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新 范明海
【摘要】在当前大众文化语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日显迫切,而作为教育本源之一的影视文化作品,也日益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特殊的精神形态与价值实体。鉴于优秀影视文化作品所具有的时代鲜明性、生活日常性、人格丰富性、艺术商业性、教育调控性等特征,试图通过对其历史文化内涵、自然景观文化、思想教育价值、人物审美机能等资源的充分挖掘,以彰显人道主义、竞争意识、创新理念、科学态度、人格规范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本质相一致的文化精神,从而为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开掘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影视文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状况
高职院校的学生既有与普通本科生相同的人格特点,又有着自身的人格表现。
高职生多数来自乡镇,爱好特长较少;文化基础偏低;抽象思维欠缺;主动性学习不够等,所有这些因素极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他们对人生既充满希望又常常感到失落,在他们身上痛苦与憧憬并存,自卑与自信同在,尤其是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对迫切找工作的实用功利性更强。
由于高职院校的起步较晚,校园文化底蕴不足,再加上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于重视,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单薄,内容单一,显性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流于形式,隐性教育也无从有效的挖掘,使得课程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陷困境,所以,结合高职生自身的特点,通过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开辟第二课堂,有效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重视优秀影视文化资源的挖掘,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体验影视人物形象,锤炼影视作品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高职院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新途径。
二、优秀影视文化的特点
优秀影视文化,是指通过影视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因子、积淀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实体。它包括了作为文化载体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人物形象、组织制度和思想观念,还包括了一种可以感觉但难以表述的文化气氛、情感渗透和风格迥异等。由此,优秀的影视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时代的鲜明性
影视作品是时代的缩影,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标准、接受心理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影视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而优秀的影视作品更具备时代精神,创造现代文化。它在不断吸收、融合、舍弃的过程中充实和丰富影视文化内涵,不断地推陈出新,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不露痕迹地植入到现代理念中,彰显时代气韵且积极向上。譬如,优秀的军旅影视《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潜伏》、《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石光荣、姜大牙、李云龙、余则成、顺溜等人物形象身上明显具有当今时代的审美特征,在他们身上优点与不足共存,坚定与迷茫同在,战争、生活、亲情、爱情、婚姻、人物心理等多方面展现,使之更加栩栩如生,为广大观众所乐于接受。
2、生活的日常性
过去的影视作品往往要承载重大的题材,以突显政治命题与价值任务,而当前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大众的文化语境中,即使要展现重大题材的背景图式,也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不厌其烦地进行表述,努力关照和反思现实世界,使影视文化的叙事功能指向更加细致化、多元化。
电视剧《潜伏》在叙述隐性的谍战风云之时,对敌我双方的信仰问题也进行了深入关注,尤其是对余则成与翠平的日常情感元素的表现,做到了细致入化。电影《第一书记》,之所以能够彰显出独特的艺术张力,是因为它取材真实,形象可信。青春电影《失恋33天》主动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琐事,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心理“共振”,产生了较大的轰动效应。
3、人格的丰富性
在当今传媒时代里,人们的被教育状态有时是自觉的、明显的,但大多数情况下的表现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纵观优秀影视文化作品,在对注重整个民族文化意识提升的同时,也格外侧重塑造个体文化涵养,各有特色,人格提炼也不尽相同。《远大前程》中塑造的“富二代”的是安,在精神上具有强烈的进取意向,对生存状态有着一个清醒二冷静的认识,在奋进中改变了环境,改变了自我。《大地有江河》汪洋湖等领导干部身上质朴无华,但其人品和境界,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4、艺术的商业性
影视作品的传播离不开商业效应,优秀的作品也不例外,但将艺术性与商业性能够有效的结合与统一,却是其重点之所在。影视艺术性的本质上要满足观众的审美诉求,商业的性质就是一种经济活动,二者有效结合,在许多方面能够取得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鉴于影视包含文学与影像两大元素,所以,许多影视更为看重影像的造型表现力,例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光影的配置、声音的功能、场面的调度、镜头的选择等,以凸显强烈的美感效果。例如,根据张曼菱的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改编的《青春祭》,在取景、摄影、美术、录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准,而散文式的叙事结构,更引发对消逝青春的怀念。
