2、在授课的过程中,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重进行认知训练和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3、精心设计学科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
4、采用适当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在课外互动中,力图建立良好健康的师生关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的心得体会
1、营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本科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岗位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不是从学科体系出发,而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作为任课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确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环节教学,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2、授课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由于课程设置、教学时长、班级人数等诸多原因,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十分有限,常常只限于自己所教的课程当中,因而,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是不够全面的。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门课程的特点,从整体的学习气氛,学生的面部表情,可靠的提问反馈等方面关注学生。针对大学授课人数众多、课时集中等情况,可以采取“区域法”,将学生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3、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树立职业道德观念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相结合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应注意辅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时,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我优势。通过介绍成功就业的典型案例,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树立信心。
4、做好留、降级学生的心理疏导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成绩总体下滑,多门课不及格被留、降级的学生也明显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管理造成诸多不便,而且使学生自己的心理也受到巨大压力。留、降级学生一般心理较敏感,对新班级缺乏认同感,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或交际困难,导致长期处于后悔、自卑、孤独的情绪下,一旦有外界刺激就很容易心理失衡,易产生过激行为。
任课教师应该善于发现留、降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大学生活的信心,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融入新的集体、新的环境。
5、面对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干预
大学生与父母的沟通逐渐减少;与老师的沟通多局限于课程之上:与同学(通常以宿舍为单位)之间却因为年纪相仿、兴趣相投,住宿、学习、生活全部在一起,比较容易建立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有时甚至超过了一般血缘亲属关系。而一旦有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比如意外受伤甚至死亡,与之关系密切的其他学生情绪会出现极大地波动,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进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节挫折心理,协助学生适应、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
6、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
针对大学生处于心理生理转型期的情况,任课教师应坚持以正面教育和耐心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在课后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以朋友的心态面对学生。充分获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避免把心理素质教育简单的医学化和课程化。
三、结束语
大学生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确立牢固的学生主体观念和素质教育观念,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的促进者、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