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从事初中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有好些年了,在中招备考过程中,我发现主观试题在语文考试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主观性试题体现了综合性,它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现代文主观试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答题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多种理解,体现了语文灵活多样的特点。下面就现代文主观题如何复习应考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让学生了解这种题的常见题型
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题型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
1、感想感受型。这种主观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一般就文章整体或局部或某一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在语言形式上通常有三种要求:一是有字数限制;二是让学生仿照固定句式作答;三是要求运用含有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作答。如,08年中考题第14题: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09年市模拟考第18题:文章的结尾告诫我们要重视日光的减少现象,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重视?(请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
2、联想想象型。“披文解意”,“因文悟道”,即明白意思,懂得道理,这些意思和道理不由地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相吻合、相碰撞,联想由此产生。至于想象式,可以补充情节,也可以续写内容。如,08年市模拟考第18题:文章第(10)段省略号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的表现。请发挥合理的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的语言或动作描写)。
二、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的解题思路
上述列举的几种主观题类型,不管是哪种类型,在解答过程中都要做到:
1、整体把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设置,是一个由总到分、由分而总或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它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准确答题。我认为,无论哪类文章,都应该读三遍。第一遍速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概内容,归纳主题;第二遍带着考题去读,结合题意的要求,对照原文深入分析,筛选材料中的信息;第三遍浏览全文,落笔答题。这样,主旨清楚了,局部明白了,思路清晰了,才知道每段、每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问的关系。主观试题的解答虽然比较灵活、开放,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读懂文章、明确题意、紧扣原文、认真答题。
2、审析题干。审题是提取信息的关键,揣摩命题意图是答题的一种技巧。答好题目,不仅仅表现在审视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审准题干上,只有明白题干要求,才能清楚命题意图,也才能正确答题。掌握审题方法,先要读出问题的显性信息,如“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关键话语;其次,还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性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做到通览全文,认真读题,弄清限制的区域和开放的空间。
3、准确表述。主观题一般是读写结合题,不仅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精心组织好语言是正确答题的重要一环。答题的语言要做到简明、顺畅、准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表达富于美感和感染力。值得注意的是,答题语言不能简单化,三言两语,甚至几个词就答完题是不行的,答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一段话。主观题注重题目的开放性和答案的弹性,是考生平时学习的拓展和迁移,能发挥考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三、教学生学会这种题的解题方法
不同类型的题目考查的侧重点不同,解题方法也有所不同:
1、对感想感受型试题,“感受式”是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调出实例来谈自己的想法。要认真阅读文段,确定“感点”。“感点”即感受最深的一点,或是最能突出主题的地方,或是能够引起共鸣之处。再次是要认真思考。在阐明感想感受时,既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又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写,不能随意去写,这样你的感想感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答案要体现个人的创造力,要有独立的见解,最后,要根据试题的字数和语言上的要求扣题下笔。
2、对联想想象型试题,做好它应有以下三个步骤:第一,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参与、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生活,才可能有可供联想的素材。第二,认真阅读文段,弄清引发联想的内容,避免答非所问。第三,要有一定的提炼归纳能力,对联想的内容要适当加工,以合乎答题要求。至于想象式,归根到底就是既要新奇,又要合乎情理,与文章的风格保持一致。
3、对质疑提问型试题,提出的问题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知识性问题,如字音字义、解释词语等:第二层级为理解性问题,如句子的含义、段落大意等;第三层级为欣赏、评价及综合性问题,如从语言的表达效果、表现手法等入手提问。着手拟题时,一要从总体上把握材料,这是自拟试题的前提,只有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拟题时才能准确定位,避免出现大的偏差;二要从细微处寻求突破,编拟题目切忌题目大而空,切入口宜窄不宜宽;三要从原题目中悟得方法,中考语文一般都有综合阅读题,其实这些综合阅读题就是最好的范例。此外,还要注意题目的科学性,不出似是而非的题目和难以作答题目;注重题干的简明性,力求做到测试目标明确,指向清楚,表述简洁,没有歧义。
作者简介:林小嫚,广东省和平县大坝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