5、教育的调控性
优秀的影视作品一般要赋予本体以文化熏陶和教育意义,对于社会上出现的符合道德发展的现象予以支持和称赞;反之,则进行批判,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价值认同,从而增强道德的认同感,培养人们的人文情怀,加快民族精神建设的步伐。当然,其诉诸方式不是说教式样,而是借助于一定的娱乐形式,渗透着个体与大众的心理体验,取得精神松缓的效果。华北电力大学学生自拍的校园DV剧《那时的他们》,通过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理念的融合,以幽默的表现手法,轻快而略带伤感的基调,描绘了几个年轻人在青春时代的梦想、欲望、冲动和尴尬,展现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就业、恋爱、心理、友情等一系列的问题,表演朴实而又有质地感,深得大学生的喜爱。
三、优秀影视文化资源的挖掘
1、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
凡优秀影视作品,大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影视作品具备生动的直观的历史教科书作用,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历史的重要传播媒介。对优秀影视作品历史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能够使高职学生形象地了解我们的昨天,从而获得书本上难以讲授的知识。例如,历史类的影视作品《鸦片战争》、《三国演义》、《康熙王朝》等,以巨大的视听效果,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历史观必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华文明》从第一集“曙光初照”中5000年前的炎黄传说开始,到第十集的“和合大地”,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以高度浓缩的解说与丰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彰显了我们民族的经济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光辉,激发了大家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进而关乎历史文化的传承,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2、自然景观文化的挖掘
自然景观的美体现出形态美、色彩美、声音美、结构美、质感美、动态美和巧合美等等。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有锦绣山河之美称,让广大学生体验自然之美,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也是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爱国主义意识的体现之一。优秀影视作品,经常把人天美景融为一体,由此,给自然山川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文化氛围。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给人以汹涌澎湃、雄浑壮烈之美感。而台湾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则从自然景观中更能够折射出东方的柔性之美。在“竹海打斗”的情节叙事单元里,绿涛如海的竹林,身轻如燕的女子,一身素衣的男子,一前一后,穿梭往来,将我国的绘画、武术等缥缈轻逸的特色展现于观众。
3、思想教育价值的挖掘
影视媒介作为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不仅手法灵活,图像逼真,“活动性”强,“复制”与影响力强,而且素材丰富,社会涵量巨大,在形象表现与“书写”现实世界上,在视听表述指向上,较之其它艺术具有更为突凸显著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效能,尤其是蕴示出的思想观念与审美价值,不仅让观众由之获得丰富的情感和精神的力量,同时也构置了一个思想意识的价值表述和基本视域。哲人伊斯贝尔斯指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影视作为教育的本源之一,在其藏而不露的力量中正存在着人类精神体认的广大财富。对于影视及其辐射影响下的大众来说,更为重要的在于,在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后,如何内在地审视自我,在顿然感悟之中,勇敢地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我国当前主旋律的影视比较注意对“内在超越”(余英时)的审美把握与教化培育。譬如电视剧《知青》所绽放出的真爱、进取、奉献、无畏等精神价值,无疑在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教育作用。
4、人物审美机能的挖掘
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主题的体现和深化往往是同创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发现与刻画交融在一起的。文学是人学,影视艺术也是人学,所以,人物形象是影视作品的核心所在,角色塑造成功与否,常常直接决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在大众欣赏人物形象之时,从内在心理机制中接受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同时也通过对影视艺术的特殊手段来的把握,比如光、声音、色彩等元素,也激发了审美的情趣,间接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素质与鉴赏能力。诸如,在影片《女人四十》中,女主角阿娥精明、韧性和干练的性格特征以及忙碌、辛苦的生存状态,通过造像艺术的丰富剪辑、特写等镜头元素,构建出细腻的温情“力场”,从而达到审美诉诸的良好效果。
综上所述,优秀影视文化作品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竞争意识、创新理念、科学态度、人格规范等,不仅丰富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培育团队意识、加强道德建设、开展校园活动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活动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